file.id,file.ts,file.title,file.list_date,file.source,file.release_time,file.content 1,"2017-09-12 08:51:48",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17年8月份CPI和PPI数据,2017-09-09,国家统计局,"2017-09-09 09:30","2017年8月份CPI、PPI涨幅有所扩大——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17年8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7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1.8%;PPI环比上涨0.9%,同比上涨6.3%。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进行了解读。   一、受鸡蛋和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涨幅扩大   从环比看,CPI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1.2%,影响CPI上涨约0.24个百分点。其中,鸡蛋产量减少,价格上涨16.2%;高温多雨和强对流天气导致鲜菜储运成本增加,价格上涨8.5%;鸡肉和猪肉价格分别上涨3.0%和1.3%,上述四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32个百分点。应季瓜果大量上市,鲜果价格下降4.2%;休渔期结束使水产品供应增加,水产品价格下降1.1%,两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18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7%和2.9%,医疗服务价格上涨0.9%,居住类价格上涨0.4%,上述四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8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CPI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0.2%,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0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3.4%,影响CPI下降0.3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9.7%,影响CPI上涨约0.2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81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2.7%,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5%。   据测算,在8月份1.8%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均约为0.9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   从环比看,PPI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其中钢材、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涨势明显;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产品价格环比上涨,比上月增加10个。从主要行业看,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上涨4.4%和3.7%,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5个百分点;由降转升的有石油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上涨3.3%、2.6%、1.3%和0.9%。   从同比看,PPI涨幅在连续3个月保持稳定之后,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在主要行业中,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29.1%;石油加工业,上涨16.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6.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15.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涨9.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涨8.4%。涨幅回落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32.1%。上述七大行业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5.1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1.0%。   据测算,在8月份6.3%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4.4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9个百分点。" 2,"2017-09-12 08:51:53",2017年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3%,2017-09-09,国家统计局,"2017-09-09 09:30","  2017年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3%,环比上涨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7.7%,环比上涨0.8%。1-8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4%。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8.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6.1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8.2%,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1.0%,加工工业价格上涨6.4%。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6%,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衣着价格上涨1.4%,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8%,耐用消费品价格持平(涨跌幅度为0,下同)。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同比上涨15.4%,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5.3%,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1.8%,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9.5%。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1.2%,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9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8%,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7%,加工工业价格上涨1.0%。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持平,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2%,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环比上涨2.5%,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2.4%,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0.7%。 2017年8月工业生产者价格主要数据   8月 1-8月 同比涨跌幅 (%) 环比涨跌幅 (%) 同比涨跌幅 (%) 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0.9 6.3 6.4   生产资料 1.2 8.3 8.5    采掘 1.8 18.2 25.2    原材料 1.7 11.0 12.2    加工 1.0 6.4 5.8   生活资料 0.1 0.6 0.6    食品 0.3 0.7 0.7    衣着 0.0 1.4 1.3    一般日用品 0.2 0.8 1.2    耐用消费品 -0.1 0.0 -0.2 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0.8 7.7 8.4   燃料、动力类 0.7 11.8 15.0   黑色金属材料类 2.4 15.4 17.0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2.5 15.3 15.1   化工原料类 0.6 7.7 8.2   木材及纸浆类 0.9 6.5 4.9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0.3 9.5 7.6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0.3 2.6 2.6   农副产品类 0.2 0.8 1.7   纺织原料类 0.2 4.0 4.3 三、工业生产者主要行业出厂价格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3 32.1 36.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6 15.7 35.7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4 14.1 19.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7 11.2 14.1 非金属矿采选业 0.4 5.7 3.9 农副食品加工业 0.5 0.2 0.9 食品制造业 0.1 1.4 1.2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1 0.8 0.0 烟草制品业 0.0 0.0 0.0 纺织业 0.0 2.9 3.3 纺织服装、服饰业 0.0 1.0 0.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0 0.3 0.3 造纸和纸制品业 1.5 10.2 7.2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1 1.3 1.0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3 16.8 21.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9 8.4 9.1 医药制造业 0.1 1.7 1.2 化学纤维制造业 0.8 9.5 9.4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4 3.0 2.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7 9.0 6.8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4 29.1 29.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7 16.3 15.8 金属制品业 0.9 5.9 5.1 通用设备制造业 0.1 0.8 0.6 汽车制造业 0.1 -0.1 -0.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1 1.3 1.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3 -0.2 0.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1 -0.1 -0.9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8 2.0 1.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 2.0 1.9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简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统计范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统计调查涵盖1638个基本分类的2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调查涵盖900多个基本分类的1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   3.调查方法   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的5万余家工业企业。   4.工业行业划分标准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 3,"2017-09-12 08:51:59",2017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2017-09-09,国家统计局,"2017-09-09 09:30","  2017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下降0.2%,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消费品价格上涨1.0%,服务价格上涨3.1%。1-8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5%。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4%。其中,城市上涨0.4%,农村上涨0.5%;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价格上涨0.2%。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8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13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9.7%,影响CPI上涨约0.22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4.3%,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3.8%,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1.6%,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8.4%,影响CPI下降约0.4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13.4%,影响CPI下降约0.39个百分点)。   8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医疗保健、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5.9%、2.7%和2.5%,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1.4%,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均上涨1.3%,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7%。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8月份,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上涨0.9%。其中,蛋类价格上涨13.5%,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8.5%,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0.7%,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1.3%,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4.2%,影响CPI下降约0.07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1.1%,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   8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五涨二降。其中,医疗保健、居住、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上涨0.7%、0.4%和0.3%,其他用品和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2%和0.1%;衣着、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下降0.2%和0.1%。 2017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8月 1-8月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居民消费价格 0.4 1.8 1.5   其中:城市 0.4 1.9 1.6      农村 0.5 1.5 1.1   其中:食品 1.2 -0.2 -1.7      非食品 0.2 2.3 2.3   其中:消费品 0.5 1.0 0.6      服务 0.2 3.1 2.9   其中:不包括食品和能源 0.1 2.2 2.1   其中:不包括鲜菜和鲜果 0.3 1.6 1.7 按类别分 一、食品烟酒 0.9 0.4 -0.6   粮  食 0.1 1.6 1.4   食 用 油 -0.1 -1.1 0.2   鲜  菜 8.5 9.7 -9.7   畜 肉 类 0.7 -8.4 -4.7    其中:猪  肉 1.3 -13.4 -8.2       牛  肉 0.2 0.6 0.2       羊  肉 0.6 2.7 0.7   水 产 品 -1.1 3.8 4.9   蛋  类 13.5 4.3 -9.0   奶  类 0.1 0.4 0.0   鲜  果 -4.2 0.0 4.9   烟  草 0.0 -0.1 -0.2   酒  类 0.2 2.5 1.9 二、衣着 -0.2 1.3 1.3   服  装 -0.2 1.3 1.3   衣着加工服务费 0.2 3.8 4.2   鞋  类 -0.3 1.1 1.2 三、居住 0.4 2.7 2.5   租赁房房租 0.4 3.0 2.9   水电燃料 0.4 1.9 1.7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0.1 1.3 0.9   家用器具 0.1 0.9 0.0   家庭服务 0.2 4.2 4.2 五、交通和通信 0.3 0.7 1.2   交通工具 -0.1 -1.7 -1.5   交通工具用燃料 2.6 7.0 10.8   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 0.1 1.8 1.7   通信工具 0.1 -2.7 -3.5   通信服务 0.0 -0.1 -0.2   邮递服务 0.0 2.3 1.1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0.1 2.5 2.5   教育服务 0.1 3.3 3.3   旅  游 -0.7 3.5 3.9 七、医疗保健 0.7 5.9 5.5   中  药 0.5 5.9 5.8   西  药 0.7 6.2 6.2   医疗服务 0.9 6.4 5.4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0.2 1.4 2.8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统计范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8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4,"2017-09-12 08:52:05","郭同欣: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债务风险可控可防",2017-09-06,新华网,"2017-09-06 11:05","  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主要国际组织纷纷上调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对于我国抓住重要窗口期,主动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举措给予肯定,持续看好我国经济发展。但也有一些人发出不同声音,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债务扩张,增加投资和加大房地产建设实现的,从中长期看,随着债务水平攀升,经济增长将难有可持续性。因此,如何准确认识当前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和面临的债务风险问题,科学把握下一步走势,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动能转换、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宏观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矛盾叠加,风险挑战增多,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动力转换有序推进,稳中向好的势头明显。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顶住压力,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不是靠“大水漫灌”的强刺激,不是靠大规模增发货币和扩大投资,不是靠走传统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实现的,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动能转换的成果。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效发力。201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取得突出成效。2016年,钢铁、煤炭产能分别退出6500万吨以上和2.9亿吨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截至今年6月末,煤炭去产能1.11亿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依法取缔“地条钢”基本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减少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扩大了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适应了市场需求升级,企业经营明显好转,有力支撑宏观经济企稳。今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2%,比上年同期加快14.3个百分点;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16%,同比加快14.4个百分点。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推进动能转换。党中央、国务院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2014-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4400万户,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4.0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36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1.2万户。今年1-7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345.4万户,同比增长11.9%,日均新登记企业1.6万户。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业新模式新产品快速增长。今年1-7月份,国内专利申请量183万件,同比增长8%;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17年的2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中第一位。三是深化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各地区各部门按照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消费升级势能持续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3-2016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8.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远高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贡献率。投资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等领域有效投资力度加大。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效率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1%。1-7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4%,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2和4.6个百分点。上半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四是创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运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持续较多的矛盾和压力,我国政府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补短板、增后劲,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保持了流动性合理适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在优化总量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调控,创造性地提出了区间调控,强调针对形势变化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连续8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   二、我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债务压力趋于减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债务规模急剧膨胀。国际金融协会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债务总额已攀升至217万亿美元,约为全球年度经济产出的327%。据有关机构测算,2016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达到250%左右,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杠杆率处于中等水平,接近于美国,明显低于日本、西班牙、法国、英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尽管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相比我国债务水平有所上升,但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一是我国居民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较低。2016年末,居民部门杠杆率在50%以下,政府部门杠杆率在40%以下,远低于世界公认的警戒线,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需要看到,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虽然高于中央政府,但举债日益规范,债务主要用于搞建设而不是搞福利,而且相当一部分债务已经形成了优质的资产,很多资产在运营过程中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二是我国的债务主要由内债组成。我国外债比例低,非金融企业外债余额占比仅为4%左右,出现债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具备较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三是我国储蓄率较高。我国总储蓄率接近50%,庞大而稳定的储蓄资金,为企业债务融资提供了强大支撑,也有效降低了相关的债务风险。四是政府具有化解危机的成功经验。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政府积累了丰富应对危机的经验,在应对2013年的“钱荒”、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等事件中,沉着应对果断处置,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债务水平上升主要是由于非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率相对较高,这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以银行为主的融资结构占主导等因素紧密相关。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企业利润显著增加,债务压力趋于下降。2016年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首次由降转升,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同比下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8.5%,扭转了上年利润下降的局面,今年以来工业利润增长进一步加快。201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今年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到8月底,3258家上市公司所公布的半年报显示,75%左右的公司经营现金流呈现好转态势。在企业经营状况改善的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逐步提高。2016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比三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持续上升的局面。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在全部贷款中,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64%,比一季度末下降0.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39个百分点。微观主体经营好转有力支撑宏观经济运行向好,有效降低了债务风险。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2016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66.3%,连续两个季度环比下降或持平,这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连续19个季度上升后首次改变;我国总体杠杆率同比增幅比上季度末下降4.4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我国信贷/GDP缺口比2016年一季度末降低4.2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下降,表明潜在债务压力趋于减轻。巩固和发展这一良好态势,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对于各类债务风险问题保持高度关注,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和部署,主动有序释放风险压力,及时稳妥化解风险隐患,积极防范产生新的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我国经济有条件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将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作用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向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推动需求结构升级转换,以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为主,适应消费升级和长远发展需要加大对短板领域投资,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力强化创新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茁壮成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从今后一个时期看,随着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加快推进,支撑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积极因素将不断增强。一是后发优势依然突出。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凭借完备的基础产业体系和出色的配套能力,充分利用世界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前景广阔。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距离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能够带动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二是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2016年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3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实施,全球最大规模的宽带通信网络基本建成。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但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红利厚积薄发。我国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亿人,为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打造新优势奠定了深厚的智力基础和支撑。三是改革红利加速释放。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作用。近年来,我国以蹄疾步稳的节奏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陆续推进,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外溢正效应不断显现,供给质量和效率有望继续改善,从而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平衡。四是创业创新势头正盛。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众智、聚众力、汇众能,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潮涌动,新动能新产业加快成长壮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假以时日,异军突起的新动能必将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五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我国积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与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快速增长,国际产能合作扎实推进,自贸区战略加快实施,将重塑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与此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重要步伐,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新增长极、新增长带不断形成,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在这些有利因素支撑下,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也将相应保持增长,这将为债务偿还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在中长期形成较强的债务风险防控能力;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更加规范,我国债务风险隐患问题将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   综合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活力在改革中激发,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动能在转换中增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下阶段,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有效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引导发展良好预期,坚决抑制区域性财政风险,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不断夯实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促进国民经济行稳致远。   (原文链接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9/06/c_129697104.htm)" 5,"2017-09-12 08:52:13",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8月21日-30日),2017-09-04,国家统计局,"2017-09-04 09: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卓创资讯   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7年8月下旬与8月中旬相比,35种产品价格上涨,7种下降,8种持平。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8月21日—30日)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 吨 4114.6 32.6 0.8 线材(Φ6.5mm,HPB300) 吨 4305.1 83.7 2.0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4034.0 60.4 1.5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 吨 4251.0 65.7 1.6 无缝钢管(219*6,20#) 吨 5170.0 130.5 2.6 角钢(5#) 吨 4435.7 68.5 1.6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51942.6 1695.7 3.4 铝锭(A00) 吨 16122.0 299.8 1.9 铅锭(1#) 吨 19496.4 90.6 0.5 锌锭(0#) 吨 26404.1 1255.4 5.0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243.3 3.3 1.4 烧碱(液碱,32%) 吨 958.4 -12.0 -1.2 甲醇(优等品) 吨 2425.2 112.8 4.9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6273.3 148.3 2.4 苯乙烯(一级品) 吨 10210.6 638.9 6.7 聚乙烯(LLDPE,7042) 吨 9752.6 191.7 2.0 聚丙烯(T30S) 吨 9107.5 420.7 4.8 聚氯乙烯(SG5) 吨 7493.0 131.1 1.8 顺丁胶(BR9000) 吨 13394.4 526.9 4.1 涤纶长丝(FDY150D/96F) 吨 8858.3 266.6 3.1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3129.1 7.0 0.2 液化石油气(LPG) 吨 3684.2 -59.0 -1.6 汽油(95#国Ⅴ) 吨 6598.5 -48.3 -0.7 汽油(92#国Ⅴ) 吨 6185.0 -47.1 -0.8 柴油(0#国Ⅴ) 吨 5495.4 0.1 0.0 石蜡(58#半) 吨 7104.0 46.9 0.7 五、煤炭         无烟煤(2号洗中块) 吨 997.6 2.6 0.3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475.0 0.0 0.0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540.0 0.0 0.0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580.0 -2.5 -0.4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613.9 -1.1 -0.2 焦煤(1/3焦煤) 吨 1100.0 8.3 0.8 焦炭(二级冶金焦) 吨 1938.3 104.7 5.7 六、非金属建材         复合硅酸盐水泥(P.C 32.5R袋装) 吨 333.3 -0.6 -0.2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340.8 2.6 0.8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1598.8 46.3 3.0 七、农产品       稻米(粳稻米) 吨 4366.3 0.0 0.0 小麦(国标三等) 吨 2462.9 26.6 1.1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1662.3 6.2 0.4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5683.3 1.2 0.0 生猪(外三元) 千克 14.5 0.2 1.4 大豆(黄豆) 吨 3979.8 8.1 0.2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2824.0 0.9 0.0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6760.7 121.8 1.8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 吨 1601.9 27.2 1.7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 吨 2305.0 0.0 0.0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24291.7 1508.4 6.6 九、林产品       人造板(1220*2440*15mm) 张 49.7 0.0 0.0 纸浆(漂白化学浆) 吨 5860.8 399.5 7.3 瓦楞纸(高强) 吨 4467.6 219.6 5.2 注:上期为2017年8月11日—20日。   附注   1.指标解释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2.监测内容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内容包括9大类50种产品的价格。类别与产品规格说明详见附表。   3.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交易市场的近1700家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经营企业。   4.监测方法   价格监测方法包括信息员现场采价,电话、QQ和电子邮件询价等。   5.平均价格计算方法   同一种规格品的平均价格根据各个监测价格平均计算。规格品的各旬价格根据旬初第一个工作日和旬末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均价平均计算。   6.发布日期   每月4日、14日、24日发布上一旬数据,节假日顺延。   7.涨跌个数的统计   文中产品价格涨跌个数按照产品价格的涨跌幅(%)进行统计。 附表: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产品规格说明表 序号 监测产品 规格型号 说明 一、黑色金属 1 螺纹钢 Φ16-25mm,HRB400 屈服强度≥400MPa 2 线材 Φ6.5mm,HPB300 屈服强度≥300MPa 3 普通中板 20mm,Q235 屈服强度≥225MPa 4 热轧普通薄板 3mm,Q235 屈服强度≥235MPa 5 无缝钢管 219*6,20# 20#钢材,屈服强度≥245MPa 6 角钢 5# 屈服强度≥235MPa 二、有色金属 7 电解铜 1# 铜与银质量分数≥99.95% 8 铝锭 A00 铝质量分数≥99.7% 9 铅锭 1# 铅质量分数≥99.994% 10 锌锭 0# 锌质量分数≥99.995% 三、化工产品 11 硫酸 98% H2SO4质量分数≥98% 12 烧碱(液碱) 32% NaOH质量分数≥32%的离子膜碱 13 甲醇 优等品 水质量含量≤0.10% 14 纯苯(石油苯) 工业级 苯纯度≥99.8% 15 苯乙烯 一级品 纯度≥99.5% 16 聚乙烯(LLDPE) 7042 熔指:2.0±0.5g/10min 17 聚丙烯 T30S 熔指:3.0±0.9g/10min 18 聚氯乙烯 SG5 K值:66-68 19 顺丁胶 BR9000 块状、乳白色,灰分≤0.20% 20 涤纶长丝 FDY150D/96F 150旦,AA级 四、石油天然气 21 液化天然气 LNG 甲烷含量≥75%,密度≥430kg/m3 22 液化石油气 LPG 饱和蒸汽压1380-1430kPa 23 汽油 95#国Ⅴ 国Ⅴ标准 24 汽油 92#国Ⅴ 国Ⅴ标准 25 柴油 0#国Ⅴ 国Ⅴ标准 26 石蜡 58#半 熔点不低于58℃ 五、煤炭 27 无烟煤 2号洗中块 挥发份为3.5—6.5%之间的无烟块煤 28 普通混煤 4500大卡 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 29 山西大混 5000大卡 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 30 山西优混 5500大卡 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 31 大同混煤 5800大卡 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 32 焦煤(1/3焦煤) 1/3焦煤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28—37% 33 焦炭 二级冶金焦 12.01%≤灰分≤13.50% 六、非金属建材 34 复合硅酸盐水泥 P.C 32.5R袋装 抗压强度32.5MPa 35 普通硅酸盐水泥 P.O 42.5散装 抗压强度42.5MPa 36 浮法平板玻璃 4.8-5mm 厚度为4.8-5mm的无色透明玻璃 七、农产品 37 稻米 粳稻米一级 杂质≤0.25%,水分≤15.5% 38 小麦 国标三等 杂质≤1.0%,水分≤12.5% 39 玉米 黄玉米二等 杂质≤1.0%,水分≤14.0% 40 棉花(皮棉) 白棉三级 纤维长度≥28mm,白或乳白色 41 生猪 外三元 三种外国猪杂交的肉食猪 42 大豆 黄豆 杂质≤1.0%,水分≤13.0% 43 豆粕 粗蛋白含量≥43% 粗蛋白≥43%,水分≤13.0% 44 花生 油料花生米 杂质≤1.0%,水分≤9.0% 八、农业生产资料 45 尿素 小颗料 总氮≥46%,水分≤1.0% 46 复合肥 硫酸钾复合肥 氮磷钾含量45% 47 农药(草甘膦) 95%原药 草甘膦质量分数≥95% 九、林产品 48 人造板 1220*2440*15mm 厚度为15mm,吸水膨胀率≤10% 49 纸浆 漂白化学浆 亮度≥80%,黏度≥600cm³/g 50 瓦楞纸 高强 80-160g/m2" 6,"2017-09-12 08:52:16",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8月21-30日),2017-09-04,国家统计局,"2017-09-04 09:30","商品名称 规格等级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涨跌(元) 涨跌幅 (%) 大 米 粳米 千克 6.39 0.00 0.0 面 粉 富强粉 千克 6.37 0.00 0.0 面 粉 标准粉 千克 5.23 0.00 0.0 豆制品 豆腐 千克 4.87 0.04 0.8 花生油 压榨一级 升 28.06 0.06 0.2 大豆油 5L桶装 升 9.89 0.01 0.1 菜籽油 一级散装 升 14.02 0.07 0.5 猪 肉 猪肉后臀尖(后腿肉) 千克 26.42 0.07 0.3 猪 肉 五花肉 千克 28.04 0.15 0.5 牛 肉 腿肉 千克 66.94 -0.04 -0.1 羊 肉 腿肉 千克 59.67 0.58 1.0 鸡 白条鸡 千克 22.25 0.34 1.6 鸡 鸡胸肉 千克 20.45 0.32 1.6 鸭 白条鸭 千克 18.13 0.29 1.6 鸡 蛋 散装鲜鸡蛋 千克 10.77 0.56 5.5 活鲤鱼 千克 15.83 -0.14 -0.9 活草鱼 千克 18.63 -0.18 -1.0 带 鱼 千克 39.11 -0.34 -0.9 大白菜 千克 3.72 -0.04 -1.1 油 菜 千克 7.28 -0.37 -4.8 芹 菜 千克 7.34 -0.04 -0.5 黄 瓜 千克 5.55 0.05 0.9 西红柿 千克 6.22 -0.05 -0.8 豆 角 千克 8.94 -0.38 -4.1 土 豆 千克 3.86 -0.03 -0.8 苹 果 富士苹果 千克 12.24 0.02 0.2 香 蕉 国产 千克 6.06 -0.08 -1.3 注:上期为2017年8月11-20日。" 7,"2017-09-12 08:52:18",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17年8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2017-08-31,国家统计局,"2017-08-31 09:00","2017年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升一降——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17年8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17年8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稳中有升   8月份,制造业PMI为51.7%,为年内次高点,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本月主要特点:一是供需双双继续改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4.1%和53.1%,分别比上月上升0.6和0.3个百分点。二是在国内市场向好的带动下,进口稳中有升。进口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为年内高点。其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进口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三是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装备制造业PMI为52.8%,与上月持平,高于制造业总体1.1个百分点。其中,专业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PMI分别高于上月4.3和1.0个百分点,且均处于较高景气区间,实现快速增长。四是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部分传统行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好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PMI持续位于扩张区间,本月增速均有所加快。   从调查结果看,本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5.3%和57.4%,均攀升至年内高点,且近两个月以来两者差值进一步扩大,相关企业成本压力有所加大。从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上游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位于前列。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8%,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1.0%,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小型企业PMI为49.1%,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在扩张区间有所回落   8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主要是受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建筑业生产活动有所放缓,但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继续保持在临界点之上,非制造业总体仍延续扩张态势。   服务业扩张速度放缓。商务活动指数为52.6%,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慢。从行业大类看,航空运输、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快速增长。批发、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居民服务及修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业务总量有所回落。从市场需求看,新订单指数为50.3%,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景气区间,服务业市场需求稳定。   建筑业景气度高位回落。因多地受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建筑业企业生产活动有所放缓,本月商务活动指数为58.0%,比上月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3.1%,降幅明显。从劳动力需求和市场预期看,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4.3%和66.0%,分别高于上月0.1和0.7个百分点,建筑业用工量保持稳步增长,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信心仍然较强。" 8,"2017-09-12 08:52:23",2017年8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2017-08-31,国家统计局,"2017-08-31 09:00","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7年8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临界点之上,非制造业总体仍延续扩张态势。   分行业看,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6%,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略有放缓。从行业大类看,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快速增长。批发业、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及修理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业务总量有所回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0%,比上月回落4.5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企业生产增速有所放缓。   新订单指数为50.9%,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略有回落。分行业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高于临界点。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4.5%,比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连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上涨。分行业看,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2%,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61.4%,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51.5%,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持续上涨,且涨幅扩大。分行业看,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1.0%,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9.5%,与上月持平,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减少。分行业看,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6%,与上月持平。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4.3%,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0%,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分行业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6.0%,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 表1 中国非制造业主要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投入品 价格 销售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16年8月 53.5 49.8 52.6 50.4 49.1 59.4 2016年9月 53.7 51.4 51.7 50.1 49.7 61.1 2016年10月 54.0 50.9 53.7 51.5 50.0 60.6 2016年11月 54.7 51.8 53.5 51.4 50.6 60.7 2016年12月 54.5 52.1 56.2 51.9 50.0 59.5 2017年1月 54.6 51.3 55.1 51.0 49.8 58.9 2017年2月 54.2 51.2 53.7 51.4 49.7 62.4 2017年3月 55.1 51.9 52.3 49.7 49.1 61.3 2017年4月 54.0 50.5 51.7 50.2 49.5 59.7 2017年5月 54.5 50.9 51.1 48.8 49.0 60.2 2017年6月 54.9 51.4 51.2 49.3 49.6 61.1 2017年7月 54.5 51.1 53.1 50.9 49.5 61.1 2017年8月 53.4 50.9 54.4 51.5 49.5 61.0 表2 中国非制造业其他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订单 在手订单 存货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6年8月 48.8 43.0 45.5 51.7 2016年9月 48.3 43.6 45.9 52.0 2016年10月 51.4 44.0 45.3 51.4 2016年11月 50.9 44.2 45.8 51.5 2016年12月 48.9 44.0 47.2 51.6 2017年1月 46.4 44.6 46.2 51.4 2017年2月 50.1 43.5 45.8 52.1 2017年3月 48.8 44.7 45.8 51.4 2017年4月 47.1 44.0 46.2 52.0 2017年5月 48.5 43.7 46.1 51.8 2017年6月 49.8 44.6 45.9 51.8 2017年7月 52.1 43.9 45.9 51.7 2017年8月 49.0 44.0 45.5 51.1 附注   1.指标解释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投入品价格指数、销售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非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4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业务总量、新订单(业务需求)、出口、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非制造业PMI分类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9,"2017-09-12 08:52:31",2017年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7%,2017-08-31,国家统计局,"2017-08-31 09:00","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7年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8%,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1.0%,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小型企业PMI为49.1%,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4.1%,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生产增速有所加快。   新订单指数为53.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持续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进一步改善。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继续下降。   从业人员指数为49.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有所减少。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9.3%,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放缓。 表1 中国制造业PMI及构成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6年8月 50.4 52.6 51.3 47.6 48.4 50.6 2016年9月 50.4 52.8 50.9 47.4 48.6 49.9 2016年10月 51.2 53.3 52.8 48.1 48.8 50.2 2016年11月 51.7 53.9 53.2 48.4 49.2 49.7 2016年12月 51.4 53.3 53.2 48.0 48.9 50.0 2017年1月 51.3 53.1 52.8 48.0 49.2 49.8 2017年2月 51.6 53.7 53.0 48.6 49.7 50.5 2017年3月 51.8 54.2 53.3 48.3 50.0 50.3 2017年4月 51.2 53.8 52.3 48.3 49.2 50.5 2017年5月 51.2 53.4 52.3 48.5 49.4 50.2 2017年6月 51.7 54.4 53.1 48.6 49.0 49.9 2017年7月 51.4 53.5 52.8 48.5 49.2 50.1 2017年8月 51.7 54.1 53.1 48.3 49.1 49.3 表2 相关指标情况(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 订单 进口 采购量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 出厂 价格 产成品 库存 在手 订单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 2016年8月 49.7 49.5 52.6 57.2 52.0 46.6 45.0 56.4 2016年9月 50.1 50.4 51.9 57.5 51.5 46.4 45.2 57.3 2016年10月 49.2 49.9 52.4 62.6 55.5 46.9 45.8 58.2 2016年11月 50.3 50.6 52.9 68.3 58.3 45.9 46.7 59.0 2016年12月 50.1 50.3 52.1 69.6 58.8 44.4 46.2 58.2 2017年1月 50.3 50.7 52.6 64.5 54.7 45.0 46.3 58.5 2017年2月 50.8 51.2 51.4 64.2 56.3 47.6 46.0 60.0 2017年3月 51.0 50.5 53.4 59.3 53.2 47.3 46.1 58.3 2017年4月 50.6 50.2 51.9 51.8 48.7 48.2 45.0 56.6 2017年5月 50.7 50.0 51.5 49.5 47.6 46.6 45.4 56.8 2017年6月 52.0 51.2 52.5 50.4 49.1 46.3 47.2 58.7 2017年7月 50.9 51.1 52.7 57.9 52.7 46.1 46.3 59.1 2017年8月 50.4 51.4 52.9 65.3 57.4 45.5 46.1 59.5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其中出厂价格指数于2017年1月起发布。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PMI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2017年1月起改进了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的季节调整方法,并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10,"2017-09-12 08:52:35",郭同欣: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2017-08-29,人民网,"2017-08-29 13:50","  7月份主要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尽管当月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等数据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并且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在向纵深发展。   一、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稳的基础不断巩固   从四大宏观指标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一是经济增长平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6.9%,与一季度持平,连续8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7月份,受全国大范围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洪涝灾害较重以及企业主动调结构转方式等因素影响,部分指标增速有所放缓,但同比增速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增势总体平稳。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加快0.2个百分点;出口增长11.2%,加快10.6个百分点;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加快0.2个百分点。事实上,受基数和季节性因素等影响,月度之间部分指标出现小幅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自主调整的结果。二是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在经济增量扩大、服务业吸纳能力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以及积极就业政策的共同推动下,1-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55万人,同比增加20万人,已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7.7%。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低位。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低于上年同期;其中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5个月低于5%,为多年来较低水平。三是物价运行总体平稳。1-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5、6、7三个月分别上涨1.5%、1.5%和1.4%,走势比较平稳。工业品价格走出了过去几年通缩的“阴霾”。1-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4%,上年同期为下降3.6%;5、6、7三个月均上涨5.5%。四是国际收支继续改善。我国货物贸易继续回稳向好,经常项目保持顺差,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基本稳定。7月末,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7283元,比上月末升值0.69%;外汇储备余额30807亿美元,比上月末增加239亿美元,连续6个月回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显效,提质增效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的基础上,改革的范围还拓展到实体经济、农业等多个重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显效发力,为经济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深入。截至6月末,煤炭去产能1.11亿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依法取缔“地条钢”,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商品房库存继续减少,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月末扩大1.4个百分点。企业杠杆率下降,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短板领域投资力度加大,1-7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投资增速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7.6、16.6和9.9个百分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国内外价格基本接轨,进口量大幅下降;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深化,稳定了农民种植预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体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陆续出台减税降费新措施,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2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04元。房地产调控政策初见成效。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建立健全,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去库存有力推进。7月份,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比上月回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发力破解供需不匹配矛盾,努力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市场供求关系持续改善,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明显提高,对于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一是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效益较快增长。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2%,比上年同期加快14.3个百分点;上半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16%,加快14.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好于上年。1-7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5个百分点。二是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提升。上半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环境治理成效逐步显现。7月份,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6.9%,其中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PM2.5浓度下降13.8%,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PM2.5浓度下降9.7%。三是市场预期持续向好。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12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10个月保持在54%及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消费者信心继续提高。7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4.6,比上月提高1.3,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国际组织普遍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分别将2017年我国经济预期增速上调0.1个百分点。   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服务业和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大战略与四大板块统筹推进,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经济增长的韧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一是服务业主导特征更加明显,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1%。7月份,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初值)同比增长8.3%,继续保持较快增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工业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升。1-7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4%,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2和4.6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夯实,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方面深挖内需潜力,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7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消费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远高于资本形成的32.7%和净出口的3.9%。与此同时,投资关键性作用有效发挥,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大。1-7月份,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9%和11.3%,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2.6和3个百分点。三是区域战略统筹推进,发展空间得到新拓展。“三大战略”扎实推进,新的增长极、增长带蓄势崛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呈现新格局。1-7月份,我国对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出口增幅分别达28.6%、24.2%和20.9%。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轨道“一小时交通圈”初步成形。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部高于或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大板块”良性互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走在前列,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发挥,东北地区经济有所好转。   四、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新动能新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紧紧围绕促进创业创新、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拓展有效投资空间、营造公平营商环境等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我国经济发展中“增量崛起”和“存量调整”齐头并进,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对经济增长、转型升级、扩大就业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这既是中国经济保持韧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创业创新蔚然成风。市场主体活力迸发。1-7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345.4万户,同比增长11.9%,日均新登记企业1.6万户。新一批92个双创示范基地批复成立,众创空间已超过4200家,央企双创平台超过400个。1-7月份国内专利申请量183万件,同比增长8%。二是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复兴号”动车组投入运行。三是动能转换有力推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快速增长。1-7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7%,新能源汽车增长19.8%,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18.6%。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改造步伐也在加快。1-7月份,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1%,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快2.8个百分点。四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线上线下加快融合,以网络销售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模式不断涌现。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完成快递业务量205.2亿件,同比增长30.3%。   综上所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活力在改革中激发,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动能在转换中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在世界经济曲折复苏、国内改革转型任务艰巨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当前,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动能加快成长,丰富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将继续为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随着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加快推进,支撑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积极因素将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能够持续。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抓住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窗口期,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有效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引导发展良好预期,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不断夯实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力促国民经济行稳致远。   (原文链接地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7/0829/c1004-29501693.html)" 11,"2017-09-12 08:52:41",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解读2017年7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2017-08-27,国家统计局,"2017-08-27 09:3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持续显现 工业利润延续良好增势——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解读2017年7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国家统计局8月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2%,增速比1-6月份放缓0.8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利润同比增长16.5%,增速比6月份放缓2.6个百分点。利润增速放缓主要受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部分企业放假、停产等短期非经济因素影响。总体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企业效益同比呈现好转态势,工业利润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降成本成效有所扩大。7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3.12元,同比下降0.29元,比6月份多降0.11元。其中,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元,同比下降0.13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22元,同比下降0.16元。   二是降低企业杠杆率取得积极进展。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产成品“去库存”持续推进。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8%,增速比7月份主营业务收入低2.1个百分点;产成品周转天数为13.7天,同比减少0.8天。   四是企业资金周转持续加快。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7.1天,同比减少1天。   五是利润率同比进一步提高。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7%(因季节因素低于6月份),同比提高0.33个百分点,增幅比6月份加大0.04个百分点。   六是国有控股企业效益显著回升。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4.2%,增速比6月份加快13.5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5%,扭转了6月份同比下降6.5%的局面。主要归因于石油加工、煤炭和钢铁等行业效益明显提升。" 12,"2017-09-12 08:52:45",2017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2%,2017-08-27,国家统计局,"2017-08-27 09:30","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481.2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1-6月份放缓0.8个百分点。   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273.9亿元,同比增长44.2%;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9.4亿元,增长3.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907.3亿元,增长2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197.7亿元,增长17.7%;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161.6亿元,增长14.2%。   1-7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2795.5亿元,同比增长7.9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7413.1亿元,增长1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2272.6亿元,下降25.3%。   1-7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4个行业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7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7%,纺织业增长5.4%,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5.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5.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5.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2.6%,汽车制造业增长11.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1.7%。   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发生主营业务成本59.8万亿元,增长13.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9%,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   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08.1万亿元,同比增长7.8%;负债合计60.3万亿元,增长6.6%;所有者权益合计47.8万亿元,增长9.4%;资产负债率为55.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9.4%;产成品存货40732.2亿元,增长8%。   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2元,同比减少0.04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28元,同比减少0.32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3.5元,同比增加5.3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33.2万元,同比增加16.1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3.7天,同比减少0.8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7.1天,同比减少1天。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26.7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6月份放缓2.6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 组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1-7月 同比增长 1-7月 同比增长 1-7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710640.1 13.2 698053.4 13.1 42481.2 21.2 其中:采矿业 32948.0 25.9 31503.7 24.8 2795.5 788.9    制造业 639737.9 13.0 629135.3 12.9 37413.1 18.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7954.2 8.0 37414.4 7.9 2272.6 -25.3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52213.9 16.2 146340.4 16.0 9273.9 44.2 其中:集体企业 3782.4 6.8 3726.1 6.7 259.4 3.7    股份制企业 516062.9 14.4 506836.6 14.2 29907.3 22.9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54034.9 11.3 151223.8 11.1 10197.7 17.7 其中:私营企业 250631.5 12.3 248806.3 12.3 14161.6 14.2 注: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表1(续表) 2017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 组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1-7月 同比增长 1-7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总计 609689.4 13.2 598356.6 13.1 其中:采矿业 26040.6 15.4 24622.3 13.7    制造业 549787.5 13.1 540255.7 13.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3861.3 11.8 33478.6 11.9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25733.2 16.0 120331.0 15.8 其中:集体企业 3211.3 7.5 3167.4 7.7    股份制企业 443051.8 14.2 434556.6 14.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31203.7 11.5 128837.2 11.3 其中:私营企业 219977.3 12.3 218276.1 12.3 注: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表2 2017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分 组 主营业 务收入 利润率 每百元 主营业务 收入中 的成本 每百元 主营业务 收入中 的费用 每百元 资产实现 的主营业 务收入 人均主 营业务 收入 资产 负债 率 产成品 存货周 转天数 应收账 款平均 回收期 (%) (元) (元) (元) (万元/人) (%) (天) (天) 总计 6.09 85.72 7.28 113.5 133.2 55.8 13.7 37.1 其中:采矿业 8.87 78.16 9.83 57.3 92.0 60.3 12.6 32.2    制造业 5.95 85.87 7.24 134.1 133.7 54.2 14.6 37.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07 89.48 5.79 41.3 193.9 61.2 0.6 27.4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6.34 82.23 8.04 61.3 165.3 61.1 15.7 41.2 其中:集体企业 6.96 85.01 8.56 120.7 128.3 61.8 20.3 26.6    股份制企业 5.90 85.74 7.24 114.7 135.4 56.7 13.8 33.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6.74 85.20 7.89 123.2 122.8 53.8 14.5 52.6 其中:私营企业 5.69 87.73 6.10 186.6 129.6 51.6 11.2 26.0 表3 2017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 业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1-7月 同比增长 1-7月 同比增长 1-7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710640.1 13.2 698053.4 13.1 42481.2 21.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6837.7 37.9 15585.0 36.3 1714.0 1372.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4397.4 25.2 4321.5 25.3 232.9 (注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762.2 20.1 3720.5 20.1 267.4 71.3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3911.6 10.1 3880.4 9.9 354.1 41.0  非金属矿采选业 3140.6 6.6 3111.6 6.2 222.4 10.0  开采辅助活动 876.8 8.8 862.9 7.9 3.6 (注2)  其他采矿业 21.9 67.2 21.9 67.2 1.2 33.3  农副食品加工业 39332.7 8.4 39127.4 8.4 1786.7 5.7  食品制造业 14229.9 9.1 14068.4 9.2 1158.2 8.1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1295.2 9.8 11181.7 9.9 1165.5 14.8  烟草制品业 5764.6 -1.0 5216.0 0.8 615.8 -9.1  纺织业 24308.0 8.9 23970.0 8.8 1163.7 5.4  纺织服装、服饰业 13710.7 7.4 13578.0 7.5 767.9 12.0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8865.5 7.1 8845.9 7.1 516.5 10.2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8453.0 8.6 8436.0 8.6 485.4 8.0  家具制造业 5210.1 13.0 5183.8 13.0 317.2 13.0  造纸和纸制品业 9154.3 13.9 9046.2 13.7 554.9 39.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4788.0 10.4 4753.4 10.4 298.5 6.0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0145.3 11.9 10063.9 11.4 542.4 13.0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3915.5 25.0 23368.4 24.7 1215.4 25.1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55448.1 15.2 54624.1 15.3 3474.7 32.2  医药制造业 17073.5 11.9 16934.5 11.9 1875.6 18.7  化学纤维制造业 5034.6 14.6 4922.2 14.9 240.5 54.6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9628.4 9.9 19417.7 9.7 1121.4 4.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7076.6 12.6 36877.4 12.6 2485.9 25.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3180.9 22.6 41531.7 22.7 1624.8 101.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4778.5 17.6 33651.1 17.0 1160.3 45.6  金属制品业 23182.5 11.2 22947.2 11.0 1174.7 8.1  通用设备制造业 29308.4 11.9 28707.7 11.8 1833.3 18.1  专用设备制造业 22513.1 12.4 22325.8 12.4 1391.9 22.6  汽车制造业 49182.6 12.1 47936.9 11.8 3966.1 11.9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9452.3 5.7 9324.1 5.5 512.2 -1.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5268.7 12.0 44379.9 12.0 2574.6 8.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9290.4 14.3 58661.7 14.2 2679.7 15.3  仪器仪表制造业 5600.2 14.8 5552.0 15.1 470.7 29.6  其他制造业 1459.9 8.5 1450.0 8.2 80.5 5.9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2470.6 18.3 2458.0 18.5 133.1 43.7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615.9 0.8 594.2 -1.8 25.1 -3.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32655.2 7.2 32271.8 7.1 1824.4 -31.7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3947.8 13.4 3867.4 13.7 309.4 10.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351.2 11.0 1275.2 11.4 138.8 53.0 注: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年同期亏损383.3亿元。   2、开采辅助活动上年同期亏损29.1亿元。 表3(续表) 2017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 业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1-7月 同比增长 1-7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总计 609689.4 13.2 598356.6 13.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2712.0 22.9 11502.3 19.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405.1 6.2 3295.3 6.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211.0 17.6 3172.0 17.7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3262.0 7.5 3238.1 7.5  非金属矿采选业 2585.7 6.7 2560.4 6.2  开采辅助活动 847.9 4.8 837.6 4.0  其他采矿业 16.8 66.3 16.8 66.3  农副食品加工业 35397.3 8.7 35227.5 8.8  食品制造业 11503.7 9.9 11354.9 10.0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8547.5 9.8 8453.2 9.8  烟草制品业 2025.2 -3.5 1488.7 1.8  纺织业 21883.9 9.2 21607.5 9.3  纺织服装、服饰业 11815.3 7.1 11704.5 7.2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7728.2 6.9 7713.2 6.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7442.3 8.8 7429.9 8.8  家具制造业 4429.0 12.8 4411.3 12.9  造纸和纸制品业 7919.1 13.1 7828.8 12.9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4092.6 11.1 4067.7 11.0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8922.0 12.1 8852.6 11.6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9272.1 30.6 18745.1 30.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7709.2 15.1 46957.1 15.2  医药制造业 11956.3 10.5 11856.7 10.5  化学纤维制造业 4546.1 13.9 4444.6 14.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7068.5 10.5 16890.2 10.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1726.6 11.9 31561.0 11.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9485.7 21.5 37939.3 21.7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2397.4 17.2 31322.7 16.6  金属制品业 20449.1 11.5 20255.5 11.4  通用设备制造业 24951.3 12.0 24393.7 11.8  专用设备制造业 19002.4 11.9 18854.9 12.1  汽车制造业 41373.3 12.5 40344.9 12.3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8172.0 5.9 8063.3 5.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8940.8 12.3 38124.4 12.4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2425.8 13.8 51838.0 13.8  仪器仪表制造业 4565.7 14.9 4533.8 15.2  其他制造业 1264.0 8.8 1255.7 8.5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2239.9 17.5 2226.4 17.6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535.0 1.8 508.4 -2.0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9436.6 11.6 29139.8 11.6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3422.0 14.5 3375.5 14.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02.7 10.7 963.3 11.1   附注:   1、指标解释   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   营业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应收账款: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包括应向客户收取的货款、增值税款和为客户代垫的运杂费。   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主营业务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和增长量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13,"2017-09-12 08:52:52",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首席统计师侯锐解读2017年早稻生产情况,2017-08-25,国家统计局,"2017-08-25 17:30","2017年我国早稻产量635亿斤——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首席统计师侯锐解读2017年早稻生产情况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早稻产量为3174万吨(635亿斤),比2016年减产103.7万吨(21亿斤),下降3.2%。早稻产量有所下降,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   一方面是早稻播种面积继续减少。今年早稻播种面积5463千公顷(8195万亩),比2016年减少156.5千公顷(235万亩),下降2.8%。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早稻种植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度大,农村劳动力不足,部分农户选择“水田改旱田”或“双季稻改单季稻”;二是部分早稻主产区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如湖北江汉平原地区稻田养虾已成气候,有条件的农户选择“稻改虾”,致使早稻播种面积减少;三是部分地区水田休耕轮作面积增加,如湖南湘乡市今年水田休耕轮作面积超过2.2万亩,比上年增加1倍以上。   2017年因播种面积减少,全国早稻产量减产91.3万吨(18.3亿斤),占减产总量的88%。   另一方面是早稻单产略有降低。今年早稻单产为5810公斤/公顷(387公斤/亩),比2016年减少22.7公斤/公顷(1.5公斤/亩),下降0.4%。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早稻生长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差、局部地区受灾较重。   从农业气象条件看,早稻播种育秧期间,江南、华南大部地区遭遇低温阴雨天气,日照时数偏少,气温偏低,导致部分地区播种推迟,早稻个体发育较弱,有效生长量不足;拔节抽穗期间,江西、湖南等地遭遇持续强降雨,不利于早稻晒田控蘖以及扬花授粉,导致局部地区稻谷结实率降低;收获期间,江南及华南地区遭受持续高温或强降雨天气,不仅不利于早稻灌浆和成熟收晒,还造成品质下降。   从受灾情况看,6月底至7月底是早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南方地区大范围的强降雨导致湖南、江西和广西等地遭受洪涝灾害。   2017年因单产减少,使全国早稻产量减少12.4万吨(2.5亿斤),占减产总量的12%。" 14,"2017-09-12 08:52:52",国家统计局关于2017年早稻产量数据的公告,2017-08-25,国家统计局,"2017-08-25 17:30","  根据对早稻主产区的实割实测抽样调查和非主产区的重点调查,2017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如下:   一、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463千公顷(8195万亩),比2016年减少156.5千公顷(235万亩),下降2.8%。   二、全国早稻单位面积产量5810公斤/公顷(387公斤/亩),比2016年减少22.7公斤/公顷(1.5公斤/亩),下降0.4%。   三、全国早稻总产量3174万吨(635亿斤),比2016年减产103.7万吨(21亿斤),下降3.2%。 国家统计局 2017年8月25日 2017年各地区早稻产量 播 种 面 积 (千公顷) 总 产 量 (万吨) 每公顷产量 (公斤) 全国总计 5463.4 3174.0 5809.5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内 蒙 古 辽  宁 吉  林 黑 龙 江 上  海 江  苏 浙  江 115.4 70.4 6104.7 安  徽 158.4 96.5 6094.1 福  建 144.6 88.7 6136.7 江  西 1348.7 756.0 5605.5 山  东 河  南 湖  北 375.4 217.6 5795.7 湖  南 1383.1 808.5 5845.6 广  东 892.5 532.3 5964.0 广  西 865.1 501.6 5797.5 海  南 130.1 74.6 5730.3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50.1 27.8 5548.9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注:1、未列出的省(区、市)没有早稻生产。   2、因计算机自动进位原因,分省合计数与全国数略有差异。   附注   关于早稻产量调查的说明   (一)调查范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早稻产量数据,由早稻主产区以省为总体抽样调查和非主产区重点调查两种调查方式得出。   主产区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8个省(区),由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组织在国家调查县(市)开展抽样调查和实割实测调查,8省(区)产量合计占全国早稻产量的97%左右。   非主产区海南、云南的早稻产量数据根据重点调查测算得出。   (二)调查样本   早稻产量抽样调查由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抽样调查组成。   播种面积抽样调查在国家调查县(市)抽取3000多个样方地块开展早稻播种面积调查,根据调查基础数据推算得出省级早稻播种面积。   早稻单位面积产量抽样调查在国家调查县(市)抽取的面积调查地块中进行,全国共抽取近7000个测产地块,20000多个测产小样方,通过对小样方内早稻进行实割实测,推算得出全省早稻平均单产水平。   早稻产量数据是以抽样调查的播种面积与单产相乘得出。   (三)测产方法   实割实测是指基层调查员在早稻收获前,按照《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对早稻种植地块进行逐块踏田估产、排队,抽取一定数量调查地块做出标记,在收割期时由各县级调查队员或者辅助调查员对抽中地块进行放样、实际割取样本,再通过脱粒、晾晒、验水和称重等环节测量地块单产。省级调查总队根据各抽中地块数据推算全省平均单产。" 15,"2017-09-12 08:52:52",高敏雪:《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发布的意义,2017-08-25,国家统计局,"2017-08-25 14:05","《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发布的意义 高敏雪   历经四年的研究开发,《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以下简称CSNA-2016)近期终于获批发布。我本人一直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曾经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这一版修订工作,故而对此次发布有很多感慨,同时也有一些思考,这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CSNA-2016的背景与目标   CSNA-2016是在CSNA-2002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为什么要在十余年之后做修订并发布新的版本?   一个基本背景是国民经济核算国际规范的重大修订。伴随2009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正式发布SNA-2008,各国均开始修订自己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作为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与国际进展保持一致,以便能够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   但是,仅仅是国际规范的修订,还不足以构成发布CSNA-2016的理由。就像CSNA-2002不是完全照搬SNA-1993一样,CSNA-2016也不是SNA-2008的复制,而是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应该说,“中国实际”的变化,才是CSNA-2016的最重要的背景。什么是与国民经济核算有关的“中国实际”?这可以从“管理需求”和“基础供应”两个方面做归纳。   管理需求视角。进入本世纪的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延续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进程,无论是“量”的增长速度,还是“质”的结构变迁,都显得异常突出。其中,既光大了此前累积的成果,将经济总规模推进到全球第二的地位,也凸显出此前累积的矛盾,资源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城乡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分配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关系问题等日益突出,经济发展面临着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面对这些深刻变化,中国政府围绕治国理政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和突破口,宏观经济管理显示出一套全新的思路。   这一系列变化与国民经济核算有密切关系。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算大账的工具,所提供的一套系统描述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总量数据,是进行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实施管理和决策的基本依据。面对中国经济总体的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核算必须做出相应改变,贴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施核算、提供数据,方能有效服务于宏观管理。   基础供应视角。国民经济核算要有赖于既有政府统计提供的基础数据,算什么,怎样算,数据质量高低,都与整个政府统计能力建设直接关联。最近十余年,中国政府统计能力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方面是统计调查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比如经济普查制度和企业联网直报系统的建立、住户调查制度改革等,促进了数据覆盖范围的扩展和数据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数据获取、传输和存储方式的改变,可以就调查数据开展广泛的开发应用。这就从基础数据“供应”角度,为提高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事实上,十余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基于基础数据改进在具体制度方法上一直在进行探索优化,并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方面已经大大超出了CSNA-2002。可以说,系统总结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经验,将其体现在新一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并向社会公布的时机已经成熟。   我以为,在以上背景下发布的CSNA-2016,其目标大体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对此前十余年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持续改进做总结,通过新一版CSNA将其固化下来,正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规范;(2)提出国民经济核算进一步改进和开发的目标,显示未来数年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可能改进、完善的内容。   二、CSNA-2016的新面貌   有关此次新版本的内容变化,国家统计局已经有详细的说明。我这里将其归纳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总体框架的内容变化。此类变化可以透过“章”的设置来显示。可以看到,与CSNA-2002相比,CSNA-2016基本核算部分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就像SNA-2008与SNA-1993相比其中心框架没有根本性变化一样。值得关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舍掉了CSNA-2002中专门设置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是对基本核算表内容的重新整合,代表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另一种表述方式。通过这样一套综合经济账户,可以更好地对应于国际规范(SNA),但并不涉及实际核算内容本身的增减。所以此项变化并不代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实质性变化。(2)加强了附属核算的内容,更名为“扩展核算”。一方面将原来的人力资本核算、自然资源实物核算的内容做了延伸和加强,不仅限于自然资源存量和人口核算,还包含了资源产品供应与使用、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支出以及劳动力投入状况等内容的核算;另一方面是增加了新的扩展核算内容,不仅有国际上通行的旅游和卫生专题核算,还新增了与新兴经济有关的探索性核算内容。(3)将价格指数和不变价核算的应用范围作了推广。原来是隐含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现在则作为独立一章显示,其应用范围从原来的不变价GDP核算延伸到实际收入核算,进一步还可以延伸到不变价资产核算。   第二层是基本核算部分的内容变化。此类变化需要深入各“章”内部以及各章关联去发掘。以下列举一些值得关注的内容。(1)机构部门分类的变化,新增“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使其与企业、政府、住户等机构部门并列。通过此项改进,一方面是增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规范的一致性,更重要地,是可以更全面地体现中国经济的社会结构,显示政府之外的“社会”功能及其在收入分配、最终消费、资产负债等层面产生的影响。(2)引入经济所有权、知识产权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和雇员股票期权、实际最终消费等新概念,由此导致对应核算内容的扩充。比如,因为经济所有权的明确定义,可以将很多基于“权”的转让交易、收益交易纳入核算之中并予以独立显示,透过非生产资产核算、财产收入核算,显示中国产权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又如,知识产权产品概念的引入改变了研究与开发(R&D)等活动的核算处理方法,通过资本化核算,可以将研究与开发等科技活动纳入投资和资产核算,并进一步影响到GDP核算,其结果特别有助于识别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经济新动能。再如,实际最终消费概念的引入,从方法上延长了最终消费的核算链条,从功能上则可以更好地体现政府以及其他非营利机构为住户提供实物性转移的作用。(3)资产负债核算的内容有显著改进和加强。CSNA-2016中展示的资产负债表与CSNA-2002有了很大区别,不仅有表式的变化,更体现在其中所设资产负债内容、分类的变化,还将核算表从时点存量表延伸到了两个时点之间的动态变化表。   第三是具体核算方法的变化。这些变化渗透在各项具体指标的具体处理程序中。比如生产者价格定义的变化,其中涉及增值税的处理问题;关于劳动报酬的具体核算方法,涉及城乡个体经营收入的处理问题;还有中央银行和保险业产出的核算方法,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录方式的变化,价格指数编制和应用过程中的质量调整等。这些修改,一方面体现了根据中国实际确定具体核算方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显示出向国际规范不断靠拢的努力。   三、CSNA-2016的现实意义   如何看待此次CSNA-2016的发布?已经有一些机构在做功课,讨论其发布会产生的影响。我自己觉得,最好不要从短期、尤其是以GDP以及经济增长率为中心、以某些指标数据变大变小的思路来看待CSNA-2016的意义。   CSNA-2016涉及整个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不仅是GDP和经济增长率的核算数据。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状况上,看核算体系的内容变化和引导所在。比如资产负债核算,鉴于其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和风险揭示意义,应该特别受到关注;比如旅游、卫生等卫星账户核算,为显示各种局部主题的宏观影响提供了一个模式;比如新兴经济的探索核算代表一个信号等。   前面曾经提到,CSNA-2016在功能上有两个用处。一是固化、认可已经发生改变的核算方法,二是为未来核算改进提供前瞻性目标。一定要区分清楚这两个方面。具体核算方法与处理都是以渐进的形式发生的,并不是因为有了CSNA-2016发布就会在一夜之间有根本性改变,数据就会有一次显著的更新。   结合具体核算组成来看,有关GDP核算方法的改进,大部分在这十余年间已经得以实现,CSNA-2016主要就是将这些变化正式纳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其中就包括研发资本化处理这样重要的变化,当前有待实际操作的主要就是以市场价格虚拟估算城镇居民住房服务这一项。与此相比,其他一些核算变化则更应该作为未来目标受到关注。比如有关机构部门的改进,尽管已经将“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正式纳入机构部门分类之中,但如何据此搜集资料将核算落到实处,在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中通过数据独立显示该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联,肯定还需要一个过程。又如资产负债核算,此前国家统计局从来没有公布过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官方数据,一些研究机构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尽管在社会上赚足了眼球但限于数据可得性、方法科学性实际上可能用处不大。我们应该对此保持较大的关注度,期待资产负债核算有较快进展,以便能够将资产负债存量及变化数据与GDP及经济增长数据联合起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风险和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所所长、统计学院教授)" 16,"2017-09-12 08:53:01","毛有丰: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加快推进统计信用体系建设",2017-08-24,国家统计局,"2017-08-24 14:10","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加快推进统计信用体系建设——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毛有丰就贯彻实施《关于对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答记者问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统计局等27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关于对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对统计上严重失信的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这标志着我国统计领域诚信体系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记者就贯彻实施《合作备忘录》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毛有丰。   问:签署《合作备忘录》的目的是什么,《合作备忘录》中实施联合惩戒的部门都有哪些?   答: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认真落实实施《统计法》,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推进统计领域信用建设,促进广大企业依法独立真实报送统计资料,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中央文明办、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资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公务员局、外汇管理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计27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问:《合作备忘录》中的联合惩戒对象是谁?   答:联合惩戒的对象主要是在提供政府统计调查所需统计资料时,编造虚假统计数据,虚报、瞒报统计数据数额较大或者虚报率、瞒报率较高,经统计部门根据《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依法认定并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公示的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有直接责任人员。   问:《合作备忘录》中的联合惩戒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有23个方面的联合惩戒措施:   (一)依据统计法对失信企业及失信人员采取以下惩戒措施:   1.对失信企业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2.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失信企业和失信人员信息;   3.将失信企业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再次发现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延长公示期限;   4.对负有责任的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纪依法给予组织处理或者处分。   (二)依法依规限制取得政府性资金支持。   (三)依法限制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   (四)将失信企业及其相关人员有关信息作为公司债券和股票发行审核的参考,从严审核企业债券发行。   (五)暂停审批科技项目。   (六)依法限制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七)依法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   (八)严格、审慎审批新改扩建项目的环评事项。   (九)从严审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   (十)依法限制境内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或者限制成为股权激励对象。   (十一)对其进出口货物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单证审核和布控查验。   (十二)申请适用海关认证企业管理的,不予通过认证; 已经成为认证企业的,按照规定下调企业信用等级。   (十三)将失信企业有关信息纳入检验检疫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依据《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和监督。   (十四)认证机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认证证书。   (十五)在审批保险公司设立时,将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的失信状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十六)在核准与管理相关外汇额度时作审慎性参考。   (十七)依法限制招录(聘)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十八)对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授予荣誉称号时,应当参考其统计信用状况,对失信企业和失信人员,不予颁发政府荣誉;及时撤销失信企业和失信人员获得的荣誉称号。   (十九)依法限制登记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二十)依法限制担任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   (二十一)将失信人员有关信息记入个人信用记录和统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会计、统计等有关的工作,不能取得会计、统计等有关专业职称。   (二十二)依法限制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或金融机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时,将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失信状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二十三)将统计上严重失信行为作为投资等优惠性政策认定,金融机构评级授信、信贷融资、管理和退出,审批证券、证券投资基金及期货公司设立、变更,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重大事项变更以及基金备案,相关责任人考核、干部选任等的重要参考。   问:对统计上严重失信的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将如何开展联合惩戒?   答:国家统计局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定期向签署本备忘录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统计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及其有关人员相关信息,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备忘录约定内容,依法依规对失信企业和失信人员实施联合惩戒。同时,建立惩戒效果定期通报机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将联合惩戒实施情况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惩戒子系统反馈至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 17,"2017-09-12 08:53:07",许宪春:国民经济核算为何需要新标准,2017-08-24,经济日报,"2017-08-24 10:05","国民经济核算为何需要新标准 许宪春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经济社会管理产生了许多新需求,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政府统计改革与发展取得许多新进展,所以需要对以前标准进行修订,制定新标准,使之适应新情况,满足新需求——   2017年7月3日,国务院批复国家统计局《关于报请印发<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请示》,这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家标准诞生。制定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适应发展新情况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许多新情况。   例如,在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新兴经济迅速发展,新动能不断积累;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正在逐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加大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财政用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社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在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一种重要方式,调动了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描述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重要工具的核算标准,需要适应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   满足管理新需求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经济社会管理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   例如,为了推动研究与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驱动作用,需要了解研发支出在GDP中的表现,这就需要引进《国民账户体系2008》(简称2008年SNA)中的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发支出从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为了推动新兴经济的发展,需要了解和把握新兴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这就需要对新兴经济的概念、范围、分类、调查方法和核算方法进行界定和规范;为了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在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了解各级财政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及其对居民实际消费产生的影响,这就需要引进2008年SNA中的实物社会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为了处理好政府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情况,这就需要借鉴2008年SNA的做法,在机构部门分类中将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单独作为一个部门来处理。为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需要了解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情况,这就需要引进2008年SNA中的经济所有权的概念,按照经济所有权的概念处理农村土地经营权和相应的收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针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明确提出三大改革任务: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这都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国家标准提出了新需求。   反映国际新变化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反映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获取的新经验,满足广大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了新的国际标准——2008年SNA,对原国际标准(1993年SNA)的基本概念、基本核算范围、基本分类、基本指标和基本计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例如,它引进了知识产权产品、经济所有权、雇员股票期权等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拓展了生产范围和资产范围;调整和细化了机构部门、交易和其他流量、资产和负债分类;修订了财产收入、货币黄金等基本指标的定义;改进了金融中介服务、非寿险服务产出等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等等。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通过了这个新的国际标准,并鼓励所有国家尽快实施这一标准。   为了反映国际标准的新变化,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满足核算结果的国际可比性需求,需要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修订,制定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家标准。   总结研究新成果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情况,满足经济社会管理产生的新需求,反映国际标准的新变化,国家统计局开展了一系列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   例如,为了反映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开展了将研发支出由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的核算方法改革研究;为了反映新兴经济的迅速发展情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制定了新兴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为了更好地反映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发展情况及其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居民消费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开展了利用市场租金法替代成本法计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改革研究;为了更好地反映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和各级党委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开展了实物社会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核算方法改革研究;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针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出的三大改革任务,制定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制度》。这些改革研究成果值得认真总结,把其中必要的内容纳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家标准。   体现改革新进展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统计局积极推进中国政府统计改革与发展。例如,2003年,建立了经济普查制度,每十年开展两次全国经济普查。201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对企业调查表的设计、数据采集方式和数据报送方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调查制度;实施了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建立了反映新兴经济发展情况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上述一系列改革为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经济社会管理产生了许多新需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了新的国际标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政府统计改革与发展取得许多新进展,所以需要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制定新标准,使之适应新情况,满足新需求,反映新变化,总结新成果,体现新进展,用于指导和规范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地址:http://paper.ce.cn/jjrb/html/2017-08/24/content_342500.htm" 18,"2017-09-12 08:53:07",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8月11日-20日),2017-08-24,国家统计局,"2017-08-24 09: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卓创资讯   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7年8月中旬与8月上旬相比,32种产品价格上涨,10种下降,8种持平。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8月11日—20日)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 吨 4082.0 66.2 1.6 线材(Φ6.5mm,HPB300) 吨 4221.4 125.8 3.1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3973.6 98.4 2.5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 吨 4185.3 82.6 2.0 无缝钢管(219*6,20#) 吨 5039.5 252.9 5.3 角钢(5#) 吨 4367.2 209.2 5.0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50246.9 -34.7 -0.1 铝锭(A00) 吨 15822.2 945.7 6.4 铅锭(1#) 吨 19405.8 718.0 3.8 锌锭(0#) 吨 25148.7 1435.1 6.1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240.0 5.0 2.1 烧碱(液碱,32%) 吨 970.4 -2.9 -0.3 甲醇(优等品) 吨 2312.4 53.3 2.4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6125.0 85.6 1.4 苯乙烯(一级品) 吨 9571.7 155.4 1.7 聚乙烯(LLDPE,7042) 吨 9560.9 3.0 0.0 聚丙烯(T30S) 吨 8686.8 46.2 0.5 聚氯乙烯(SG5) 吨 7361.9 145.2 2.0 顺丁胶(BR9000) 吨 12867.5 1532.5 13.5 涤纶长丝(FDY150D/96F) 吨 8591.7 -36.4 -0.4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3122.1 -15.9 -0.5 液化石油气(LPG) 吨 3743.2 69.8 1.9 汽油(95#国Ⅴ) 吨 6646.8 120.9 1.9 汽油(92#国Ⅴ) 吨 6232.1 111.0 1.8 柴油(0#国Ⅴ) 吨 5495.3 94.0 1.7 石蜡(58#半) 吨 7057.1 -23.4 -0.3 五、煤炭         无烟煤(2号洗中块) 吨 995.0 8.9 0.9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475.0 0.0 0.0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540.0 0.0 0.0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582.5 -2.5 -0.4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615.0 0.0 0.0 焦煤(1/3焦煤) 吨 1091.7 44.2 4.2 焦炭(二级冶金焦) 吨 1833.6 88.2 5.1 六、非金属建材         复合硅酸盐水泥(P.C 32.5R袋装) 吨 333.9 5.4 1.6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338.2 1.5 0.4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1552.5 18.7 1.2 七、农产品       稻米(粳稻米) 吨 4366.3 -1.1 0.0 小麦(国标三等) 吨 2436.3 9.3 0.4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1656.1 -1.0 -0.1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5682.1 -5.4 0.0 生猪(外三元) 千克 14.3 0.1 0.7 大豆(黄豆) 吨 3971.7 -19.1 -0.5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2823.1 -33.3 -1.2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6638.9 122.2 1.9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 吨 1574.7 -23.3 -1.5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 吨 2305.0 0.0 0.0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22783.3 552.0 2.5 九、林产品       人造板(1220*2440*15mm) 张 49.7 0.0 0.0 纸浆(漂白化学浆) 吨 5461.3 253.9 4.9 瓦楞纸(高强) 吨 4248.0 266.5 6.7 注:上期为2017年8月1日—10日。   附注   1.指标解释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2.监测内容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内容包括9大类50种产品的价格。类别与产品规格说明详见附表。   3.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交易市场的近1700家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经营企业。   4.监测方法   价格监测方法包括信息员现场采价,电话、QQ和电子邮件询价等。   5.平均价格计算方法   同一种规格品的平均价格根据各个监测价格平均计算。规格品的各旬价格根据旬初第一个工作日和旬末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均价平均计算。   6.发布日期   每月4日、14日、24日发布上一旬数据,节假日顺延。   7.涨跌个数的统计   文中产品价格涨跌个数按照产品价格的涨跌幅(%)进行统计。   附表: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产品规格说明表 序号 监测产品 规格型号 说明 一、黑色金属 1   螺纹钢 Φ16-25mm,HRB400 屈服强度≥400MPa 2 线材 Φ6.5mm,HPB300 屈服强度≥300MPa 3 普通中板 20mm,Q235 屈服强度≥225MPa 4 热轧普通薄板 3mm,Q235 屈服强度≥235MPa 5 无缝钢管 219*6,20# 20#钢材,屈服强度≥245MPa 6 角钢 5# 屈服强度≥235MPa 二、有色金属 7 电解铜 1# 铜与银质量分数≥99.95% 8 铝锭 A00 铝质量分数≥99.7% 9 铅锭 1# 铅质量分数≥99.994% 10 锌锭 0# 锌质量分数≥99.995% 三、化工产品 11  硫酸 98% H2SO4质量分数≥98% 12 烧碱(液碱) 32% NaOH质量分数≥32%的离子膜碱 13 甲醇 优等品 水质量含量≤0.10% 14 纯苯(石油苯) 工业级 苯纯度≥99.8% 15 苯乙烯 一级品 纯度≥99.5% 16 聚乙烯(LLDPE) 7042 熔指:2.0±0.5g/10min 17 聚丙烯 T30S 熔指:3.0±0.9g/10min 18 聚氯乙烯 SG5 K值:66-68 19 顺丁胶 BR9000 块状、乳白色,灰分≤0.20% 20 涤纶长丝 FDY150D/96F 150旦,AA级 四、石油天然气 21 液化天然气 LNG 甲烷含量≥75%,密度≥430kg/m3 22 液化石油气 LPG 饱和蒸汽压1380-1430kPa 23 汽油 95#国Ⅴ 国Ⅴ标准 24 汽油 92#国Ⅴ 国Ⅴ标准 25 柴油 0#国Ⅴ 国Ⅴ标准 26 石蜡 58#半 熔点不低于58℃ 五、煤炭 27 无烟煤 2号洗中块 挥发份为3.5—6.5%之间的无烟块煤 28 普通混煤 4500大卡 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 29 山西大混 5000大卡 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 30 山西优混 5500大卡 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 31 大同混煤 5800大卡 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 32 焦煤(1/3焦煤) 1/3焦煤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28—37% 33 焦炭 二级冶金焦 12.01%≤灰分≤13.50% 六、非金属建材 34 复合硅酸盐水泥 P.C 32.5R袋装 抗压强度32.5MPa 35 普通硅酸盐水泥 P.O 42.5散装 抗压强度42.5MPa 36 浮法平板玻璃 4.8-5mm 厚度为4.8-5mm的无色透明玻璃 七、农产品 37 稻米 粳稻米一级 杂质≤0.25%,水分≤15.5% 38 小麦 国标三等 杂质≤1.0%,水分≤12.5% 39 玉米 黄玉米二等 杂质≤1.0%,水分≤14.0% 40 棉花(皮棉) 白棉三级 纤维长度≥28mm,白或乳白色 41 生猪 外三元 三种外国猪杂交的肉食猪 42 大豆 黄豆 杂质≤1.0%,水分≤13.0% 43 豆粕 粗蛋白含量≥43% 粗蛋白≥43%,水分≤13.0% 44 花生 油料花生米 杂质≤1.0%,水分≤9.0% 八、农业生产资料 45 尿素 小颗料 总氮≥46%,水分≤1.0% 46 复合肥 硫酸钾复合肥 氮磷钾含量45% 47 农药(草甘膦) 95%原药 草甘膦质量分数≥95% 九、林产品 48 人造板 1220*2440*15mm 厚度为15mm,吸水膨胀率≤10% 49 纸浆 漂白化学浆 亮度≥80%,黏度≥600cm³/g 50 瓦楞纸 高强 80-160g/m2" 19,"2017-09-12 08:53:11",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8月11-20日),2017-08-24,国家统计局,"2017-08-24 09:30","商品名称 规格等级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涨跌(元) 涨跌幅 (%) 大 米 粳米 千克 6.39 0.01 0.2 面 粉 富强粉 千克 6.37 -0.01 -0.2 面 粉 标准粉 千克 5.23 0.02 0.4 豆制品 豆腐 千克 4.83 0.00 0.0 花生油 压榨一级 升 28.00 0.04 0.1 大豆油 5L桶装 升 9.88 0.04 0.4 菜籽油 一级散装 升 13.95 -0.04 -0.3 猪 肉 猪肉后臀尖(后腿肉) 千克 26.35 0.06 0.2 猪 肉 五花肉 千克 27.89 0.06 0.2 牛 肉 腿肉 千克 66.98 -0.08 -0.1 羊 肉 腿肉 千克 59.09 0.42 0.7 鸡 白条鸡 千克 21.91 0.19 0.9 鸡 鸡胸肉 千克 20.13 0.19 1.0 鸭 白条鸭 千克 17.84 0.17 1.0 鸡 蛋 散装鲜鸡蛋 千克 10.21 0.84 9.0 活鲤鱼 千克 15.97 -0.01 -0.1 活草鱼 千克 18.81 -0.08 -0.4 带 鱼 千克 39.45 -0.03 -0.1 大白菜 千克 3.76 0.04 1.1 油 菜 千克 7.65 0.04 0.5 芹 菜 千克 7.38 -0.07 -0.9 黄 瓜 千克 5.50 -0.16 -2.8 西红柿 千克 6.27 0.11 1.8 豆 角 千克 9.32 -0.27 -2.8 土 豆 千克 3.89 0.07 1.8 苹 果 富士苹果 千克 12.22 0.04 0.3 香 蕉 国产 千克 6.14 -0.10 -1.6 注:上期为2017年8月1-10日。" 20,"2017-09-12 08:53:18",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7月份房价数据,2017-08-18,国家统计局,"2017-08-18 09:30","7月份一线城市房价趋于稳定 二三线城市环比涨幅明显回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7月份房价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了2017年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进行了解读。   一、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继续全部回落,10个城市环比下降或持平   7月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发挥作用,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从同比看,1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均比上月回落,回落幅度在0.8至4.9个百分点之间。从环比看,1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或持平;5个城市微涨,最高涨幅为0.4%。   二、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持续回落   据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0个月回落,7月份比6月份分别回落1.7和2.0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连续8个月回落,7月份比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连续6个月回落,7月份比6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三、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持平或下降城市个数增加   7月份,1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或下降,比上月增加4个;16个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持平或下降,比上月增加6个。分城市看,一线城市房价环比趋于稳定,二三线城市涨幅有明显回落。初步测算,7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二手住宅价格下降0.1%。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均上涨0.4%,涨幅均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0.6%,二手住宅价格上涨0.4%,涨幅均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21,"2017-09-12 08:53:25",2017年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2017-08-18,国家统计局,"2017-08-18 09:30","表1: 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对比表 城市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指数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指数 7月 6月 7月 6月 北京 109.6 111.5 99.9 99.6 天津 110.1 112.9 99.8 100.0 上海 108.4 110.0 100.0 99.8 南京 109.6 113.6 99.9 100.0 无锡 119.7 122.9 100.0 99.7 杭州 111.9 114.6 100.0 100.2 合肥 111.0 115.4 100.3 100.1 福州 112.0 114.1 99.8 99.9 厦门 109.8 114.7 100.2 100.4 济南 115.1 115.9 100.1 100.2 郑州 117.7 120.2 99.9 100.0 武汉 112.7 114.9 100.2 100.3 广州 116.9 117.9 100.4 100.5 深圳 100.5 102.7 99.8 100.0 成都 101.0 102.1 99.9 99.8 表2:2017年7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北  京 99.9 108.9 132.2 唐  山 100.2 107.6 107.1 天  津 99.8 109.7 127.2 秦 皇 岛 100.7 109.7 109.9 石 家 庄 100.3 113.1 122.3 包  头 100.4 102.8 101.0 太  原 100.4 106.9 109.0 丹  东 100.5 101.4 99.0 呼和浩特 100.9 102.8 103.0 锦  州 100.1 101.0 96.8 沈  阳 100.8 109.8 111.6 吉  林 100.9 105.6 105.9 大  连 100.9 106.4 106.6 牡 丹 江 100.5 103.7 101.0 长  春 100.8 107.6 108.6 无  锡 100.0 119.6 134.8 哈 尔 滨 100.6 107.5 109.0 扬  州 100.4 114.9 118.7 上  海 100.0 107.3 137.2 徐  州 100.5 112.6 116.6 南  京 99.9 109.2 144.5 温  州 101.0 108.5 112.2 杭  州 100.0 111.8 133.4 金  华 101.3 113.0 116.1 宁  波 100.3 109.4 119.5 蚌  埠 101.2 117.0 119.0 合  肥 100.3 111.0 148.6 安  庆 99.7 108.1 110.7 福  州 99.8 111.9 128.8 泉  州 99.8 108.6 110.8 厦  门 100.2 109.8 151.6 九  江 100.7 114.4 119.2 南  昌 100.4 109.4 121.2 赣  州 100.3 112.0 116.0 济  南 100.1 115.1 122.7 烟  台 100.9 108.1 110.7 青  岛 100.3 110.9 115.8 济  宁 100.8 108.0 106.6 郑  州 99.9 117.5 130.1 洛  阳 100.7 110.7 111.1 武  汉 100.2 112.1 128.6 平 顶 山 100.5 106.9 108.0 长  沙 100.7 117.9 124.3 宜  昌 100.0 111.3 112.8 广  州 100.4 116.7 140.1 襄  阳 100.6 107.3 106.6 深  圳 99.8 100.5 146.2 岳  阳 100.9 109.5 109.4 南  宁 101.2 111.8 118.7 常  德 101.1 109.3 108.4 海  口 100.7 108.4 111.5 惠  州 100.0 113.6 129.6 重  庆 100.9 112.8 116.3 湛  江 100.9 111.7 113.7 成  都 99.9 101.0 105.0 韶  关 101.3 114.4 115.4 贵  阳 100.8 108.7 111.2 桂  林 101.2 108.9 108.5 昆  明 100.6 107.7 108.3 北  海 101.5 114.0 115.0 西  安 101.0 113.8 116.6 三  亚 100.3 108.3 108.1 兰  州 100.3 104.4 106.7 泸  州 100.3 104.2 105.9 西  宁 100.2 103.3 103.0 南  充 100.4 106.0 106.0 银  川 100.4 102.3 102.4 遵  义 101.0 104.6 104.3 乌鲁木齐 100.3 101.1 99.9 大  理 100.2 103.6 104.3 注:环比以上月价格为100,同比以上年同月价格为100,定基以2015年价格为100。 表3:2017年7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北  京 99.9 109.6 135.3 唐  山 100.2 108.0 107.5 天  津 99.8 110.1 128.7 秦 皇 岛 100.8 110.2 110.5 石 家 庄 100.3 113.4 122.7 包  头 100.4 102.8 101.1 太  原 100.4 107.2 109.3 丹  东 100.5 101.4 99.0 呼和浩特 100.9 102.8 103.0 锦  州 100.1 101.0 96.8 沈  阳 100.8 109.8 111.6 吉  林 100.9 105.6 105.9 大  连 100.9 106.4 106.6 牡 丹 江 100.5 104.0 101.1 长  春 100.8 107.7 108.7 无  锡 100.0 119.7 135.0 哈 尔 滨 100.6 107.5 109.1 扬  州 100.4 114.9 118.7 上  海 100.0 108.4 145.1 徐  州 100.5 113.3 117.6 南  京 99.9 109.6 147.1 温  州 101.0 108.6 112.4 杭  州 100.0 111.9 133.7 金  华 101.3 113.0 116.2 宁  波 100.3 109.5 119.7 蚌  埠 101.2 117.0 119.0 合  肥 100.3 111.0 148.8 安  庆 99.7 108.1 110.7 福  州 99.8 112.0 129.1 泉  州 99.8 108.7 111.0 厦  门 100.2 109.8 152.2 九  江 100.7 114.6 119.4 南  昌 100.4 109.5 121.5 赣  州 100.3 112.0 116.1 济  南 100.1 115.1 122.7 烟  台 100.9 108.1 110.7 青  岛 100.4 111.1 116.1 济  宁 100.8 108.1 106.7 郑  州 99.9 117.7 130.6 洛  阳 100.7 111.2 111.7 武  汉 100.2 112.7 130.1 平 顶 山 100.5 107.0 108.1 长  沙 100.7 118.3 124.9 宜  昌 100.0 111.4 113.0 广  州 100.4 116.9 140.4 襄  阳 100.6 107.3 106.6 深  圳 99.8 100.5 146.8 岳  阳 100.9 110.2 110.1 南  宁 101.3 113.0 120.8 常  德 101.1 109.4 108.6 海  口 100.7 108.4 111.6 惠  州 100.0 113.7 129.7 重  庆 100.9 112.9 116.4 湛  江 100.9 111.7 113.7 成  都 99.9 101.0 105.2 韶  关 101.3 114.4 115.4 贵  阳 100.9 108.8 111.4 桂  林 101.2 108.9 108.5 昆  明 100.6 107.7 108.4 北  海 101.5 114.1 115.2 西  安 101.1 115.1 118.2 三  亚 100.3 108.3 108.2 兰  州 100.3 104.6 106.9 泸  州 100.3 104.3 106.0 西  宁 100.2 103.6 103.2 南  充 100.4 106.1 106.1 银  川 100.4 102.4 102.4 遵  义 101.0 104.8 104.5 乌鲁木齐 100.3 101.3 99.9 大  理 100.2 103.6 104.3 表4:2017年7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北  京 99.2 113.1 152.6 唐  山 100.2 105.4 105.0 天  津 99.4 111.9 128.8 秦 皇 岛 100.3 107.4 106.8 石 家 庄 99.5 106.5 119.0 包  头 100.1 102.6 99.6 太  原 100.5 107.1 110.0 丹  东 100.3 101.1 99.2 呼和浩特 100.4 100.2 99.8 锦  州 99.9 99.3 93.6 沈  阳 101.0 105.4 107.0 吉  林 100.1 103.2 103.7 大  连 100.3 103.9 104.3 牡 丹 江 100.4 102.7 102.4 长  春 100.3 104.2 104.0 无  锡 100.5 124.1 128.8 哈 尔 滨 100.4 103.6 105.2 扬  州 100.6 110.9 111.9 上  海 99.6 107.4 141.9 徐  州 100.2 108.2 109.6 南  京 99.8 112.9 138.5 温  州 100.6 106.8 110.5 杭  州 100.8 115.8 131.6 金  华 100.4 107.8 110.0 宁  波 100.6 109.2 115.9 蚌  埠 100.6 111.2 112.0 合  肥 100.5 104.7 150.9 安  庆 100.9 111.4 112.6 福  州 100.2 115.9 125.7 泉  州 100.0 111.8 111.3 厦  门 99.7 109.5 144.8 九  江 100.6 108.8 113.4 南  昌 100.3 108.7 118.3 赣  州 100.4 110.6 113.3 济  南 99.8 116.5 121.4 烟  台 100.8 106.5 106.9 青  岛 100.8 116.1 118.1 济  宁 100.9 105.8 105.7 郑  州 100.0 121.0 133.5 洛  阳 100.2 105.1 105.1 武  汉 101.1 119.6 133.7 平 顶 山 100.9 103.5 103.3 长  沙 100.0 120.5 123.9 宜  昌 99.9 107.5 109.5 广  州 100.1 121.5 147.3 襄  阳 100.4 104.4 104.1 深  圳 100.6 103.1 143.0 岳  阳 100.5 105.0 105.3 南  宁 101.4 110.9 114.6 常  德 100.6 104.6 105.6 海  口 99.8 104.3 105.0 惠  州 100.3 113.7 121.9 重  庆 101.1 108.9 113.2 湛  江 100.7 108.3 106.8 成  都 100.4 106.1 109.3 韶  关 100.8 107.0 107.1 贵  阳 100.2 104.2 105.6 桂  林 100.5 100.7 98.8 昆  明 100.3 103.4 105.3 北  海 100.9 108.7 111.1 西  安 100.8 106.6 103.1 三  亚 99.9 103.6 104.3 兰  州 100.5 102.5 103.1 泸  州 100.2 103.3 106.3 西  宁 100.1 100.9 100.0 南  充 100.5 104.8 106.4 银  川 100.0 100.0 99.5 遵  义 100.4 104.1 103.2 乌鲁木齐 101.3 103.0 101.7 大  理 100.0 99.6 99.4 表5:2017年7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分类价格指数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北  京 100.0 109.1 121.8 99.9 111.1 139.5 99.9 108.8 142.1 天  津 99.7 111.9 135.3 99.7 109.7 128.5 100.3 109.6 124.6 石 家 庄 99.8 112.1 119.4 100.2 113.4 123.3 100.8 114.4 123.6 太  原 100.6 107.5 111.1 100.6 108.4 110.4 100.1 105.4 107.1 呼和浩特 100.4 101.5 100.3 100.4 102.6 103.8 101.9 103.9 103.0 沈  阳 100.6 110.8 113.2 100.9 109.1 111.7 101.2 108.8 108.5 大  连 101.0 105.2 106.2 100.9 108.0 108.9 100.5 105.6 102.9 长  春 101.2 109.3 111.7 100.6 106.8 107.2 100.6 107.1 107.5 哈 尔 滨 100.5 106.9 108.2 100.8 108.6 110.2 100.3 106.2 107.6 上  海 99.5 107.5 146.9 99.9 109.1 146.1 100.2 108.1 143.5 南  京 99.5 111.5 150.2 100.1 109.0 147.4 100.0 109.1 143.8 杭  州 100.0 112.0 138.0 99.9 111.9 132.8 100.0 111.8 129.6 宁  波 100.6 111.3 123.0 100.3 109.5 119.9 100.3 108.9 118.0 合  肥 100.1 111.5 147.4 100.3 111.5 149.5 100.4 108.4 148.4 福  州 99.1 109.7 129.1 99.6 113.1 129.9 100.6 111.6 128.0 厦  门 100.4 110.1 152.7 100.2 109.2 153.4 100.2 110.7 149.9 南  昌 101.0 112.3 125.3 100.5 108.6 121.1 99.8 110.9 120.6 济  南 99.7 113.4 121.8 100.4 115.5 123.7 99.5 114.4 119.6 青  岛 100.5 110.8 115.9 100.3 111.4 117.6 100.2 111.0 113.2 郑  州 100.0 118.6 132.7 99.8 118.4 130.8 99.7 113.1 123.7 武  汉 100.1 113.1 130.2 100.3 113.0 131.0 100.2 110.8 126.5 长  沙 100.7 117.4 122.1 101.1 118.2 125.6 100.0 119.1 125.8 广  州 100.3 115.9 140.4 100.2 118.0 141.0 100.8 115.8 139.6 深  圳 100.1 101.1 146.3 99.8 101.8 146.9 99.3 98.4 147.7 南  宁 101.5 113.4 121.8 101.0 111.7 120.5 101.8 115.1 119.0 海  口 101.1 108.9 113.0 100.5 108.5 112.0 101.0 107.7 109.4 重  庆 100.8 115.5 118.6 100.7 112.2 115.7 101.2 109.9 114.3 成  都 100.1 101.9 104.8 99.6 99.7 105.3 99.8 101.4 105.7 贵  阳 101.3 109.1 112.3 100.5 109.3 111.7 101.1 107.1 109.0 昆  明 100.0 107.2 109.1 101.0 108.2 108.8 100.4 107.4 106.9 西  安 101.3 114.9 119.7 100.9 115.6 118.0 101.1 114.3 117.0 兰  州 100.2 104.7 107.2 100.5 104.8 107.0 100.1 103.8 106.5 西  宁 100.4 104.1 104.1 100.2 104.1 103.2 100.2 101.5 102.5 银  川 100.6 101.2 102.0 100.4 102.2 102.5 100.3 103.6 102.3 乌鲁木齐 100.0 101.5 99.5 100.5 101.4 101.3 100.1 100.5 96.5 唐  山 100.9 108.7 108.7 99.9 107.5 107.0 99.9 108.4 107.1 秦 皇 岛 100.9 111.0 110.7 100.9 110.2 111.1 99.8 109.2 107.8 包  头 100.2 102.8 101.9 100.3 103.2 101.3 100.6 102.1 100.0 丹  东 100.5 101.0 99.6 100.5 101.8 99.1 100.8 100.9 97.3 锦  州 99.7 100.5 94.1 100.2 101.3 97.8 100.7 100.9 98.0 吉  林 100.7 106.0 105.9 101.0 105.7 106.2 101.4 104.3 104.7 牡 丹 江 100.3 103.1 99.8 100.6 104.2 102.1 100.9 105.6 99.3 无  锡 100.2 122.0 139.6 99.8 121.2 137.6 100.2 115.2 126.6 扬  州 100.6 115.3 120.4 100.3 114.8 118.6 100.4 114.9 118.2 徐  州 100.7 114.6 118.3 100.4 113.4 117.5 100.7 111.9 117.2 温  州 100.7 108.1 110.9 100.8 109.3 113.6 101.6 107.9 111.8 金  华 101.4 115.1 118.7 101.5 114.1 117.6 100.8 109.3 111.7 蚌  埠 101.1 115.6 117.1 101.1 117.9 120.2 101.9 113.2 113.7 安  庆 100.0 108.4 112.3 99.5 108.0 110.3 100.2 108.4 110.4 泉  州 99.8 109.5 111.6 99.7 109.9 111.9 99.8 106.5 109.5 九  江 101.4 117.8 122.8 100.6 114.0 118.9 100.4 115.0 119.2 赣  州 100.1 111.8 116.6 100.3 111.8 115.7 100.3 113.4 117.4 烟  台 100.7 106.8 108.6 101.0 109.5 113.1 100.7 106.3 107.4 济  宁 101.0 107.4 107.0 100.8 108.4 106.9 100.8 107.5 106.2 洛  阳 100.5 112.8 115.6 100.7 111.6 111.3 100.9 109.1 109.9 平 顶 山 100.7 106.9 106.4 100.3 107.4 108.9 101.3 105.9 107.6 宜  昌 100.0 111.5 112.7 100.0 111.5 113.1 100.2 111.0 113.2 襄  阳 101.3 108.3 109.2 100.4 107.1 106.4 100.5 107.2 104.7 岳  阳 100.7 109.4 109.9 100.9 109.7 109.2 101.2 112.0 112.3 常  德 100.6 110.7 109.9 101.2 109.1 108.4 101.5 108.1 106.5 惠  州 100.3 112.8 129.3 100.0 113.6 130.1 99.8 114.3 129.2 湛  江 101.2 110.6 113.7 100.7 112.5 114.3 100.9 111.2 111.3 韶  关 101.4 112.6 115.5 101.7 116.3 117.0 100.7 111.9 112.8 桂  林 100.9 106.9 106.7 101.3 109.8 109.0 101.2 108.2 108.9 北  海 101.6 113.6 114.8 101.5 115.0 115.6 100.7 113.9 116.2 三  亚 100.0 109.5 109.2 100.8 107.8 107.4 99.9 107.1 107.6 泸  州 100.1 105.1 106.8 100.4 104.0 105.9 100.3 103.0 102.9 南  充 100.8 105.8 105.8 100.2 106.3 106.4 100.9 105.3 104.5 遵  义 101.3 105.0 106.0 100.8 104.3 103.7 101.9 107.6 107.0 大  理 100.6 104.9 105.2 99.9 103.4 104.9 100.3 103.2 103.4 表6:2017年7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分类价格指数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北  京 99.2 113.6 153.1 99.3 112.2 150.8 99.2 113.3 154.3 天  津 99.3 111.6 131.6 99.3 113.3 128.9 99.7 109.1 120.5 石 家 庄 99.8 107.7 121.4 99.3 106.9 118.6 99.3 102.5 113.3 太  原 100.1 108.2 111.4 100.7 107.5 109.7 100.9 104.4 107.6 呼和浩特 100.3 100.0 99.9 100.4 100.2 99.8 100.5 100.5 99.2 沈  阳 101.0 104.9 106.9 100.9 106.5 107.4 101.9 106.0 105.9 大  连 100.2 103.5 104.0 100.1 104.2 104.8 101.4 104.9 104.1 长  春 100.3 104.3 104.6 100.5 103.8 103.3 100.3 104.9 103.5 哈 尔 滨 100.7 104.3 105.9 100.3 103.4 104.9 100.2 102.4 104.1 上  海 99.2 108.4 144.1 99.3 106.9 140.3 100.8 106.0 139.8 南  京 99.6 110.2 133.6 100.0 113.1 140.3 99.9 118.2 144.5 杭  州 100.8 116.1 132.7 100.9 116.6 131.9 100.8 113.8 128.9 宁  波 100.9 109.4 116.0 100.4 109.1 116.2 100.7 109.0 114.8 合  肥 100.5 105.0 152.3 100.4 104.5 149.3 100.8 104.9 152.8 福  州 100.1 115.6 125.2 100.1 116.0 125.1 100.4 116.0 127.3 厦  门 99.6 111.3 149.1 99.9 109.3 144.0 99.6 107.6 141.1 南  昌 100.4 110.7 120.3 100.4 107.2 117.2 99.6 106.6 114.7 济  南 99.9 117.3 123.0 99.7 116.3 120.8 99.8 114.8 118.4 青  岛 100.9 116.5 118.5 100.8 116.6 118.9 100.4 113.7 115.4 郑  州 100.1 121.6 134.0 99.9 121.6 134.4 100.1 118.5 130.6 武  汉 101.1 120.7 135.4 101.1 120.6 134.7 101.0 114.9 128.0 长  沙 100.4 120.3 123.9 99.8 119.9 123.1 99.9 121.4 125.1 广  州 100.0 121.6 148.1 100.3 122.8 147.1 99.5 117.4 144.4 深  圳 100.4 105.0 146.6 100.8 101.7 140.3 100.8 101.3 139.5 南  宁 101.4 110.3 113.0 101.2 110.4 113.2 101.8 113.3 120.4 海  口 99.7 104.6 105.0 99.9 103.9 105.2 99.4 103.6 104.1 重  庆 101.0 108.6 113.0 101.3 110.1 115.2 100.6 106.7 108.7 成  都 100.1 106.8 110.3 100.7 105.1 108.5 100.4 106.5 108.4 贵  阳 100.2 104.1 105.2 100.2 103.7 105.3 100.1 105.5 107.0 昆  明 100.2 102.6 105.0 100.1 103.1 105.2 100.6 105.0 106.1 西  安 100.9 107.6 103.8 100.9 107.4 104.2 100.3 103.1 99.4 兰  州 100.3 103.6 104.5 100.6 101.6 102.3 100.8 102.0 101.9 西  宁 100.1 101.0 100.1 100.1 101.0 100.1 100.0 100.6 99.7 银  川 100.0 100.3 99.9 100.0 99.8 99.2 100.2 99.5 98.7 乌鲁木齐 101.2 102.6 100.4 101.4 103.2 102.5 101.2 103.4 103.5 唐  山 100.1 105.8 105.2 100.2 105.0 104.8 100.5 105.0 104.6 秦 皇 岛 100.7 108.2 107.9 100.2 107.5 106.6 99.7 104.6 104.5 包  头 100.3 102.7 99.6 100.1 104.2 100.9 99.3 96.7 95.1 丹  东 100.3 100.8 98.1 100.4 101.9 101.6 100.1 100.4 96.7 锦  州 100.0 99.4 93.9 99.9 99.0 93.1 99.9 100.0 93.4 吉  林 100.1 103.2 104.1 100.2 103.4 103.9 100.1 102.5 101.4 牡 丹 江 100.5 102.9 103.8 100.3 103.1 99.4 99.8 98.6 93.8 无  锡 100.7 125.7 130.5 100.4 123.2 128.2 100.1 123.0 126.8 扬  州 100.7 111.9 112.7 100.3 110.2 111.3 100.9 109.9 111.0 徐  州 100.1 108.3 110.0 100.3 107.7 108.9 100.3 109.3 110.6 温  州 100.5 107.8 112.6 100.7 107.3 111.1 100.7 105.3 107.9 金  华 101.0 108.8 111.9 100.2 107.0 108.7 100.0 107.3 109.0 蚌  埠 100.7 112.0 112.5 100.5 110.4 111.5 100.7 108.8 110.4 安  庆 100.8 111.4 112.4 101.0 111.7 113.1 100.8 110.3 111.5 泉  州 99.9 110.8 110.7 100.0 113.6 112.2 100.1 110.4 110.7 九  江 100.6 109.4 116.4 100.7 108.2 111.4 100.7 108.6 109.2 赣  州 100.3 109.4 111.9 100.5 111.8 114.9 100.4 109.2 111.6 烟  台 100.9 107.7 108.6 100.6 105.4 105.8 100.4 104.4 103.1 济  宁 101.2 104.6 104.9 100.7 107.0 106.6 101.1 105.0 104.4 洛  阳 100.3 105.1 106.5 100.2 105.2 105.0 100.2 105.1 103.9 平 顶 山 100.2 103.2 100.0 101.3 103.3 104.0 101.2 104.3 107.3 宜  昌 100.0 107.9 110.9 99.9 107.3 109.1 99.8 107.4 107.5 襄  阳 100.4 104.5 104.8 100.4 104.5 104.6 100.1 103.9 101.1 岳  阳 100.4 105.9 106.1 100.4 104.4 104.8 100.9 104.8 105.2 常  德 100.7 104.8 106.2 100.5 104.6 105.4 100.5 104.2 104.7 惠  州 100.3 113.5 122.2 100.2 113.6 121.5 100.4 114.2 122.3 湛  江 100.7 107.8 106.2 100.8 108.8 107.1 100.4 108.5 107.9 韶  关 101.5 107.1 107.3 100.6 107.9 108.1 100.2 105.5 105.3 桂  林 100.3 101.4 99.3 100.4 99.8 98.2 101.1 101.4 99.5 北  海 100.9 109.0 111.5 100.7 108.3 110.9 101.4 107.6 109.9 三  亚 99.7 104.6 105.3 100.0 103.7 104.7 100.0 101.8 102.3 泸  州 100.0 102.8 105.8 100.4 103.6 106.8 99.5 102.9 105.1 南  充 100.5 105.7 107.4 100.4 104.1 105.7 101.3 104.0 105.4 遵  义 100.5 104.3 104.3 100.4 104.4 102.9 100.3 102.7 101.5 大  理 100.0 99.6 98.9 100.0 100.2 101.0 99.7 98.8 97.8   附注   1.现行《住宅销售价格统计调查方案》自2011年1月起开始实施。   2.调查范围为70个大中城市的市辖区,不包括县。   3.调查方法:新建住宅销售价格、面积、金额等资料直接采用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二手住宅销售价格调查为非全面调查,采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房地产经纪机构上报、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与调查员实地采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基础数据。   4.新建住宅含保障性住房;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   5.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详见中国统计信息网《住宅销售价格统计调查方案》。   6.表格中若含“—”,表示本月无成交记录。" 22,"2017-09-12 08:53:27",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7年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5:02","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7年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   从您刚才发布的数据来看,有些指标比如像进出口、价格等表现不错,但是工业、投资的指标比6月份有一些回落,您也谈到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处理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所谓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加法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结合您刚才发布的7月份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您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否能够从加法和减法的维度来体现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的变化?谢谢。   毛盛勇:   谢谢你的提问。正如你所说,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四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在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突出,实体经济发展日益向好,房地产过热的局面有所降温。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不断显现,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供给质量在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从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在持续发展,势头不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主要指标增长平稳。从生产角度来看,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同比增长了6.8%,比上年同期大幅加快了0.8个百分点。7月份当月增长6.4%,比上年同月加快了0.4个百分点。1-7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上涨8.3%,和1-6月份持平。7月份当月是8.3%,比上年同月上升0.5个百分点。从需求侧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月份同比增长10.4%,和上半年持平。7月份当月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7月份同比增长8.3%,比上半年略微放缓了0.3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包括出口和进口,7月份继续呈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而且明显好于上年同期。所以,主要指标增长情况和上半年基本持平,而且明显好于上年同期。   第二,就业形势稳中向好。7月份,全国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继续低于5%,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低于上年同期。7月份是大学生毕业季,今年高校毕业生接近800万人,比上年多30万人,所以就业能保证这样一种情况是非常不容易的。从1-7月份来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5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万人。全国企业职工7月份周平均劳动时间比上月提高了0.11个小时,连续3个月增加,这说明就业的质量在不断改善。   第三,物价形势总体平稳。从消费领域来看,7月份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1.4%,5月份和6月份同比均上涨1.5%,消费价格运行比较平稳。从生产领域看,PPI7月份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5.5%,5、6月份同比均上涨5.5%,这说明工业品价格也呈现出趋稳的态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价格都比较平稳,这说明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在不断改善,不断优化,趋于平衡。   第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了15.8个百分点,而且6月份又比5月份更好。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比GDP增速要快。从财政收入来看,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1.2%,比6月份加快。“三个收入”增长都比较快。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上半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9%,6月份,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PM2.5的浓度同比下降3.3%,这说明整个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   第五,市场信心不断增强。从几个先行指标看,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51.4%,今年以来各个月均稳定在51%-52%之间的扩张区间。7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今年以来各个月均保持在54%以上的较高扩张区间。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7月份是114.6,比上月又提高了1.3。7月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也比上个月提高了0.4。   近期一些国际机构都纷纷调高了对中国经济今年和明年的增长预期,这说明不管是从生产者角度看还是从消费者角度看,不管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看,对中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都是看好的,都是有信心的。   综合上述情况,从增长指标、质量效益指标、民生领域指标、先行指标来看,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在延续。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声音,很多人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下半年会面临很大的下行风险。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很多数据出现了回落,可不可以说今年的经济基本上是前高后低的态势呢?谢谢。   毛盛勇:   判断经济运行的走势,要全面地、多个维度地看,这样的话会更加客观、更加科学。也就是说,既要看经济增速,也要看结构变化、质量效益,更要看民生领域一些指标变化情况。如果从经济增速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在不断增强。过去8个季度,中国GDP增速基本都稳定运行在6.7%-6.9%之间。   中国经济增速日趋平稳,我想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化的必然结果。经济运行有内在的一些规律和惯性,按照这样的规律和惯性,下半年中国经济能够延续总体平稳的态势。   短期从三大需求角度来看,在经济收入增长较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的情况下,消费有条件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国内市场供求不断改善,世界经济呈现复苏,而且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投资也有条件保持总体平稳;在一系列稳外贸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同时世界经济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复苏态势,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出口有望延续回稳向好的态势。所以从三大需求的角度来看,支撑下半年经济稳定增长是有条件的。   退一步来说,即使是下半年经济增速或者GDP增速放缓了0.1个或者0.2个百分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合理、正常的小幅波动。这样一个速度拿到世界上去,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名列前茅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走势谈不上什么高低之分。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包括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结构优化调整的态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就业、收入、物价等民生指标也不断改善,经济发展呈现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年经济运行的基本走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觉得最好的应该是稳中向好。   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也就是说我们的物价可控制,居民能增收,就业有保证,生态在改善,在这样一个区间里,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和主要精力应该是放在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一个重要窗口期。中国经济不仅要追求有“块头”,还得要有“肌肉”,要强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多的关注点要放在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上来,这点更为重要。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刚才您讲到,对全年的经济预判相对是乐观的。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这个月的数据包括前7个月的数据很多都在回落,能否解释一下这个回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能不能遏制住?谢谢。   毛盛勇:   谢谢你的提问。关于你刚刚讲的主要指标回落,我先讲工业,再讲投资。   第一,工业总体来讲是运行平稳的,为什么这么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是6.8%,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幅度不小,比上半年低0.1个百分点,是基本持平的。7月当月增长6.4%,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去年3月份以后,每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稳定在6.0%以上的速度,16个月中只有今年3月份、6月份高于7%,其他多数月份都在6.0%-6.5%之间,所以今年7月份6.4%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合理、比较好的水平。   第二,工业内部升级态势比较明显。7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是12.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是10.7%,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要高5.7%和4.3个百分点,所以说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比较明显。   第三,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比6月份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今年7月份全国大面积的高温天气,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数据,今年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而且高温天数也是1961年以来的最多,高温酷暑之下,停产检修的企业比上年明显增加。二是今年部分南方地区洪涝灾害比较严重,也一定程度上对工业生产带来了一些影响。三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一些地区加大了淘汰一些环保不达标的过剩产能的力度。   第四,中国工业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不会改变。当前,市场供求关系在不断优化,世界经济也呈现出一定的复苏态势,产品价格总体比较稳定,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强。所以,下半年工业稳定增长、稳中向好是有条件的,趋势不会改变。   关于投资,我觉得总体是平稳的。一是今年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和上半年比,确实放缓了0.3个百分点,但是和上年同期比还是加快了0.2个百分点。二是投资内部也呈现了明显的结构优化的趋势。制造业投资里,传统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在放缓,但是高技术产业的投资、装备制造业投资都是以比较高的速度在推进。基础设施投资里,环保领域投资大幅增长40%以上,比上年同期加快了13个百分点以上。所以投资速度比较平稳,投资内部结构在继续优化。   1-7月份投资和1-6月份相比有所放缓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气侯原因,天气热和洪涝灾害较重,很多投资项目都是在户外进行,所以项目施工进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是投资有条件延续总体平稳的趋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一段时间新增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在不断回调,但是我们看到今天发布的数据当中,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在增长,包括7月待售面积比6月末有所减少。这样一种变化是怎么出现的,这跟新增房贷的占比回落矛盾吗?下一步,房地产市场还会进一步优化吗?谢谢。   毛盛勇:   大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情况都比较关注。第一,经过这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局面应该说是降温了,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了控制,投机性、投资性的购房需求大幅减少,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工作也在有效推进。你刚刚讲到的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1-7月份增长14.0%,比上半年在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1-7月份增长7.9%,比上半年也有所放缓,但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所以,通过调控,房地产市场应该说是降温了。   第二,尽管商品房销售面积在放缓,但仍然保持了10%以上两位数的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尽管增速小幅回落,但和去年同期比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觉得房地产市场尽管有所降温,但总体运行还是比较平稳的。   当前,有些地方按照中央提出来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基本定位,结合当地的实际,纷纷推出一些房地产市场制度建设的新举措,这是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随着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态势会得到加强。   香港商报记者:   近日,学界对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判断有不同的观点。您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已进入新周期?另外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新周期有什么样的特点?谢谢。   毛盛勇:   所谓新周期的争论,我也注意到,这实际上是一个学术上的争论。从我个人来讲,对这些概念,包括这些概念的理解,没有多少研究。但我想,实际上核心的问题有两个,就是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和下一步的走势。关于这方面,有三句话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中国经济当前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第二,从下半年来讲,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能够延续下去,势头不会变。   第三,从未来中长期来看,从发展空间和潜力、增长韧性、要素供给条件、改革创新红利不断释放等多个角度来看,中长期中国经济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路透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就业市场和劳动力方面的。今年以来,中国去产能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这明显就意味着会有更少的劳工需求,而且企业破产数量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官方的就业数字方面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所以,经济的某些领域、某些产业是否承受了比较大的就业压力?谢谢。   毛盛勇:   谢谢你的提问。从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来看,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就业形势总体平稳,而且稳中向好。近期,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几个月都稳定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全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前几个月也在5%以下,这个月是5.1%左右,但跟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回落的。所以,从调查失业率的数据来看,就业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城镇新增就业1-7月份增加了855万人,比上年同期多了20万人。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而且是在我们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中间有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是新动能加快成长。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在逐步化解,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培育新动能。制造业领域中,新兴制造业在加快成长;服务业领域中,新兴的服务业在不断成长。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以后,大量的新企业不断产生,1-7月份日均新登记企业高达1.6万户,还有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不断增长。新动能的成长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的就业容量与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需要安置的职工数量相比,还是在不断增加的。   第二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从产业结构上来讲,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在持续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比较快,而服务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强。我们也看到,尽管跟过去相比,整个经济增长速度还保持在中高速的水平,但是就业有增无减,总量还在不断扩大。   第三,现在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弹性就业的情况也有所增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为上述各种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谢谢。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我的问题还是有关于房地产的。我观察到1-7月份数据当中,有一项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实际上从1-6月份的8.8%,涨到了1-7月份11.1%,这个数据在房地产一系列指标当中是上涨的态势。另外,关于房地产方面,近期在社会上有一种讨论,就是一二线城市提高了首套房贷利率水平,认为这与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方向不大相符,所以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毛盛勇:   房地产市场有一些分化,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比较大,很多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库存比较高,因此调控中强调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分类调控。当前,房地产的调控成效在不断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得到了遏制。商品房去库存在加快推进,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1%,比6月末扩大了1.4个百分点;房地产的投资增速也有所回落;商品房成交面积也有所放缓。所以从这些指标来看,房地产过热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温。   但是,房地产市场尽管有所降温,但运行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尽管有所回落,但和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加快2.6个百分点。另外,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特别是非重点城市增长幅度超过20%。所以,房地产市场尽管有所降温,但下一步还有条件保持比较平稳运行。   另外,房地产市场降温并不必然拖累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是6.9%。从产业支撑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服务业,支撑服务业主要的力量又是新兴服务业。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今年上半年是6.2%,而上年同期是8.2%。所以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比,在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还提高了0.2个百分点,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或者适度降温,并不必然会下拉经济增长速度。" 23,"2017-09-12 08:53:36",7月份能源生产情况,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5:00","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增速略有放缓,原油生产降幅略有扩大,原油加工量增速明显回落,天然气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电力生产明显加快。   一、原煤生产增速略有放缓,进口减少,煤炭价格继续上涨   7月份,原煤产量2.9亿吨,同比增长8.5%,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比6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日均生产950万吨,比6月份减少78万吨。1-7月份,原煤产量20.1亿吨,同比增长5.4%。   分地区来看,7月份,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4个地区同比增速超过10%;而中小型煤矿比例较高的江西、湖南、重庆等地区同比降幅较大,均超过20%。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   煤炭进口明显减少。7月份,进口煤炭1946万吨,同比下降8.4%,进口量比6月份减少214万吨。1-7月份,进口煤炭1.5亿吨,同比增长18.2%。   6月份进入“迎峰度夏”以来,用电负荷持续攀高,煤炭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受进口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秦皇岛煤炭价格连续8周上涨。截至8月7日,秦皇岛5500大卡煤炭平仓价每吨608元,比7月初上涨23元;5000大卡每吨569元,上涨28元;4500大卡每吨503元,上涨31元。   二、原油产量和进口量减少,原油加工量增速明显回落   7月份,原油产量1624.9万吨,同比下降2.9%,降幅比6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2.4万吨,比6月份减少1.6万吨。1-7月份,原油产量11279.4万吨,同比下降4.8%,降幅比1-6月份收窄0.3个百分点。   原油进口量有所回落。7月份,进口原油3474万吨,同比增长12.0%,进口量比6月份减少137万吨,增速比6月份回落5.9个百分点。1-7月份,进口原油24708万吨,同比增长13.6%,增速比1-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原油价格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位。截至7月31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52.0美元/桶,比6月底回升4.9美元/桶,与年初基本持平。   原油加工量增速明显回落。7月份,原油加工量4549.7万吨,同比增长0.4%,增速比6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日均加工量146.8万吨,比6月份减少6.8万吨,这主要是受消费需求减少影响。主要成品油的日均产量也有所下降,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环比分别下降7.1%、2.2%、5.5%和16.3%。   1-7月份,原油加工量32070.7万吨,同比增长2.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三、天然气生产和进口持续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得益于国家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政策的支持,工业和民用“煤改气”、天然气调峰发电等消费需求旺盛带动,天然气生产持续快速增长。7月份,天然气产量117.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7%,增速比6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1-7月份,天然气产量858.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8%,增速比1-6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常规天然气增长9.9%,非常规天然气增长6.3%,分别加快1.0和0.6个百分点。   天然气进口大幅增长。7月份,进口天然气575万吨,同比增长55.4%,增速比6月份加快24.8个百分点。1-7月份,进口天然气3682万吨,同比增长20.7%。   四、电力生产明显加快,月度发电量创新高   7月份,全国平均日最高气温29.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用电需求旺盛,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区用电负荷相继创历史新高。在产能充足的情况下,用电需求决定电力生产。7月份,发电量6047.4亿千瓦时,月度首次突破六千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增速比6月份加快3.4个百分点;日均发电量195.1亿千瓦时,比6月份增加21.6亿千瓦时。   1-7月份,发电量3569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日均发电168.4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加11.5亿千瓦时。   火电增速大幅加快,7月份,火力发电量433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增速比6月份加快4.2个百分点。   水电增速由负转正。7月份,水力发电量1246.4亿千瓦时,同比增速由6月份下降1.9%转为增长0.2%。由于来水较同期差(全国平均降水量2017年7月份为112.5毫米,2016年7月份为132.8毫米),增速仍较低。   核能、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保持两位数增长。7月份,核能、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6.5%、11.6%和26.7%,核电增速比6月份加快5.6个百分点,风电回落1.7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回落2.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分地区原煤生产情况 地 区 7月 1-7月 产品产量 同比增速 产品产量 同比增速 (万吨) (%) (万吨) (%) 全 国 29438 8.5 200606 5.4 北 京 24 6.0 169 -14.6 天 津       河 北 497 -3.3 3758 -2.2 山 西 7530 13.1 49286 6.6 内蒙古 7348 10.4 53406 12.9 辽 宁 318 -13.1 2221 -12.4 吉 林 146 4.1 960 8.4 黑龙江 391 -17.0 2949 -8.1 上 海       江 苏 112 3.7 751 -9.5 浙 江       安 徽 1002 3.7 6929 -4.7 福 建 87 -19.3 696 -13.2 江 西 72 -45.6 488 -41.8 山 东 1095 6.3 7526 0.1 河 南 1008 9.1 6687 -1.6 湖 北 42 0.2 196 -23.6 湖 南 145 -31.1 1049 -29.7 广 东       广 西 37 -12.5 260 10.2 海 南       重 庆 112 -46.3 683 -52.1 四 川 337 -18.8 3361 -10.6 贵 州 1525 6.6 10115 8.0 云 南 381 -2.3 2381 3.5 西 藏       陕 西 4935 19.8 30767 10.8 甘 肃 324 -5.9 2212 -3.1 青 海 62 -6.3 439 3.0 宁 夏 656 10.8 4297 9.3 新 疆 1253 6.4 9021 2.8      附注   1.指标解释   原煤:指煤矿生产的、经过验收符合质量标准的原煤。即:从毛煤中选出规定粒度的矸石(包括黄铁矿等杂物)并且绝对干燥灰分在40%以下的原煤。绝对干燥灰分虽在40%以上,但经有关部门批准开采,并有消费需求的劣质煤,亦应计入原煤产量。原煤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在烟煤中又分为炼焦烟煤和一般烟煤两种。原煤不包括石煤、泥煤(泥炭)和伴随原煤生产过程而采出的煤矸石。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统计范围   报告中的产量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3.调查方法   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煤炭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市场网;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气温、降水量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 24,"2017-09-12 08:53:41",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解读7月份工业生产数据,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5:00","7月份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解读7月份工业生产数据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生产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增速比上半年低0.1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工业增长6.4%,总体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7月份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一是三分之二的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7月份,在统计的596种产品中,有398种产量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6.8%。其中,工业机器人、建筑工程用机械、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光纤、电站锅炉、房间空气调节器、微型计算机设备等产品保持高速增长。   二是行业增长面保持稳定。7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及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板块。   三是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7月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0.7%,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7和4.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专通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医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   7月份工业生产增长有所波动,受到了极端高温天气影响,部分企业放高温假、停产检修等短期非经济因素所致。   7月份工业用电增速较上月明显加快,主要原因一是极端高温天气用电量增加使6、7两月用电有不可比因素。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江西、陕西、湖南、湖北、福建、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较上月加快8至34个百分点。受极端高温天气用电剧增影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自身用电增长17.8%,较上月加快16.7个百分点。二是线损因素影响7月份工业用电增速较上月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三是去产能政策实施效果初步显现,全面取缔“地条钢”增加了合规钢铁需求,市场供需矛盾逐步好转,近期钢铁、煤炭、有色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较强,带动钢铁、石油加工、炼焦等能源、原材料行业生产加快,有利于平抑价格过快上涨,相应用电也有所增加。" 25,"2017-09-12 08:53:47",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王宝滨解读2017年1-7月份投资数据,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5:00","投资平稳运行 结构稳步改善——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王宝滨解读2017年1-7月份投资数据   2017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7409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半年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有以下特点:   一、基础设施投资高位运行   1-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72058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半年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1.4%,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8.4%,拉动投资增长4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领域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5.9%;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4.9%;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4%;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9%,上述领域投资持续快速增长,补短板效应凸显。   分地区看,1-7月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6.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比全国基础设施投资高5.4个百分点;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36.2%,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对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3.6%。   二、制造业投资结构优化持续推进   1-7月份,制造业投资104389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18.5%,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   一是转型升级投资较快增长。1-7月份,制造业中技改投资47576亿元,增长10.3%,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5.5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5.6%,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制造业中设备投资增长9.4%,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4.6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37%,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二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带动作用增强。1-7月份,装备制造业投资43804亿元,增长8.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2%,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4.1%,成为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1-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4252亿元,增长20.7%,增速虽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运行区间;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13.7%,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四是高耗能制造业投资降幅有所扩大。1-7月份,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6%,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6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2.2%,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   三、消费领域投入不断加大   随着消费升级的逐步推进,与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等相关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1-7月份,公园和旅游景区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32.9%,2017年以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运行态势;文化及相关产业投资增长21.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教育和体育投资分别增长20%和39.6%,增速分别比上半年提高2.2和0.1个百分点。   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主要是由于今年7月份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给施工建设进程带来一定困难。下一步应继续围绕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实际需求,着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26,"2017-09-12 08:53:55",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冶静怡解读2017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5:00","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冶静怡解读2017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17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冶静怡进行了解读。   一、市场销售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高于上年同月   从名义增速看,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月加快0.2个百分点;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从实际增速看,扣除价格因素,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比上半年实际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二、网上零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继续提高   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7%,增速比上半年略有提高;其中,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8.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8%,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三、部分与消费升级相关商品保持快速增长   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类和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26.6%和12.7%,分别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2和2.3个百分点。另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7月份,我国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量同比增长18.6%,增速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同期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速。   四、高温天气带动部分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7月份出现大范围高强度的持续高温天气,相关商品销售有所加快。限额以上单位饮料类商品销售增长12.5%,增速比上月提高1.9个百分点;家用电器类商品增长13.1%,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7个百分点;石油类商品增长5.6%,增速比上月提高1.4个百分点。   五、汽车类商品增速有所放缓,与上月网购促销相关度较高的商品增速高位回落   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增长8.1%,增速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拉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0.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和文化办公类商品分别增长7.9%和10.8%,分别回落10.6和5.6个百分点,拉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0.2个百分点。" 27,"2017-09-12 08:53:55",2017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0:00","  2017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2813亿元,增长8.6%。   2017年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78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9821亿元,增长8.7%。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474亿元,同比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36亿元,增长11.7%。1-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3259亿元,同比增长1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719亿元,增长12.2%。   按消费类型分,7月份,餐饮收入3204亿元,同比增长11.1%;商品零售26406亿元,增长10.3%。1-7月份,餐饮收入21750亿元,同比增长11.2%;商品零售180228亿元,增长10.3%。   在商品零售中,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2004亿元,同比增长8.6%。1-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84478亿元,同比增长8.7%。   2017年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6617亿元,同比增长33.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820亿元,增长28.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8%;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4.9%、21.9%和31.7%。 2017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数据 指 标 7月 1-7月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610 10.4 201978 10.4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2813 8.6 89821 8.7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  -  27820 28.9 按经营地分          城镇 25474 10.2 173259 10.1  乡村 4136 11.7 28719 12.2 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3204 11.1 21750 11.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809 9.0 5342 8.5  商品零售 26406 10.3 180228 10.3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2004 8.6 84478 8.7       粮油、食品类 1246 10.7 8949 11.3       饮料类 206 12.5 1311 12.7       烟酒类 334 7.6 2538 9.5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 1060 6.4 8237 7.2       化妆品 184 12.7 1385 11.5       金银珠宝 207 2.6 1738 7.2       日用品 445 7.1 3140 8.7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824 13.1 5307 10.8       中西药品 745 13.0 5250 12.2       文化办公用品 284 10.8 1897 11.6       家具 247 12.4 1622 13.2       通讯器材 342 7.9 2416 9.8       石油及制品 1610 5.6 11285 9.8       汽车 3320 8.1 22779 5.6       建筑及装潢材料 292 13.1 1831 13.8   注:1.此表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涵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但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2.调查对象   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3.调查方法   对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对限额以下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4.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对2016年7月份以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7年7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6年 7月 0.79 8月 0.89 9月 0.84 10月 0.71 11月 0.99 12月 0.85 2017年 1月 0.59 2月 1.01 3月 0.88 4月 0.78 5月 0.82 6月 0.91 7月 0.73" 28,"2017-09-12 08:53:59",2017年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0:00","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2017年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976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0683亿元,增长10.0%,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1%。   1-7月份,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32069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1-6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2612亿元,增长13.8%,增速回落2.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12901亿元,增长5.1%,增速回落1.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2179亿元,下降11.3%,降幅收窄2.7个百分点。   1-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073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增速比1-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83145万平方米,增长2.8%。房屋新开工面积100371万平方米,增长8.0%,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71746万平方米,增长11.9%。房屋竣工面积47021万平方米,增长2.4%,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3543万平方米,下降0.7%。   1-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241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1%,增速比1-6月份提高2.3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5428亿元,增长41.0%,增速提高2.5个百分点。   二、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863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0%,增速比1-6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1.5%,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33.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29.4%。商品房销售额68461亿元,增长18.9%,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5.9%,办公楼销售额增长27.4%,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38.7%。   1-7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83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3%,增速比1-6月份回落2.4个百分点;销售额39891亿元,增长11.7%,增速回落2.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2296万平方米,增长18.0%,增速回落1.9个百分点;销售额13318亿元,增长28.0%,增速回落3.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1668万平方米,增长20.0%,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销售额12668亿元,增长36.5%,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063万平方米,增长9.0%,增速回落4.3个百分点;销售额2584亿元,增长19.1%,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   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3496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108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988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1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64万平方米。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1-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7664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1-6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5094亿元,增长19.8%;利用外资112亿元,增长20.6%;自筹资金27340亿元,下降1.9%;其他资金45118亿元,增长14.8%。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26937亿元,增长20.7%;个人按揭贷款13852亿元,增长4.1%。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7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101.42,比6月份提高0.04点。 表1 2017年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指标 绝对量 同比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59761 7.9  其中:住宅 40683 10.0     办公楼 3708 4.7     商业营业用房 8834 3.0 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707313 3.2  其中:住宅 483145 2.8     办公楼 33325 3.3     商业营业用房 97647 2.7 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100371 8.0  其中:住宅 71746 11.9     办公楼 3476 -8.9     商业营业用房 11945 -5.0 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47021 2.4  其中:住宅 33543 -0.7     办公楼 1858 43.2     商业营业用房 5916 7.2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12410 11.1 土地成交价款(亿元) 5428 41.0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86351 14.0  其中:住宅 74876 11.5     办公楼 2399 33.7     商业营业用房 5967 29.4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68461 18.9  其中:住宅 57087 15.9     办公楼 3340 27.4     商业营业用房 6355 38.7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63496 -11.0  其中:住宅 34181 -20.8     办公楼 3647 7.8     商业营业用房 15729 1.7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亿元) 87664 9.7  其中:国内贷款 15094 19.8     利用外资 112 20.6     自筹资金 27340 -1.9     其他资金 45118 14.8      其中:定金及预收款 26937 20.7         个人按揭贷款 13852 4.1 表2 2017年1-7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地  区 投资额 (亿元)   同比增长 (%)   住 宅 住 宅 全国总计 59761 40683 7.9 10.0   东部地区 32069 21934 8.5 11.1   中部地区 12612 8860 13.8 14.5   西部地区 12901 8320 5.1 7.3   东北地区 2179 1569 -11.3 -10.3 表3 2017年1-7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销售情况 地 区 商品房销售面积 商品房销售额 绝对数 (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 (%) 绝对数 (亿元) 同比增长 (%) 全国总计 86351 14.0 68461 18.9   东部地区 38324 9.3 39891 11.7   中部地区 22296 18.0 13318 28.0   西部地区 21668 20.0 12668 36.5   东北地区 4063 9.0 2584 19.1   附注   1.指标解释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完成投资:指报告期内完成的全部用于房屋建设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的投资额以及公益性建筑和土地购置费等的投资。该指标是按照形象进度原则统计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建筑面积)。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额: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价款(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合同总价)。该指标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同口径,也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待售面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但不包括报告期已竣工的拆迁还建、统建代建、公共配套建筑、房地产公司自用及周转房等不可销售或出租的房屋面积。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实际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各种货币资金及来源渠道。具体细分为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房屋施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以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多层建筑物的施工面积指各层建筑面积之和。   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新开工建设的房屋面积,以单位工程为核算对象。不包括在上期开工跨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和上期停缓建而在本期复工的建筑面积。房屋的开工以房屋正式开始破土刨槽(地基处理或打永久桩)的日期为准。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整栋房屋的全部建筑面积,不能分割计算。   房屋竣工面积:指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   土地购置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本年内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面积。   土地成交价款: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活动的最终金额。在土地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最后的划拨款、“招拍挂”价格和出让价;在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最后确定的合同价格。土地成交价款与土地购置面积同口径,可以计算土地的平均购置价格。   2.统计范围   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法人单位。   3.调查方式   按月(1月份除外)进行全面调查。   4.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要说明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遵循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以景气循环理论与景气循环分析方法为依据,运用时间序列、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基准指标,选取了房地产投资、资金、面积、销售有关指标,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包含了随机因素,采用增长率循环方法编制而成,每月根据新加入的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国房景气指数选择2012年为基年,将其增长水平定为100。通常情况下,国房景气指数100点是最合适的景气水平,95至105点之间为适度景气水平,95以下为较低景气水平,105以上为偏高景气水平。   5.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29,"2017-09-12 08:54:02",2017年1-7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0:00","  2017年1-7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0464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0.7%,与1-6月份持平。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96065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1-6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59200亿元,增长7.2%,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39146亿元,增长6.2%,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10230亿元,同比下降9.8%,降幅收窄2.5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8562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00485亿元,增长4.3%,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95593亿元,增长8.9%,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99759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1-6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2689亿元,同比下降13.2%,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制造业90744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327亿元,增长7.5%,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2017年1-7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数据 指 标 2017年1-7月份 绝对量 同比增长 (亿元) (%)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204640 6.9 分地区       东部地区 96065 9.4   中部地区 59200 7.2   西部地区 39146 6.2   东北地区 10230 -9.8 分产业       第一产业 8562 16.3   第二产业 100485 4.3   第三产业 95593 8.9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9469 15.0   采矿业 2689 -13.2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775 -7.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92 -11.9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00 -28.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00 -13.9       非金属矿采选业 914 -11.4   制造业 90744 4.9    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8331 0.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654 -8.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319 -8.4       通用设备制造业 6667 1.9       专用设备制造业 6007 4.2 汽车制造业 5682 10.3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224 7.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6611 10.8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390 28.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327 7.5    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4903 6.5   建筑业 930 -14.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630 3.3    其中:铁路运输业 89 -17       道路运输业 2483 5.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722 26.0    其中:水利管理业 682 6.4       公共设施管理业 8393 26.5   教育 1409 9.7   卫生和社会工作 1521 27.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378 15.3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739 -18.0   注: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解释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2、统计范围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范围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单位的工商登记注册类型和控股情况来确定,包括:   (1)工商登记注册的集体、股份合作、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个体户、个人合伙等纯民间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   (2)工商登记注册的混合经济成分中由集体、私营、个人控股的投资主体单位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   3、调查方法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部分,其调查方法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一致,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30,"2017-09-12 08:54:06",2017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8.3%,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0:00","  2017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7409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7月份比6月份增长0.6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677亿元,同比增长14.4%,增速比1-6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27150亿元,增长3.4%,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99583亿元,增长11.3%,增速持平。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125316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4825亿元,同比下降6.1%,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104389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6102亿元,增长1.6%,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2058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4.9%,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4%,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3%,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14532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1-6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87344亿元,增长8.5%,增速回落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87486亿元,增长10.6%,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14665亿元,同比下降9.3%,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322411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7521亿元,同比下降5%,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6388亿元,下降5.7%,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1206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1-6月份收窄3.7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325345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046956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比1-6月份回落 0.3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86883亿元,增长1.9%, 1-6月份为下降1.2%。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341073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1-6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5.4%,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增长5.6%,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同比下降2.5%,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下降10.7%,降幅收窄3个百分点;其他资金增长14.5%,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 2017年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指 标 2017年1-7月份 绝对量 同比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 337409 8.3   其中:国有控股 123013 11.7      民间投资 204640 6.9 分项目隶属关系       中央项目 12064 -7.2   地方项目 325345 8.9 按构成分       建筑安装工程 238279 8.8   设备工器具购置 59594 7.1   其他费用 39536 6.9 分产业       第一产业 10677 14.4   第二产业 127150 3.4   第三产业 199583 11.3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12669 11.6   采矿业 4825 -6.1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413 1.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219 6.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429 -20.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640 -21.0       非金属矿采选业 974 -9.4   制造业 104389 4.8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6255 4.2       食品制造业 3128 2.6       纺织业 3743 6.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7734 -1.6       医药制造业 3369 0.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3720 0.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8991 1.0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46 -11.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833 -5.2       金属制品业 5591 4.8       通用设备制造业 7151 1.0       专用设备制造业 6700 4.0       汽车制造业 7162 8.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666 9.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7491 9.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868 27.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6102 1.6     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2180 -1.3   建筑业 2095 -21.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1271 15.3     其中:铁路运输业 3808 3.3        道路运输业 20505 24.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2828 24.7     其中:水利管理业 5341 16.9        公共设施管理业 35401 24.9   教育 5809 20.0   卫生和社会工作 3695 17.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592 16.0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4369 9.6 分注册类型       其中:内资企业 322411 8.9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7521 -5.0      外商投资企业 6388 -5.7 分施工和新开工项目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1046956 19.4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286883 1.9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到位资金 341073 1.5   其中:国家预算资金 20122 5.4      国内贷款 41171 5.6      利用外资 1250 -10.7      自筹资金 219101 -2.5      其他资金 59430 14.5   注:1.此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解释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到位资金: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在报告期内收到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种货币资金,包括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   新开工项目:是指报告期内所有新开工的建设项目。   国有控股: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国有绝对控股。   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国有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国有协议控股。   投资双方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的企业,若其中一方为国有经济成分的,一律按国有控股处理。   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投资项目都属于国有控股。   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执行。划分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及代码的通知》(国统办字〔1999〕2号)执行。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基层统计单位均要填报登记注册类型。登记注册类型由从事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企业或个体经营单位填报。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按登记注册类型填报,未登记的,按投资者的登记注册类型或有关文件的规定填报。   其中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2、统计范围   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3、调查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具体请参见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程序,对2016年7月份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7年7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年 度 月 份 环比速度(%) 2016年 7月 0.55 8月 0.68 9月 0.63 10月 0.69 11月 0.60 12月 0.65 2017年 1月 0.61 2月 0.72 3月 0.69 4月 0.67 5月 0.63 6月 0.68 7月 0.61" 31,"2017-09-12 08:54:07",2017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0:00","  2017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4%(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6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加快0.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1%。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分三大门类看,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制造业增长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8%。   分经济类型看,7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集体企业下降3.6%,股份制企业增长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7%。   分行业看,7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0%,纺织业增长4.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9%,汽车制造业增长11.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7%。   分地区看,7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6.4%,中部地区增长7.9%,西部地区增长5.9%,东北地区增长0.6%。   分产品看,7月份,596种产品中有398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钢材9667万吨,同比增长2.7%;水泥21283万吨,下降0.9%;十种有色金属447万吨,同比持平;乙烯148万吨,增长1.0%;汽车207.3万辆,增长4.3%;轿车86.6万辆,下降3.7%;发电量6047亿千瓦时,增长8.6%;原油加工量4550万吨,增长0.4%。   7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62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6%。 2017年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7月 1-7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6.4 … 6.8 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1.3 … -1.0  制造业 … 6.7 … 7.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9.8 … 8.3 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6.7 … 6.3  其中:集体企业 … -3.6 … 1.1     股份制企业 … 6.7 … 7.0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6.7 … 6.7 主要行业增加值      农副食品加工业 … 6.0 … 7.1  食品制造业 … 7.2 … 8.7  纺织业 … 4.3 … 4.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3 … 4.0  医药制造业 … 11.3 … 11.6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4.4 … 6.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3.4 … 5.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2.1 … 0.7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1 … 2.0 金属制品业 … 5.4 … 7.9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1.5 … 11.2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1.9 … 12.1  汽车制造业 … 11.8 … 13.0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3.3 … 5.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1.7 … 10.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1.8 … 13.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9.7 … 8.3 主要产品产量     布 (亿米) 63 2.8 412 4.7 硫酸(折100%) (万吨) 732 2.1 5319 4.0 烧碱(折100%) (万吨) 281 0.7 2030 4.5 乙烯 (万吨) 148 1.0 1045 -2.6 化学纤维 (万吨) 449 4.2 3008 4.3 水泥 (万吨) 21283 -0.9 132612 0.2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6662 3.2 47902 4.6 生铁 (万吨) 6207 5.1 42420 3.5 粗钢 (万吨) 7402 10.3 49155 5.1 钢材 (万吨) 9667 2.7 64856 1.1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447 0.0 3201 6.0 其中:原铝(电解铝)(万吨) 269 -0.3 1953 7.5 金属切削机床 (万台) 6 6.8 42 5.2 工业机器人(台/套) 12458 90.4 71631 57.0 汽车 (万辆) 207.3 4.3 1604.1 6.0 其中:轿车 (万辆) 86.6 -3.7 641.8 -1.7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 66.6 12.1 527.9 18.6 其中:新能源汽车(万辆) 5.5 48.6 26 19.8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 895 -16.8 7427 -0.5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2505 23.2 16677 7.3 移动通信手持机 (万台) 16357 0.9 110082 4.0  其中:智能手机(万台) 12509 3.5 82075 3.4 集成电路 (亿块) 133 17.7 878 23.7 原煤(万吨) 29438 8.5 200606 5.4 焦炭(万吨) 3728 0.1 25843 2.2 原油(万吨) 1625 -2.9 11279 -4.8 原油加工量(万吨) 4550 0.4 32071 2.9 天然气(亿立方米) 117 14.7 858 8.8 发电量(亿千瓦时) 6047 8.6 35698 6.8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4334 10.5 26581 7.8  水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1246 0.2 5857 -3.4  核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231 16.5 1385 19.1  风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180 11.6 1522 18.0  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56 26.7 352 36.3 产品销售率(%) 97.9 0.3 (百分点) 97.5 0.1 (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亿元) 10621 8.6 71672 10.5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7年7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6年 7月 0.51 8月 0.53 9月 0.46 10月 0.50 11月 0.55 12月 0.50 2017年 1月 0.57 2月 0.59 3月 0.80 4月 0.55 5月 0.51 6月 0.79 7月 0.41" 32,"2017-09-12 08:54:09","7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向好势头持续发展",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10:00","(2017年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7月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济稳中向好、结构调整深化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延续。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生产需求平稳增长,就业物价形势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突出,转型升级和新动能成长步伐稳健,市场预期持续向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   一、工业增长基本稳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4%,增速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加快0.4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集体企业下降3.6%,股份制企业增长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制造业增长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8%。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0.7%,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7和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9%。从环比看,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1%。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连续12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338亿元,同比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9元,同比减少0.02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1%,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商务活动指数持续向好   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加快0.5个百分点。1-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1-6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2%,比上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   7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1%,比上年同月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4%,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提高。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7409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123013亿元,增长11.7%;民间投资204640亿元,增长6.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677亿元,同比增长14.4%;第二产业投资127150亿元,增长3.4%,其中制造业投资104389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投资199583亿元,增长11.3%。基础设施投资72058亿元,同比增长20.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0.7%,增速快于全部投资12.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341073亿元,同比增长1.5%,比1-6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86883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由负转正。从环比看,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月增长0.61%。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   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9761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1-6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0.0%。房屋新开工面积1003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1.9%。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63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1.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68461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5.9%。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241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1%。7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3496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1081万平方米。1-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7664亿元,同比增长9.7%。   五、市场销售增长较快,网上零售增势强劲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10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加快0.2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474亿元,同比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36亿元,增长11.7%。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204亿元,增长11.1%;商品零售26406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2004亿元,增长8.6%。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分别增长26.6%和13.1%。从环比看,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月增长0.73%。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   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6617亿元,同比增长33.7%,比1-6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820亿元,增长28.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8%,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六、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势趋稳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1%,衣着上涨1.4%,居住上涨2.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1%,交通和通信下降0.2%,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5%,医疗保健上涨5.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6%,猪肉价格下降15.5%,鲜菜价格上涨9.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1%。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   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2%。1-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4%。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7.0%,环比持平。1-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5%。   七、进出口快速增长,一般贸易比重提高   7月份,进出口总额23223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出口13217亿元,增长11.2%;进口10005亿元,增长14.7%。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212亿元。1-7月份,进出口总额154627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出口85306亿元,增长14.4%;进口69321亿元,增长24.0%。1-7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9.1%,占进出口总额的56.7%,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4.2%,占出口总额的57.1%。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621亿元,同比增长8.6%。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71672亿元,同比增长10.5%。   总的来看,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势头持续发展,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隐忧仍然不少。下阶段,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深化,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附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3)为及时反映服务业经济活动的月度运行态势,国家统计局编制了服务业生产指数,并自2017年3月份起按月度发布。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反映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5)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6)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2017年7月份主要指标数据 指 标 7月 1-7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6.4 … 6.8 (一)分经济类型   国有控股企业 … 6.7 … 6.3 集体企业 … -3.6 … 1.1 股份制企业 … 6.7 … 7.0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6.7 … 6.7 (二)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1.3 … -1.0 制造业 … 6.7 … 7.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9.8 … 8.3 (三)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 4.3 … 4.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3 … 4.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3.4 … 5.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2.1 … 0.7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1.5 … 11.2 汽车制造业 … 11.8 … 13.0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3.3 … 5.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1.7 … 10.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1.8 … 13.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9.7 … 8.3 (四)主要产品产量 发电量(亿千瓦时) 6047 8.6 35698 6.8 生铁 (万吨) 6207 5.1 42420 3.5 原煤(万吨) 29438 8.5 200606 5.4 粗钢 (万吨) 7402 10.3 49155 5.1 钢材 (万吨) 9667 2.7 64856 1.1 水泥 (万吨) 21283 -0.9 132612 0.2 原油加工量(万吨) 4550 0.4 32071 2.9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447 0.0 3201 6.0 焦炭(万吨) 3728 0.1 25843 2.2 硫酸(折100%) (万吨) 732 2.1 5319 4.0 烧碱(折100%) (万吨) 281 0.7 2030 4.5 乙烯 (万吨) 148 1.0 1045 -2.6 化学纤维 (万吨) 449 4.2 3008 4.3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6662 3.2 47902 4.6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2505 23.2 16677 7.3 集成电路 (亿块) 133 17.7 878 23.7 汽车 (万辆) 207.3 4.3 1604.1 6.0 其中:轿车 (万辆) 86.6 -3.7 641.8 -1.7 (五)产品销售率(%) 97.9 0.3 (百分点) 97.5 0.1 (百分点) (六)出口交货值(亿元) 10621 8.6 71672 10.5 二、服务业生产指数 … 8.3 … 8.3 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亿元) … … 337409 8.3 其中:国有控股 … … 123013 11.7 其中:民间投资 … … 204640 6.9 (一)分项目隶属关系     中央项目 … … 12064 -7.2 地方项目 … … 325345 8.9 (二)分产业 第一产业 … … 10677 14.4 第二产业 … … 127150 3.4 其中:工业 … … 125316 3.9 第三产业 … … 199583 11.3  其中:基础设施(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 72058 20.9 (三)分行业 采矿业 … … 4825 -6.1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 1413 1.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 1219 6.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 429 -20.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 640 -21.0    非金属矿采选业 … … 974 -9.4 制造业 … … 104389 4.8 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 2046 -11.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 2833 -5.2    通用设备制造业 … … 7151 1.0    汽车制造业 … … 7162 8.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    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 1666 9.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 7491 9.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    设备制造业 … … 6868 27.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 16102 1.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 31271 15.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 42828 24.7 (四)分注册类型 内资企业 … … 322411 8.9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 7521 -5.0 外商投资企业 … … 6388 -5.7 (五)分施工和新开工项目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 … 1046956 19.4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 … 286883 1.9 新开工项目个数(个) … … 365197 15092(个) (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到位资金 … … 341073 1.5 其中:国家预算资金 … … 20122 5.4  国内贷款 … … 41171 5.6  利用外资 … … 1250 -10.7  自筹资金 … … 219101 -2.5 四、房地产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 … 59761 7.9 其中:住宅 … … 40683 10.0 办公楼 … … 3708 4.7 商业营业用房 … … 8834 3.0 (二)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 … 707313 3.2 其中:住宅 … … 483145 2.8 办公楼 … … 33325 3.3 商业营业用房 … … 97647 2.7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 … 100371 8.0 其中:住宅 … … 71746 11.9 办公楼 … … 3476 -8.9 商业营业用房 … … 11945 -5.0 (四)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 … 47021 2.4 其中:住宅 … … 33543 -0.7 办公楼 … … 1858 43.2 商业营业用房 … … 5916 7.2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 … 86351 14.0 其中:住宅 … … 74876 11.5 办公楼 … … 2399 33.7 商业营业用房 … … 5967 29.4 (六)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 … 68461 18.9 其中:住宅 … … 57087 15.9 办公楼 … … 3340 27.4 商业营业用房 … … 6355 38.7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 (亿元) … … 87664 9.7 其中:国内贷款 … … 15094 19.8 利用外资 … … 112 20.6 自筹资金 … … 27340 -1.9    其他资金 … … 45118 14.8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 … 12410 11.1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 … 63496 -11.0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9610 10.4 201978 10.4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2813 8.6 89821 8.7 (一)按经营地分 城镇 25474 10.2 173259 10.1 乡村 4136 11.7 28719 12.2 (二)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3204 11.1 21750 11.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809 9.0 5342 8.5 商品零售 26406 10.3 180228 10.3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2004 8.6 84478 8.7  粮油、食品类 1246 10.7 8949 11.3  饮料类 206 12.5 1311 12.7  烟酒类 334 7.6 2538 9.5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 1060 6.4 8237 7.2 化妆品 184 12.7 1385 11.5 金银珠宝 207 2.6 1738 7.2 日用品 445 7.1 3140 8.7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824 13.1 5307 10.8 中西药品 745 13.0 5250 12.2 文化办公用品 284 10.8 1897 11.6 家具 247 12.4 1622 13.2 通讯器材 342 7.9 2416 9.8 石油及制品 1610 5.6 11285 9.8 汽车 3320 8.1 22779 5.6 建筑及装潢材料 292 13.1 1831 13.8 六、进出口(亿元) 进出口总额 23223 12.7 154627 18.5 出口额 13217 11.2 85306 14.4 进口额 10005 14.7 69321 24.0 七、居民消费价格 … 1.4 … 1.4 食品烟酒 … -0.1 … -0.7  衣着 … 1.4 … 1.3  居住 … 2.5 … 2.4  生活用品及服务 … 1.1 … 0.8  交通和通信 … -0.2 … 1.3  教育文化和娱乐 … 2.5 … 2.5  医疗保健 … 5.5 … 5.5  其他用品和服务 … 1.3 … 3.0 八、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 5.5 … 6.4 生产资料 … 7.3 … 8.6  采掘 … 15.8 … 26.2  原材料 … 9.3 … 12.4  加工 … 5.8 … 5.7 生活资料 … 0.5 … 0.7  食品 … 0.4 … 0.6  衣着 … 1.2 … 1.3  一般日用品 … 0.6 … 1.2  耐用消费品 … 0.0 … -0.2 九、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 7.0 … 8.5 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3、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 33,"2017-09-12 08:54:19",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8月1日-10日),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09: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卓创资讯   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7年8月上旬与7月下旬相比,34种产品价格上涨,10种下降,6种持平。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8月1日—10日)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 吨 4015.8 147.8 3.8 线材(Φ6.5mm,HPB300) 吨 4095.6 178.6 4.6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3875.2 171.2 4.6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 吨 4102.7 193.2 4.9 无缝钢管(219*6,20#) 吨 4786.6 242.7 5.3 角钢(5#) 吨 4158.0 167.9 4.2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50281.6 1269.5 2.6 铝锭(A00) 吨 14876.5 631.9 4.4 铅锭(1#) 吨 18687.8 950.3 5.4 锌锭(0#) 吨 23713.6 486.7 2.1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235.0 7.9 3.5 烧碱(液碱,32%) 吨 973.3 10.3 1.1 甲醇(优等品) 吨 2259.1 29.3 1.3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6039.4 -34.2 -0.6 苯乙烯(一级品) 吨 9416.3 -155.1 -1.6 聚乙烯(LLDPE,7042) 吨 9557.9 35.4 0.4 聚丙烯(T30S) 吨 8640.6 40.9 0.5 聚氯乙烯(SG5) 吨 7216.7 357.9 5.2 顺丁胶(BR9000) 吨 11335.0 -59.3 -0.5 涤纶长丝(FDY150D/96F) 吨 8628.1 -486.2 -5.3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3138.0 2.6 0.1 液化石油气(LPG) 吨 3673.4 388.0 11.8 汽油(95#国Ⅴ) 吨 6525.9 90.8 1.4 汽油(92#国Ⅴ) 吨 6121.1 106.1 1.8 柴油(0#国Ⅴ) 吨 5401.3 128.8 2.4 石蜡(58#半) 吨 7080.5 -91.9 -1.3 五、煤炭         无烟煤(2号洗中块) 吨 986.1 23.6 2.5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475.0 0.0 0.0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540.0 0.0 0.0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585.0 0.0 0.0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615.0 2.1 0.3 焦煤(1/3焦煤) 吨 1047.5 17.5 1.7 焦炭(二级冶金焦) 吨 1745.4 61.4 3.6 六、非金属建材         复合硅酸盐水泥(P.C 32.5R袋装) 吨 328.5 3.0 0.9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336.7 0.3 0.1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1533.8 3.2 0.2 七、农产品       稻米(粳稻米) 吨 4367.4 -0.7 0.0 小麦(国标三等) 吨 2427.0 12.9 0.5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1657.1 -26.2 -1.6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5687.5 -13.5 -0.1 生猪(外三元) 千克 14.2 0.4 2.9 大豆(黄豆) 吨 3990.8 -88.0 -2.2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2856.4 19.6 0.7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6516.7 -21.4 -0.3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 吨 1598.0 -42.6 -2.6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 吨 2305.0 0.0 0.0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22231.3 711.7 3.3 九、林产品       人造板(1220*2440*15mm) 张 49.7 0.0 0.0 纸浆(漂白化学浆) 吨 5207.4 139.3 2.7 瓦楞纸(高强) 吨 3981.5 37.5 1.0 注:上期为2017年7月21日—30日。   附注   1.指标解释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2.监测内容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内容包括9大类50种产品的价格。类别与产品规格说明详见附表。   3.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交易市场的近1700家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经营企业。   4.监测方法   价格监测方法包括信息员现场采价,电话、QQ和电子邮件询价等。   5.平均价格计算方法   同一种规格品的平均价格根据各个监测价格平均计算。规格品的各旬价格根据旬初第一个工作日和旬末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均价平均计算。   6.发布日期   每月4日、14日、24日发布上一旬数据,节假日顺延。   7.涨跌个数的统计   文中产品价格涨跌个数按照产品价格的涨跌幅(%)进行统计。 附表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产品规格说明表 序号 监测产品 规格型号 说明 一、黑色金属 1 螺纹钢 Φ16-25mm,HRB400 屈服强度≥400MPa 2 线材 Φ6.5mm,HPB300 屈服强度≥300MPa 3 普通中板 20mm,Q235 屈服强度≥225MPa 4 热轧普通薄板 3mm,Q235 屈服强度≥235MPa 5 无缝钢管 219*6,20# 20#钢材,屈服强度≥245MPa 6 角钢 5# 屈服强度≥235MPa 二、有色金属 7 电解铜 1# 铜与银质量分数≥99.95% 8 铝锭 A00 铝质量分数≥99.7% 9 铅锭 1# 铅质量分数≥99.994% 10 锌锭 0# 锌质量分数≥99.995% 三、化工产品 11 硫酸 98% H2SO4质量分数≥98% 12 烧碱(液碱) 32% NaOH质量分数≥32%的离子膜碱 13 甲醇 优等品 水质量含量≤0.10% 14 纯苯(石油苯) 工业级 苯纯度≥99.8% 15 苯乙烯 一级品 纯度≥99.5% 16 聚乙烯(LLDPE) 7042 熔指:2.0±0.5g/10min 17 聚丙烯 T30S 熔指:3.0±0.9g/10min 18 聚氯乙烯 SG5 K值:66-68 19 顺丁胶 BR9000 块状、乳白色,灰分≤0.20% 20 涤纶长丝 FDY150D/96F 150旦,AA级 四、石油天然气 21 液化天然气 LNG 甲烷含量≥75%,密度≥430kg/m3 22 液化石油气 LPG 饱和蒸汽压1380-1430kPa 23 汽油 95#国Ⅴ 国Ⅴ标准 24 汽油 92#国Ⅴ 国Ⅴ标准 25 柴油 0#国Ⅴ 国Ⅴ标准 26 石蜡 58#半 熔点不低于58℃ 五、煤炭 27 无烟煤 2号洗中块 挥发份为3.5—6.5%之间的无烟块煤 28 普通混煤 4500大卡 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 29 山西大混 5000大卡 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 30 山西优混 5500大卡 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 31 大同混煤 5800大卡 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 32 焦煤(1/3焦煤) 1/3焦煤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28—37% 33 焦炭 二级冶金焦 12.01%≤灰分≤13.50% 六、非金属建材 34 复合硅酸盐水泥 P.C 32.5R袋装 抗压强度32.5MPa 35 普通硅酸盐水泥 P.O 42.5散装 抗压强度42.5MPa 36 浮法平板玻璃 4.8-5mm 厚度为4.8-5mm的无色透明玻璃 七、农产品 37 稻米 粳稻米一级 杂质≤0.25%,水分≤15.5% 38 小麦 国标三等 杂质≤1.0%,水分≤12.5% 39 玉米 黄玉米二等 杂质≤1.0%,水分≤14.0% 40 棉花(皮棉) 白棉三级 纤维长度≥28mm,白或乳白色 41 生猪 外三元 三种外国猪杂交的肉食猪 42 大豆 黄豆 杂质≤1.0%,水分≤13.0% 43 豆粕 粗蛋白含量≥43% 粗蛋白≥43%,水分≤13.0% 44 花生 油料花生米 杂质≤1.0%,水分≤9.0% 八、农业生产资料 45 尿素 小颗料 总氮≥46%,水分≤1.0% 46 复合肥 硫酸钾复合肥 氮磷钾含量45% 47 农药(草甘膦) 95%原药 草甘膦质量分数≥95% 九、林产品 48 人造板 1220*2440*15mm 厚度为15mm,吸水膨胀率≤10% 49 纸浆 漂白化学浆 亮度≥80%,黏度≥600cm³/g 50 瓦楞纸 高强 80-160g/m2" 34,"2017-09-12 08:54:26",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8月1-10日),2017-08-14,国家统计局,"2017-08-14 09:30","商品名称 规格等级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涨跌(元) 涨跌幅 (%) 大 米 粳米 千克 6.38 0.00 0.0 面 粉 富强粉 千克 6.38 0.01 0.2 面 粉 标准粉 千克 5.21 0.00 0.0 豆制品 豆腐 千克 4.83 0.01 0.2 花生油 压榨一级 升 27.96 0.03 0.1 大豆油 5L桶装 升 9.84 0.00 0.0 菜籽油 一级散装 升 13.99 -0.02 -0.1 猪 肉 猪肉后臀尖(后腿肉) 千克 26.29 0.26 1.0 猪 肉 五花肉 千克 27.83 0.16 0.6 牛 肉 腿肉 千克 67.06 0.10 0.2 羊 肉 腿肉 千克 58.67 0.15 0.3 鸡 白条鸡 千克 21.72 0.22 1.0 鸡 鸡胸肉 千克 19.94 0.13 0.7 鸭 白条鸭 千克 17.67 0.09 0.5 鸡 蛋 散装鲜鸡蛋 千克 9.37 1.01 12.1 活鲤鱼 千克 15.98 0.04 0.3 活草鱼 千克 18.89 0.05 0.3 带 鱼 千克 39.48 0.04 0.1 大白菜 千克 3.72 0.22 6.3 油 菜 千克 7.61 0.69 10.0 芹 菜 千克 7.45 0.29 4.1 黄 瓜 千克 5.66 0.28 5.2 西红柿 千克 6.16 0.32 5.5 豆 角 千克 9.59 0.86 9.9 土 豆 千克 3.82 0.05 1.3 苹 果 富士苹果 千克 12.18 -0.06 -0.5 香 蕉 国产 千克 6.24 -0.13 -2.0 注:上期为2017年7月21-30日。" 35,"2017-09-12 08:54:36",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17年7月份CPI、PPI数据,2017-08-09,国家统计局,"2017-08-09 09:30","2017年7月份CPI环比微涨 PPI由降转升——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17年7月份CPI、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7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1.4%;P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5.5%。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进行了解读。   一、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微涨,同比涨幅略有回落   从环比看,7月份CPI上涨0.1%,走势基本平稳。食品价格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受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和区域性强降水影响,鲜菜价格连降5个月后上涨7.0%;高温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储运成本提高,鸡蛋价格上涨4.0%,两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时令水果大量上市,鲜果价格下跌9.2%;猪肉消费进入淡季,价格下降0.7%,两项合计影响CPI下跌约0.1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13个百分点。暑期旅游出行人数增多,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分别上涨10.5%和6.1%,两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3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7月份CPI上涨1.4%,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1.1%,影响CPI下降约0.2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5.5%,影响CPI下降0.46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9.1%,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0%,影响CPI上涨约1.62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5.5%,教育服务类价格上涨3.3%,居住类价格上涨2.5%。   据测算,在7月份1.4%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4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相同   从环比看,7月份PPI由降转升,上涨0.2%,主要受钢材、有色金属等产品价格上涨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2%,生活资料价格持平。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0个行业产品价格上涨,比上月增加9个。从主要行业看,环比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上涨2.7%和1.5%,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3个百分点;环比降幅收窄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0.1%;环比降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分别下降5.3%和3.0%。   从同比看,PPI上涨5.5%,涨幅连续3个月相同。在主要行业中,同比涨幅回落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分别上涨32.3%、12.7%和10.9%;同比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上涨27.5%和8.5%;此外,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上涨7.6%,涨幅与上月相同。上述六大行业合计影响PPI上涨约4.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0.0%。   据测算,在7月份5.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4.6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9个百分点。" 36,"2017-09-12 08:54:37",2017年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2017-08-09,国家统计局,"2017-08-09 09:30","  2017年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环比上涨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7.0%,环比持平(涨跌幅度为0,下同)。1-7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5%。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5.4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5.8%,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9.3%,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8%。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5%,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4%,衣着价格上涨1.2%,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6%,耐用消费品价格持平。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同比上涨14.1%,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3.2%,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0.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9.3%。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2%,   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1.1%,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2%,加工工业价格上涨0.5%。生活资料价格环比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1%,衣着和耐用消费品价格均持平,一般日用品价格下降0.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环比上涨1.0%,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0.7%;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1.2%。 2017年7月工业生产者价格主要数据   7月 1-7月 同比涨跌幅 (%) 环比涨跌幅 (%) 同比涨跌幅 (%) 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0.2 5.5 6.4   生产资料 0.2 7.3 8.6    采掘 -1.1 15.8 26.2    原材料 -0.2 9.3 12.4    加工 0.5 5.8 5.7   生活资料 0.0 0.5 0.7    食品 0.1 0.4 0.6    衣着 0.0 1.2 1.3    一般日用品 -0.1 0.6 1.2    耐用消费品 0.0 0.0 -0.2 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0.0 7.0 8.5   燃料、动力类 -1.2 10.7 15.5   黑色金属材料类 0.7 14.1 17.3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1.0 13.2 15.1   化工原料类 0.1 7.1 8.3   木材及纸浆类 0.4 5.8 4.6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0.4 9.3 7.4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0.1 2.4 2.6   农副产品类 0.3 0.9 1.8   纺织原料类 0.1 4.2 4.4 三、工业生产者主要行业出厂价格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1 32.3 37.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5.3 5.8 39.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8 12.4 19.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5 10.7 14.5 非金属矿采选业 0.4 5.2 3.6 农副食品加工业 0.2 -0.4 1.0 食品制造业 0.0 1.3 1.2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0 0.5 -0.1 烟草制品业 0.0 0.0 0.0 纺织业 0.1 3.2 3.4 纺织服装、服饰业 -0.1 0.8 0.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0 -0.3 0.3 造纸和纸制品业 0.7 8.4 6.8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0 1.3 0.9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0 10.9 22.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1 7.6 9.3 医药制造业 0.1 1.6 1.1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 9.5 9.4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0 2.6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5 8.5 6.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7 27.5 29.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5 12.7 15.7 金属制品业 0.3 5.3 5.0 通用设备制造业 0.0 0.7 0.5 汽车制造业 0.1 -0.2 -0.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1 1.2 1.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2 0.0 0.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1 -0.1 -1.0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0 0.6 1.1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 1.8 1.9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简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统计范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统计调查涵盖1638个基本分类的2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调查涵盖900多个基本分类的1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   3.调查方法   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的5万余家工业企业。   4.工业行业划分标准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 37,"2017-09-12 08:54:42",2017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2017-08-09,国家统计局,"2017-08-09 09:30","  2017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0%;食品价格下降1.1%,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价格上涨2.9%。1-7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持平;食品价格下降0.1%,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价格上涨0.6%。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7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1%,影响CPI下降约0.04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下降9.8%,影响CPI下降约0.49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15.5%,影响CPI下降约0.46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4.9%,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9.1%,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4.3%,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7%,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1.6%,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   7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医疗保健价格上涨5.5%,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均上涨2.5%,衣着、其他用品和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4%、1.3%和1.1%;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2%。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7月份,食品烟酒价格环比持平。其中,鲜菜价格上涨7.0%,影响CPI上涨约0.15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3.2%,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9.2%,影响CPI下降约0.16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0.5%,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0.7%,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   7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四涨三降。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1.0%和0.5%,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均上涨0.1%;衣着、交通和通信、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4%、0.3%和0.1%。 2017年7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7月 1-7月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居民消费价格 0.1 1.4 1.4   其中:城市 0.1 1.5 1.5      农村 0.0 1.0 1.0   其中:食品 -0.1 -1.1 -1.9      非食品 0.2 2.0 2.3   其中:消费品 -0.2 0.5 0.6      服务 0.6 2.9 2.9   其中:不包括食品和能源 0.3 2.1 2.1   其中:不包括鲜菜和鲜果 0.1 1.2 1.7 按类别分 一、食品烟酒 0.0 -0.1 -0.7   粮  食 0.0 1.6 1.4   食 用 油 -0.2 -1.1 0.4   鲜  菜 7.0 9.1 -12.0   畜 肉 类 -0.5 -9.8 -4.2    其中:猪  肉 -0.7 -15.5 -7.4       牛  肉 0.0 0.4 0.2       羊  肉 -0.2 1.5 0.5   水 产 品 -0.2 4.3 5.1   蛋  类 3.2 -4.9 -10.9   奶  类 0.0 0.3 -0.1   鲜  果 -9.2 1.7 5.6   烟  草 0.0 -0.1 -0.2   酒  类 0.3 2.4 1.8 二、衣着 -0.4 1.4 1.3   服  装 -0.5 1.4 1.2   衣着加工服务费 0.2 4.0 4.2   鞋  类 -0.5 1.4 1.2 三、居住 0.1 2.5 2.4   租赁房房租 0.3 2.9 2.9   水电燃料 -0.3 1.4 1.7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0.1 1.1 0.8   家用器具 0.1 0.7 -0.1   家庭服务 0.3 4.2 4.2 五、交通和通信 -0.3 -0.2 1.3   交通工具 -0.3 -1.8 -1.5   交通工具用燃料 -2.8 1.2 11.4   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 0.0 1.8 1.7   通信工具 -0.2 -3.3 -3.6   通信服务 0.0 -0.1 -0.2   邮递服务 0.5 2.2 0.9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1.0 2.5 2.5   教育服务 0.2 3.3 3.3   旅  游 5.4 3.2 4.0 七、医疗保健 0.5 5.5 5.5   中  药 0.3 5.9 5.8   西  药 0.4 6.1 6.2   医疗服务 0.7 5.6 5.2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0.1 1.3 3.0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统计范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8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38,"2017-09-12 08:54:50","国家统计局企业问卷调查显示 工业企业对优惠政策感受度明显上升",2017-08-08,国家统计局,"2017-08-08 14:40","国家统计局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工业企业对优惠政策感受度明显上升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   2017年国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出台振兴实体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为了解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国家统计局对全国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从二季度的调查结果看,企业对优惠政策的感受度明显上升,其中,创新支持政策惠及企业最多,减税降费政策惠及面继续扩大。   一、工业企业对优惠政策感受度明显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在9万多家调查企业中,有3.4万家企业认为享受过优惠政策的帮助和支持,占比达36.3%,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提高1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医药制造业对优惠政策的感受度最高,有50.6%的企业认为受益于相关政策的帮助和支持,比一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政策感受度普遍较高,在39%-48%之间,与一季度相比,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行业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电气机械、计算机、仪器仪表行业提高2-3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对优惠政策的感受度在35.8%-39.8%之间。与一季度相比,东、中、西部地区政策感受度分别提高1.0、0.3和2.0个百分点。   二、创新支持政策惠及企业最多   二季度,在列明的六大优惠政策选项中,政策惠及面最大的是对企业的创新支持,在上述3.4万家受益优惠政策的企业中,受益创新支持政策的企业比例达51.3%,比一季度略降1.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提高5.3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对创新支持政策的认可度最高,在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中,有超过55%的企业得到过创新支持,其中,医药、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计算机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受益面超过60%,比平均水平高出10多个百分点。 企业受益的政策措施[1]   三、减税降费政策惠及面进一步扩大   今年全国“两会”后短短3个月时间内,国务院连续五次部署减税降费工作,工业企业切身感受到了减税降费带来的政策红利。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在3.4万家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中,选择减税降费的企业比例为44.6%,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   分规模看,小型企业对减税降费政策的感受更明显。在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享受减税降费政策的比例分别为43.2%、43.4%和47%。与一季度相比,分别提高0.7、1.4和1.7个百分点。   四、简政放权政策获得感增强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优化了市场环境,也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二季度,享受优惠政策的3.4万家企业中,有25.1%的企业受益于简政放权政策,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一系列助力实体经济政策的出台并逐步实施,感受到政策优惠的企业越来越多。下一步应继续把强实体作为关键举措,在降成本、拓宽融资渠道、简化审批流程等方面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痛点难点更少,获得感更多。   注:   [1] “企业受益的政策措施”为多选题,限受到过政策帮助和支持的企业填报,最多可选3项。" 39,"2017-09-12 08:54:56",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21日-30日),2017-08-04,国家统计局,"2017-08-04 09: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卓创资讯   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7年7月下旬与7月中旬相比,34种产品价格上涨,12种下降,4种持平。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21日—30日)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 吨 3868.0 24.2 0.6 线材(Φ6.5mm,HPB300) 吨 3917.0 64.3 1.7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3704.0 24.4 0.7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 吨 3909.5 31.1 0.8 无缝钢管(219*6,20#) 吨 4543.9 54.0 1.2 角钢(5#) 吨 3990.1 46.3 1.2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49012.1 1796.3 3.8 铝锭(A00) 吨 14244.6 120.8 0.9 铅锭(1#) 吨 17737.5 42.2 0.2 锌锭(0#) 吨 23226.9 84.9 0.4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227.1 8.3 3.8 烧碱(液碱,32%) 吨 963.0 7.8 0.8 甲醇(优等品) 吨 2229.8 -30.7 -1.4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6073.6 -29.5 -0.5 苯乙烯(一级品) 吨 9571.4 -261.1 -2.7 聚乙烯(LLDPE,7042) 吨 9522.5 263.1 2.8 聚丙烯(T30S) 吨 8599.7 253.4 3.0 聚氯乙烯(SG5) 吨 6858.8 202.1 3.0 顺丁胶(BR9000) 吨 11394.3 -187.3 -1.6 涤纶长丝(FDY150D/96F) 吨 9114.3 -23.2 -0.3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3135.4 34.4 1.1 液化石油气(LPG) 吨 3285.4 181.3 5.8 汽油(95#国Ⅴ) 吨 6435.1 5.1 0.1 汽油(92#国Ⅴ) 吨 6015.0 13.6 0.2 柴油(0#国Ⅴ) 吨 5272.5 52.1 1.0 石蜡(58#半) 吨 7172.4 -149.0 -2.0 五、煤炭         无烟煤(2号洗中块) 吨 962.5 11.7 1.2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475.0 5.0 1.1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540.0 5.0 0.9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585.0 1.2 0.2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612.9 2.9 0.5 焦煤(1/3焦煤) 吨 1030.0 7.5 0.7 焦炭(二级冶金焦) 吨 1684.0 46.2 2.8 六、非金属建材         复合硅酸盐水泥(P.C 32.5R袋装) 吨 325.5 9.4 3.0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336.4 0.8 0.2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1530.6 1.0 0.1 七、农产品       稻米(粳稻米) 吨 4368.1 0.0 0.0 小麦(国标三等) 吨 2414.1 12.5 0.5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1683.3 -20.0 -1.2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5701.0 4.6 0.0 生猪(外三元) 千克 13.8 -0.1 -0.7 大豆(黄豆) 吨 4078.8 -22.9 -0.6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2836.8 -31.6 -1.1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6538.1 -16.1 -0.2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 吨 1640.6 -42.4 -2.5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 吨 2305.0 0.0 0.0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21519.6 1096.2 5.4 九、林产品       人造板(1220*2440*15mm) 张 49.7 0.0 0.0 纸浆(漂白化学浆) 吨 5068.1 81.8 1.6 瓦楞纸(高强) 吨 3944.0 10.0 0.3 注:上期为2017年7月11日—20日。   附注   1.指标解释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2.监测内容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内容包括9大类50种产品的价格。类别与产品规格说明详见附表。   3.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交易市场的近1700家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经营企业。   4.监测方法   价格监测方法包括信息员现场采价,电话、QQ和电子邮件询价等。   5.平均价格计算方法   同一种规格品的平均价格根据各个监测价格平均计算。规格品的各旬价格根据旬初第一个工作日和旬末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均价平均计算。   6.发布日期   每月4日、14日、24日发布上一旬数据,节假日顺延。   7.涨跌个数的统计   文中产品价格涨跌个数按照产品价格的涨跌幅(%)进行统计。 附表: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产品规格说明表 序号 监测产品 规格型号 说明 一、黑色金属 1   螺纹钢 Φ16-25mm,HRB400 屈服强度≥400MPa 2 线材 Φ6.5mm,HPB300 屈服强度≥300MPa 3 普通中板 20mm,Q235 屈服强度≥225MPa 4 热轧普通薄板 3mm,Q235 屈服强度≥235MPa 5 无缝钢管 219*6,20# 20#钢材,屈服强度≥245MPa 6 角钢 5# 屈服强度≥235MPa 二、有色金属 7 电解铜 1# 铜与银质量分数≥99.95% 8 铝锭 A00 铝质量分数≥99.7% 9 铅锭 1# 铅质量分数≥99.994% 10 锌锭 0# 锌质量分数≥99.995% 三、化工产品 11  硫酸 98% H2SO4质量分数≥98% 12 烧碱(液碱) 32% NaOH质量分数≥32%的离子膜碱 13 甲醇 优等品 水质量含量≤0.10% 14 纯苯(石油苯) 工业级 苯纯度≥99.8% 15 苯乙烯 一级品 纯度≥99.5% 16 聚乙烯(LLDPE) 7042 熔指:2.0±0.5g/10min 17 聚丙烯 T30S 熔指:3.0±0.9g/10min 18 聚氯乙烯 SG5 K值:66-68 19 顺丁胶 BR9000 块状、乳白色,灰分≤0.20% 20 涤纶长丝 FDY150D/96F 150旦,AA级 四、石油天然气 21 液化天然气 LNG 甲烷含量≥75%,密度≥430kg/m3 22 液化石油气 LPG 饱和蒸汽压1380-1430kPa 23 汽油 95#国Ⅴ 国Ⅴ标准 24 汽油 92#国Ⅴ 国Ⅴ标准 25 柴油 0#国Ⅴ 国Ⅴ标准 26 石蜡 58#半 熔点不低于58℃ 五、煤炭 27 无烟煤 2号洗中块 挥发份为3.5—6.5%之间的无烟块煤 28 普通混煤 4500大卡 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 29 山西大混 5000大卡 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 30 山西优混 5500大卡 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 31 大同混煤 5800大卡 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 32 焦煤(1/3焦煤) 1/3焦煤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28—37% 33 焦炭 二级冶金焦 12.01%≤灰分≤13.50% 六、非金属建材 34 复合硅酸盐水泥 P.C 32.5R袋装 抗压强度32.5MPa 35 普通硅酸盐水泥 P.O 42.5散装 抗压强度42.5MPa 36 浮法平板玻璃 4.8-5mm 厚度为4.8-5mm的无色透明玻璃 七、农产品 37 稻米 粳稻米一级 杂质≤0.25%,水分≤15.5% 38 小麦 国标三等 杂质≤1.0%,水分≤12.5% 39 玉米 黄玉米二等 杂质≤1.0%,水分≤14.0% 40 棉花(皮棉) 白棉三级 纤维长度≥28mm,白或乳白色 41 生猪 外三元 三种外国猪杂交的肉食猪 42 大豆 黄豆 杂质≤1.0%,水分≤13.0% 43 豆粕 粗蛋白含量≥43% 粗蛋白≥43%,水分≤13.0% 44 花生 油料花生米 杂质≤1.0%,水分≤9.0% 八、农业生产资料 45 尿素 小颗料 总氮≥46%,水分≤1.0% 46 复合肥 硫酸钾复合肥 氮磷钾含量45% 47 农药(草甘膦) 95%原药 草甘膦质量分数≥95% 九、林产品 48 人造板 1220*2440*15mm 厚度为15mm,吸水膨胀率≤10% 49 纸浆 漂白化学浆 亮度≥80%,黏度≥600cm³/g 50 瓦楞纸 高强 80-160g/m2" 40,"2017-09-12 08:55:00",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21-30日),2017-08-04,国家统计局,"2017-08-04 09:30","商品名称 规格等级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涨跌(元) 涨跌幅 (%) 大 米 粳米 千克 6.38 0.01 0.2 面 粉 富强粉 千克 6.37 0.06 1.0 面 粉 标准粉 千克 5.21 -0.01 -0.2 豆制品 豆腐 千克 4.82 0.00 0.0 花生油 压榨一级 升 27.93 -0.07 -0.3 大豆油 5L桶装 升 9.84 0.01 0.1 菜籽油 一级散装 升 14.01 0.05 0.4 猪 肉 猪肉后臀尖(后腿肉) 千克 26.03 -0.07 -0.3 猪 肉 五花肉 千克 27.67 -0.06 -0.2 牛 肉 腿肉 千克 66.96 -0.01 0.0 羊 肉 腿肉 千克 58.52 -0.04 -0.1 鸡 白条鸡 千克 21.50 0.12 0.6 鸡 鸡胸肉 千克 19.81 0.08 0.4 鸭 白条鸭 千克 17.58 0.10 0.6 鸡 蛋 散装鲜鸡蛋 千克 8.36 0.20 2.5 活鲤鱼 千克 15.94 -0.01 -0.1 活草鱼 千克 18.84 -0.07 -0.4 带 鱼 千克 39.44 0.18 0.5 大白菜 千克 3.50 0.12 3.6 油 菜 千克 6.92 0.89 14.8 芹 菜 千克 7.16 0.38 5.6 黄 瓜 千克 5.38 0.35 7.0 西红柿 千克 5.84 -0.08 -1.4 豆 角 千克 8.73 0.54 6.6 土 豆 千克 3.77 0.02 0.5 苹 果 富士苹果 千克 12.24 -0.03 -0.2 香 蕉 国产 千克 6.37 -0.11 -1.7 注:上期为2017年7月11-20日。" 41,"2017-09-12 08:55:09",财经观察:中国将继续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作用——国际机构看好中国经济前景,2017-07-3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7-07-31 11:05","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9%,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多家国际机构随即纷纷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这些机构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稳步推进,经济前景得到良好支撑,中国将继续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6.7%和6.4%。   这是IMF今年第三次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IMF指出,此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主要是考虑到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表现强劲,并且未来有望继续获得财政支持。   摩根大通和野村证券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由6.7%上调至6.8%。摩根大通认为,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放缓,加上金融去杠杆冲击,可能会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看,消费、服务业的稳定扩张和民间投资不断上行为中国经济前景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机构表示,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和金融风险的担忧较一年前大幅减弱,中国有望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   野村证券同时将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从6.6%上调至6.8%,并维持第四季度6.6%的预期不变。野村证券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和出口下行压力等不确定性因素,经济可能逐步放缓,但不会失速。   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从6.6%上调至6.8%。渣打银行表示,在中国经济增长月度分析数据中,7项前瞻性经济指标近期均取得不同程度改善,这意味着未来数月内中国经济出现突然放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一定挑战,但前景乐观,预计今年将成为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首次加速增长的年份。   花旗银行还将今年第三、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从此前的6.5%和6.4%上调至6.7%和6.6%。花旗银行表示,在高基数影响下,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略微放缓,但仍将保持强劲增长,达成增长目标“几无悬念”。   此外,亚洲开发银行也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从6.5%上调至6.7%,并将明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由6.2%上调至6.4%。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说,国内消费和进出口增长使得中国增长前景有所改善。一方面,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公共支出不断扩大,支撑国内消费情况持续向好;另一方面,部分商品价格自2016年的低位温和反弹,叠加外需回暖,刺激了上半年进出口反弹。   原文链接: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7/content_5214190.htm" 42,"2017-09-12 08:55:16",国际机构纷纷上调我国经济增速预期彰显经济发展底气,2017-07-3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7-07-31 11:00","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记者 许晟、于佳欣)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基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摩根大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认为中国经济再平衡进程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前景已经有良好支撑。   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即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6.7%和6.4%。这是IMF今年第三次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   还有不少国际机构调整了增速预期。摩根大通和野村证券把中国全年经济增速预期由6.7%上调至6.8%;亚开行将2017年和2018年的中国GDP增速分别由6.5%和6.2%上调至6.7%和6.4%;渣打银行将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从6.6%上调至6.8%,并预计中国有望实现2010年以来首次加速增长。   还有,花旗银行将中国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从此前的6.5%和6.4%上调至6.7%和6.6%,2017年全年GDP增速预测值也从6.6%调高至6.8%;彭博对56位经济学家调查后也认为,中国经济三、四季度预期增长分别为6.7%和6.6%,比此前预估值分别提高0.1%。   国际组织和机构上调经济增速预期的举动,缘于我国二季度经济的超预期表现。亚开行在其发布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中解释上调增速预期时提到,二季度经济数据的超预期表现;野村证券称,二季度经济动能高于预期且6月份经济数据表现较好。   此外,国际机构和组织还对中国经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肯定了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认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公共支出不断扩大支撑国内消费情况持续向好;部分商品价格自2016年的低位温和反弹,叠加外需回暖,刺激了上半年进出口反弹。   摩根大通也有类似分析:虽然基建、房地产投资放缓,叠加金融去杠杆冲击,或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但整体看,消费、服务业的稳定扩张以及民间投资不断上行仍为今年中国经济积极前景提供了支撑。   国际机构普遍认为,消费、进出口、服务业的稳定扩张以及民间投资的企稳回升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良好支撑,宏观、中观的较好表现,促使其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   多项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运行在平稳区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6%,创下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   但国际机构同时认为中国经济也存在不确定性。如,野村证券认为,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增速下降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地缘性因素扰动、人民币汇率波动、流动性和货币指标高位回落,将给出口带来下行压力。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认为,对风险的痴迷可能会使许多观察者忽视中国经济的机会,中国二季度GDP增长6.9%,消费者信心高企,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强劲等,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经济有风险,但更多的是机遇。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投资放缓并不会对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太大影响,因为上半年中国进出口增速明显,为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年外贸实现正增长问题不大。可以期待,今年宏观经济增长前景将好于去年。   国际机构的数据分析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前景看好。渣打中国经济增长月度分析数据显示,7项前瞻性经济指标近期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改善,这意味着未来数月内中国经济出现突然放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花旗银行预计下半年经济略微放缓但仍能保持强劲增长,政府达成增长目标几无悬念。   不少企业也对未来的宏观形势表示乐观。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大通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近30%。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说,上半年商用车销量的强劲增长,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发展的印证,“我们始终对宏观经济发展有信心,相信下半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记者 许晟、于佳欣)   原文链接: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8/content_5214141.htm" 43,"2017-09-12 08:55:19",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17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2017-07-31,国家统计局,"2017-07-31 09:00","2017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景气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17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17年7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走势总体平稳   7月份,制造业PMI为51.4%,比上月向下小幅波动0.3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1.0%—52.0%的运行区间,总体走势平稳。本月主要特点:一是供需持续扩张,但增速减缓。由于近期全国大范围持续晴热高温、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一些企业例行设备检修,制造业生产活动有所放缓。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3.5%和52.8%,分别比上月回落0.9和0.3个百分点,但两者差值明显缩小,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二是进出口保持增长,但涨幅收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0.9%和51.1%,分别比上月回落1.1和0.1个百分点,均连续位于扩张区间,其中进口指数为今年次高点。三是企业继续加大采购力度,价格指数双双上升。本月采购量指数为52.7%,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为今年次高点。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7.9%和52.7%,分别比上月上升7.5和3.6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重回临界点之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双双攀升至高位景气区间,均为今年高点。四是市场预期持续向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9.1%,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为今年次高点,高于去年同期3.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受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行业PMI连续3个月位于收缩区间,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此外,近四成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用工成本压力依然较大。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中、小型企业PMI为49.6%和48.9%,分别比上月回落0.9和1.2个百分点。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延续平稳扩张态势   7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虽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且持续位于54.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非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服务业运行总体平稳。商务活动指数为53.1%,虽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但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服务业延续了较快增长态势。从行业大类看,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实现快速增长。同时,与暑期旅游消费相关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和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均有所上涨,经营活动较为活跃。道路运输、房地产、居民服务及修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业务总量有所回落。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4%,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为年内次高点,企业对行业发展持续保持乐观。   建筑业景气度高位提升。随着重点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持续高位运行,今年以来建筑业企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本月商务活动指数为62.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为近年来高点。从市场需求看,新订单指数为56.0%,高于上月0.6个百分点,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建筑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44,"2017-09-12 08:55:25",2017年7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2017-07-31,国家统计局,"2017-07-31 09:00","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7年7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5%,虽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非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分行业看,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但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服务业延续了较快增长态势。从行业大类看,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连续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实现快速增长。道路运输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及修理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业务总量有所回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2.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企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   新订单指数为51.1%,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保持在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略有放缓。分行业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6.0%,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持续高于临界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1%,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持续上涨。分行业看,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9%,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9.8%,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重返临界点之上,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涨。分行业看,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0.6%,比上月回升1.8个百分点。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9.5%,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继续减少。分行业看,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6%,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4.2%,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与上月持平,连续3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分行业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5.3%,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 表1 中国非制造业主要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投入品 价格 销售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16年7月 53.9 49.9 51.4 49.5 48.5 59.5 2016年8月 53.5 49.8 52.6 50.4 49.1 59.4 2016年9月 53.7 51.4 51.7 50.1 49.7 61.1 2016年10月 54.0 50.9 53.7 51.5 50.0 60.6 2016年11月 54.7 51.8 53.5 51.4 50.6 60.7 2016年12月 54.5 52.1 56.2 51.9 50.0 59.5 2017年1月 54.6 51.3 55.1 51.0 49.8 58.9 2017年2月 54.2 51.2 53.7 51.4 49.7 62.4 2017年3月 55.1 51.9 52.3 49.7 49.1 61.3 2017年4月 54.0 50.5 51.7 50.2 49.5 59.7 2017年5月 54.5 50.9 51.1 48.8 49.0 60.2 2017年6月 54.9 51.4 51.2 49.3 49.6 61.1 2017年7月 54.5 51.1 53.1 50.9 49.5 61.1 表2 中国非制造业其他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订单 在手订单 存货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6年7月 47.5 42.8 46.3 51.9 2016年8月 48.8 43.0 45.5 51.7 2016年9月 48.3 43.6 45.9 52.0 2016年10月 51.4 44.0 45.3 51.4 2016年11月 50.9 44.2 45.8 51.5 2016年12月 48.9 44.0 47.2 51.6 2017年1月 46.4 44.6 46.2 51.4 2017年2月 50.1 43.5 45.8 52.1 2017年3月 48.8 44.7 45.8 51.4 2017年4月 47.1 44.0 46.2 52.0 2017年5月 48.5 43.7 46.1 51.8 2017年6月 49.8 44.6 45.9 51.8 2017年7月 52.1 43.9 45.9 51.7   附注   1.指标解释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投入品价格指数、销售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非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4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业务总量、新订单(业务需求)、出口、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非制造业PMI分类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45,"2017-09-12 08:55:25",2017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2017-07-31,国家统计局,"2017-07-31 09:00","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7年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比上月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制造业总体走势平稳。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中型企业PMI为49.6%,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小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生产增速有所减缓。   新订单指数为52.8%,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扩张略有放缓。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5%,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持续下降。   从业人员指数为49.2%,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降幅有所收窄。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加快。 表1 中国制造业PMI及构成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6年7月 49.9 52.1 50.4 47.3 48.2 50.5 2016年8月 50.4 52.6 51.3 47.6 48.4 50.6 2016年9月 50.4 52.8 50.9 47.4 48.6 49.9 2016年10月 51.2 53.3 52.8 48.1 48.8 50.2 2016年11月 51.7 53.9 53.2 48.4 49.2 49.7 2016年12月 51.4 53.3 53.2 48.0 48.9 50.0 2017年1月 51.3 53.1 52.8 48.0 49.2 49.8 2017年2月 51.6 53.7 53.0 48.6 49.7 50.5 2017年3月 51.8 54.2 53.3 48.3 50.0 50.3 2017年4月 51.2 53.8 52.3 48.3 49.2 50.5 2017年5月 51.2 53.4 52.3 48.5 49.4 50.2 2017年6月 51.7 54.4 53.1 48.6 49.0 49.9 2017年7月 51.4 53.5 52.8 48.5 49.2 50.1 表2 相关指标情况(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 订单 进口 采购量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 出厂 价格 产成品 库存 在手 订单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 2016年7月 49.0 49.3 50.5 54.6 50.0 46.8 45.5 55.8 2016年8月 49.7 49.5 52.6 57.2 52.0 46.6 45.0 56.4 2016年9月 50.1 50.4 51.9 57.5 51.5 46.4 45.2 57.3 2016年10月 49.2 49.9 52.4 62.6 55.5 46.9 45.8 58.2 2016年11月 50.3 50.6 52.9 68.3 58.3 45.9 46.7 59.0 2016年12月 50.1 50.3 52.1 69.6 58.8 44.4 46.2 58.2 2017年1月 50.3 50.7 52.6 64.5 54.7 45.0 46.3 58.5 2017年2月 50.8 51.2 51.4 64.2 56.3 47.6 46.0 60.0 2017年3月 51.0 50.5 53.4 59.3 53.2 47.3 46.1 58.3 2017年4月 50.6 50.2 51.9 51.8 48.7 48.2 45.0 56.6 2017年5月 50.7 50.0 51.5 49.5 47.6 46.6 45.4 56.8 2017年6月 52.0 51.2 52.5 50.4 49.1 46.3 47.2 58.7 2017年7月 50.9 51.1 52.7 57.9 52.7 46.1 46.3 59.1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其中出厂价格指数于2017年1月起发布。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PMI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2017年1月起改进了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的季节调整方法,并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46,"2017-09-12 08:55:29","建设长江经济带 引领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二",2017-07-28,国家统计局,"2017-07-28 15:57","建设长江经济带 引领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二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带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沿江11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生态引领发展、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长江经济带双向开放,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一、坚持绿色发展,大保护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五年,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的五年。坚持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环境保护持续发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2-2015年,长江流域水质呈现出总体改善的趋势。长江干流11个省市共160个监测断面的水质,Ⅰ~Ⅲ类比例从2012年的86.3%上升到2015年的89.4%,提升了3.1个百分点;而Ⅳ类及以下水的比例从13.8%下降至10.6%,尤其是劣Ⅴ类水质的比例从4.4%下降至3.1%。   森林面积显著增加。2012-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森林面积由2012年的7880万公顷上升到2015年的8466万公顷,累计增长7.4%。截至2015年,长江经济带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1.5%,超过全国19.9个百分点。   节能环保力度加大,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经过积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单位用水、用能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万元GDP用水量为85.9立方米/万元。万元GDP能耗为0.57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GDP能耗比2014年下降了6.2%,降幅超过全国0.6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绿色发展引领,新能源生产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发展新能源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2015年,长江经济带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量1006亿千瓦时,比2013年增长55.6%。2013-2015年期间,风力发电累计发电量为57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7.3%。   二、坚持砥砺前行,大战略成就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积极践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得到大发展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6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达33.3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9.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3.1%,较2012年提高2.2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地区以占全国约1/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2/5以上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支撑带。在经济总量稳步增加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地区差异逐渐缩小。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6470元,高于全国2490元。长江经济带中有5个省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2012年多2个。经济带人均GDP最高的省市与最低的省市的比值从2012年的4.3倍降至2016年的3.6倍。   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度不断加大。长江经济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2011年跨上2万亿台阶后,2012-2016年五年间连跨两个台阶,2014年超过3万亿元,达到32919亿元,2016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2699亿元,比2012年增长62.4%。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6.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1.2%。   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长江经济带内有5个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国(57.4%)。从高到低依次是上海市(87.9%)、江苏省(67.7%)、浙江省(67.0%)、重庆市(62.6%)和湖北省(58.1%)。从城镇化发展阶段看,上海已进入城镇化发展成熟期,江苏、浙江和重庆城镇化率超过60%,湖北、江西、湖南、安徽超过50%,四川、云南和贵州超过40%。   三、坚持产业升级,新目标引领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高度重视优势产业,不断巩固传统产业发展基础的五年,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五年。   农业产业基础稳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推进。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核心区。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1.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7.5%,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4.6%,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2.6%,油菜籽、芝麻、蚕丝、麻类、茶叶、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在全国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长江流域农田水利化、农村电气化程度普遍提高,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农业机械化、农村园林化开始凸显。   工业供给逐步改善,工业结构向高端演进。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长江经济带内产业不仅总量大,而且集聚度高,内部配套相对完善。流域内逾20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40%。特别是纺织、家电、电子、电力、化工、汽车、船舶、建材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集群优势明显。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正在形成。2016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9.1%,比2012年提高4.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贡献稳步提升。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稳步升级。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为8.10:42.88:49.02,实现了“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转变。   服务业主体地位正在形成。2016年,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3194亿元,比2012年增加64574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较2012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上升的幅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在传统行业稳步增长的同时,金融、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四、坚持互联互通,大走廊架起新通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突出成就的五年,是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战略、长江经济大走廊互联互通建设大发展的五年。   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投资建设成绩斐然。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把投资作为“驾辕之马”和“底盘”,加快投资建设步伐,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6年,长江经济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8213亿元,年均增长16.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总量的比重也由2012年的40.5%提高到2016年的44.2%,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业投资稳步增长,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12-2015年,累计增加8539亿元,年均增长20.9%,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35.3%提高到2015年的39.9%。   铁路、水运、公路建设强力推进。2015年底,长江经济带铁路营运里程达34638公里,内河航道里程903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8124公里,比2012年分别增加6639公里、1336公里、12111公里。   邮电网络大发展,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末,长江经济带省份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2381亿元,是2012年邮电业务总量的2.03倍,年均增长26.7%。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量达11322万户,比2012年增加4256万户,年均增长1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占全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的43.6%。移动互联网用户不断壮大,移动互联网用户2015年底达到4.06亿人,占全国比重达到42.1%。   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总量攀上新台阶。长江经济带的大流通,也促进了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屡创新高,在2013-2016年4年中连续迈上四个新台阶,分别跨越了10万亿元、11万亿元、12万亿元和13万亿元大关。2016年消费品市场发展再创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965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达到42.1%。2013-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6%,快于全国平均速度0.6个百分点。   五、坚持开放创新,新格局孕育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全力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建设海陆双向对外开放新动力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新动力初步孕育形成的五年。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外向型经济逐步扩大。近年来,沿江各省市外向型经济格局逐步提升。2012-2016年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占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40.4%上升到2016年的42.5%。同时,2012-2016年期间,11个省市累计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45.6%和38.4%。外商投资企业由2012年的18.49万户上升到2015年的20.9万户,增长了13.0%。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自贸区发展日新月异。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质量效益也有明显提升。2012-2016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23919亿元上升到3102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38.6%上升到45.1%。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探索渐趋深入,以上海带动长江全流域发展、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的双向开放大格局初步形成。五大自贸区(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四川)贯穿整个长江经济带,涉及的五个省市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额占长江经济带的比重分别达到47.0%、42.0%和58.8%。   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竞争优势添加新动力。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长江经济带累计研发投入6250亿元,是2012年的1.43倍;长江经济带技术市场成交额290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9.5%,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投入带来高产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2015年,长江经济带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80076亿元,是2012年的1.45倍,年均增长9.7%。   六、坚持共享发展,新理念创造大和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大力强化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事业得到大发展的五年;是长江沿江各省市坚持民生优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   惠民生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长江经济带省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迈上新台阶。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水平的省市有3个,分别是上海(57692元)、江苏(40152元)、浙江(472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水平(12363元)的省市有4个,分别是上海(25520元)、江苏(17606元)、浙江(22866元),湖北(12725元)。   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2012-2015年,长江经济带累计新增就业人数3364万人,年均增长3.6%,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逐年攀升,接近七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的范围之内,11个省市中大部分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水平。   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五年来,长江经济带省市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保持在2%左右,总体保持平稳。   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社会事业获得大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较快。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有普通高校、招生、在校生、毕业生人数,比2012年分别增加47所、23.1万人、94.9万人和25.9万人。卫生事业力量增强。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4万家,卫生计生人员总数439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11万张。文化事业更加繁荣。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拥有群艺馆、文化馆1397个,公共图书馆1217个,博物馆1693个,艺术团体5625个。   民生兜底不松懈,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2015年末,共有2246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661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比2012年分别增加902万人、4025万人。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带动下,沿江各省市加快改革创新,狠抓政治落实,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各地区在现代化水平、城镇化程度、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及财富占有等方面还存在差距,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梯度转移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正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布局、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江省市共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时代风帆,乘风破浪,筑梦远航,一定能够夺取长江生态大保护新胜利,不断开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局面!   (湖北省统计局)" 47,"2017-09-12 08:55:31","携手共建京津冀 协同发展立新姿——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一",2017-07-28,国家统计局,"2017-07-28 15:51","携手共建京津冀 协同发展立新姿——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这对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的增长极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五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入贯彻落实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同心协力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经济稳中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疏解对接有序推进,交通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升级三大重点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一、总体发展稳中向好,互补共进趋势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三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契机,积极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强化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74613亿元,是2012年的1.3倍(按现价计算),经济规模占全国的10%左右。其中,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899亿元,与2012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1%;天津为17885亿元,年均增长10.2%;河北为31828亿元,年均增长7.1%。   从地区财力看,2016年,京津冀三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656亿元,比2012年增加349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2.2%,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千亿元,达到5081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津冀两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2千亿元,分别为2724亿元和2851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和1.4倍。   从发展水平看,2016年,北京、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为11.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2012年增长24%和31.3%。2013-2016年,北京、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5.5%和7.0%;河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3万元,比2012年增长28.2%,2013-2016年年均增长6.4%。   从城镇化水平看,2016年,京津冀城镇化率为63.9%,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城镇化率在2015年突破50%后进一步提高到53.3%,比2012年高6.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北京和天津均在80%以上,分别为86.5%和82.9%,比2012年分别提高0.3个和1.4个百分点。   功能定位日趋强化,错位发展成效显现。三地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设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符合功能定位的相关产业。北京稳步推进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7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3%,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万余件,与2012年相比,实现成倍增长。天津先进制造业和金融业发展较快。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6.1%,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3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7%,比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河北努力构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2016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63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3%;其中,快递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2016年完成9亿件,是2012年的7.2倍。   二、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对接协作进展顺利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天津、河北积极做好产业承接。   疏解转移稳步推进,人口调控效果显现。北京以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抓手,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在控制增量方面,2014年和2015年先后制定、修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禁限行业类别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的比例由32%提高到55%。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1.6万件。在疏解存量方面,累计关停退出一般性制造业1341家;拆并疏解商品交易市场228家,共调整疏解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伴随着功能疏解的推进,北京人口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增量和增速双下降。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7.5万人。常住人口增量由2012年的50.7万人降至2016年的2.4万人,增速由2012年的2.5%降至2016年的0.1%。2016年,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变化,常住人口为1247.5万人,比2015年末减少35.3万人,下降2.8%。   承接协作步伐加快,产业对接进展顺利。三地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加大相互投资力度,产业对接加快推进,集中力量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升级转移。2016年,北京企业对津冀投资为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3.4倍。截至2016年年底,中关村的企业到津冀建立分支机构5849家。2014年以来,京冀企业在天津投资项目达到4871个,累计到位资金5229亿元,占天津市引进内资的42.9%。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涉及资金3825亿元。   三、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京津冀三地根据各自区域特点、自身优势和功能定位,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同时,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三次产业构成由2012年的6.1:43:50.9调整为2016年的5.2:37.3:57.5。在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的同时,三地积极发展各自优势产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北京产业高端化特征明显。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一半,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服务行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16年三个行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6.3%,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4%。工业中,汽车、电子、医药等重点行业发挥支柱带动作用,三个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接近1/3提高到超过4成。天津优势产业[1]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1.0%,其中,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三个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6.5%。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2016年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和27.9%,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的1/4,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河北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6.0%,成为工业第一支柱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4%,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信息服务等六大新兴服务行业[2]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7.6%,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京津冀三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从全社会投入看,2016年,三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合计超过240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5%;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3%,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随着科技研发投入力量的加大,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三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5.1万件和17.2万件,均占全国的10.7%,分别比2012年提高2.5和3.3个百分点。   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京津冀三地树立和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主动协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取得进展。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能源利用更加高效。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工作。2015年,京津冀三地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34吨、0.5吨和0.96吨标准煤,与2012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下降15.3%、16.7%和21%。其中,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12年下降33.2%、37.9%和24.5%。   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原煤等传统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稳步提高。2015年,京津冀煤品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为13.7%、50.4%和88.6%,比2012年分别下降11.5、10.3和2.3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分别为29%、10.3%和3.3%,比2012年分别提高11.9、4.4和1.7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三地签署了一系列协作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联防联控,不断加大联合执法督导和治理力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2014年以来共造林1754万亩。北京提前两年超额完成百万亩平原造林,2016年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9.3%,森林覆盖率达到42.3%,分别比2012年提高3.8和3.7个百分点。天津2014-2016年三年来累计造林249万亩,2016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7%,比2012年高0.8个百分点。河北三年来累计完成造林523万亩,其中环京津造林100万亩;2016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2%,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3.0%。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3微克/立方米、69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18.4%、28.1%和35.8%。   五、交通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取得实效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三地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升级转移,加紧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运输市场格局。   交通建设紧锣密鼓,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共进,加大交通领域投资,2012-2016年累计完成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年均增长6%。重点工程有序高效推进。新机场、京台高速、京沈高铁等重点工程有序高效推进。京昆高速、京津城际延长线、津保城际铁路、张唐铁路建成通车。   互联互通取得进展,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2016年,三地公路里程合计达到22.7万公里,比2012年增加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22.9公里,增加1628.4公里。天津、河北市民可持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在北京乘坐公交地铁,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2016年,京津保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   六、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公共服务差距缩小   京津冀三地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一方面努力促进居民增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缩小三地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保障力度加大。2016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2530元、34074元和19725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7275元、37110元和28249元,与2012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6.6%、6.6%和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310元、20076元和11919元,与2012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7.2%、8%和8%。三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2016年,京津常住人口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459万人和63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20.9%和30.3%;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518万人和536万人,增加18.6%和11.8%;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118万人和303万人,增加11%和12.6%。2015年,北京“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并轨;河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互助幸福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65%和75%。   教育医疗加强合作,协同共进效果初显。三地先后签署、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等各类教育合作协议21项,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三地高校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等多个高等教育联盟,合作学校建设、合作办学等成效显著。   北京与河北开展了北京-燕达等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医师1000余人、接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2016年,三地共有132家三级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所试行27项临床检验结果的互认。京津冀三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之比由2012年的2.7:1.5:1(以河北为1)调整为2016年的1.95:1.02:1。2016年上半年,北京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出院患者中,河北患者的比例由2013年的9.1%下降至7.5%,更多患者选择本地就医。   总的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转型调整效果初显,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有利于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地区发展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2017年是实现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关键之年,三地将继续同心同向同力,将协同发展不断推向纵深,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1]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机械设备、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资源循环及环保等。  [2]六大新兴服务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物业管理和中介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北京市统计局 天津市统计局 河北省统计局)" 48,"2017-09-12 08:55:32",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7%,2017-07-28,国家统计局,"2017-07-28 10:22","  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4万家企业调查,2017年上半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8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提高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6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3397亿元、增长32.7%,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640亿元、增长16.8%,文化艺术服务业169亿元、增长14.7%,文化用品的生产16626亿元、增长13.2%,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分别为8503亿元、4593亿元,均增长10.5%。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857亿元,占全国74.9%,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7039亿元、3494亿元和484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6.0%、8.0%和1.1%。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6.3%,高于东部地区11.6%的增速,中部地区增长11.1%,而东北地区下降2.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个百分点。 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   绝对额 (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 总计 43874 11.7      新闻出版发行服务 1521 5.9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762 0.3  文化艺术服务 169 14.7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 3397 32.7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 5171 6.3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640 16.8  工艺美术品的生产 8503 10.5  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 4593 10.5  文化用品的生产 16626 13.2  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2492 2.2    东部地区 32857 11.6  中部地区 7039 11.1  西部地区 3494 16.3  东北地区 484 -2.5 注:1.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解释   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规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专用设备的生产等。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为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所规定行业范围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或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其中文化和娱乐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   3、调查方法   每季度进行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认定,根据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全面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汇总。2017年6月末认定的调查企业为5.4万家,与3月末有所不同。   4、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index_1.html。   5、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49,"2017-09-12 08:55:35","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 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2017-07-27,国家统计局,"2017-07-27 15:02","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 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政策和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均等化程度稳步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文化改革发展成绩斐然,为稳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发展主导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彰显时代性和实践性,深化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推出了一批优秀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努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力传承和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法制、诚信等主题教育,持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和专项行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观意识。目前,凝结着全社会广泛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逐步深入人心,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逐步健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努力推进文化创新,极大促进了文化改革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中华民族建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这些新的成就既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了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2016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97个,比2012年增加621个,增长1.4%;公共图书馆3153个,比2012年增加77个,增长2.5%;博物馆4109个,比2012年增加1040个,增长33.9%;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18个,比2012年增加613个,增长22.7%。   广播电视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底,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比2012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9%,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达2.3亿户,比2012年增加1321万户,增长6.1%。其中,数字电视实际用户2.0亿户,比2012年增加5854万户,增长40.9%,年平均增速9.0%,远高于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5%的增速;数字电视实际用户占有线电视实际用户的比重已达88.3%,比2012年提高21.8个百分点。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国图书总印数90.4亿册(张)、电子出版物出版数量28839万张,分别比2012年增长14.0%和9.5%。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2年提升3.6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2年增加1.12本。   (二)公共文化投入加大,各地区均实现较快增长。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十八大以来,各地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持续增加,中部地区增幅居于首位。   2016年,我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17亿元,比2012年增长40.6%;其中:东部地区1273亿元,增长46.0%;中部地区576亿元,增长58.7%,西部地区857亿元,增长28.8%;东北地区210亿元,增长20.8%。   (三)文化投资逐渐向中西部倾斜,地区分布更趋合理。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倾斜,区域投资差距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占比提高较快,2016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达25.1%,比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9.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四)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尤其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差距逐步缩小。   分城乡看,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3年增长34.2%,年均增速10.3%,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5%,比2013年5.1%的水平提高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2元,比2013年增长44.0%,年均增速12.9%,比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比2013年2.3%的水平提高0.2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6年的5.0∶1。   三、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   (一)文化产业增长较快,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初步测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254亿元,比2012年增长67.4%,年均增速13.7%(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5.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分产业类型看,2015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640亿元,比2013年增长32.3%,年均增速15.0%,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1%,比2013年增加3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11053亿元,比2013年增长17.4%,年均增速8.3%,占比为40.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542亿元,增长18.5%,年均增速8.8%,占比为9.3%。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图 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注:2016年为初步测算数据。   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6年的4.07%,增加了0.6个百分点,占比呈逐年提高的态势,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6.0%,表明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互联网+文化”优势明显,文化新业态发展强劲。   十八大以来,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加速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互联网+文化”优势明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蓬勃发展。   分行业看,在文化产业的10个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5年实现增加值2858亿元,比2013年增加1055亿元,年均增速为25.9%;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5%,比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2015年实现增加值4953亿元,比2013年增加1237亿元,年均增速为15.4%;所占比重为18.2%,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营业收入看,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为60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4%,2017年一季度同比继续保持29.4%的高速增长,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三)文化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大力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我国文化骨干企业[1]数量逐年增加,企业规模持续扩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   2016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5.5万家,比2012年增长50.1%,年均增长10.7%;企业从业人员为872万人,比2012年增长24.6%,年均增长5.7%;实现营业收入94051亿元,比2012年增长67.2%,年均增长13.7%。这些骨干企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发展的主体力量,以2015年为例,文化骨干企业数仅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4.3%,但实现增加值1779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5.3%,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四、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一)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步伐不断加快。   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达33713亿元,比2012年增长115.5%,年均增速21.2%,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在2016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资金所占比重为4.8%、国内贷款占8.0%、利用外资占0.5%、自筹资金占82.1%、其他资金占4.6%。与2012年相比,自筹资金所占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   (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上升,有力拉动文化发展。   文化消费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更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带动了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同时,随着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快速增长,为文化消费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2016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年均增长11.5%,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2.5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4.7%,高于2013年4.4%的水平。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493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速达到24.0%,推动了电影市场快速增长。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更高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品贸易保持顺差,“一带一路”合作成效显著。   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出台后,我国文化贸易迈上新台阶: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2013-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均保持1千亿美元以上的规模,文化产品贸易连续实现顺差。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885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4%,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品贸易顺差为688亿美元。   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3]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49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5.4%;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6.8%,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6亿美元,增长2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新气象,文化整体实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建设步入新阶段,我们在文化软实力、产业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方面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我国文化发展改革实际,努力推动文化建设适应新形势、形成新机制、实现新进展,确保2020年文化小康各项任务的实现,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开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注:[1]是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限额以上文化批发零售业企业和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的总称,具体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制造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批发企业或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服务业企业(其中文化和娱乐业的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2]投资数据均不含农户。[3]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 50,"2017-09-12 08:55:44","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加力提速——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九",2017-07-27,国家统计局,"2017-07-27 14:41","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加力提速——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全面实施,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跃居世界第二。据最新统计,2016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2.5%,年均增长11.1%;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持续提高,2014年达到2.02%,首次突破2%;2016年为2.11%,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图1 2012-2016年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情况   财政资金扶持规模不断增加。2015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7005.8亿元,比2012年增长25.1%,年均增长7.8%;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98%。近年来,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3993.7亿元,已占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57%,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科技计划顺利实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稳步增长为我国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了41184个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课题22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重点专项42个、科技项目1163个。各项科技计划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和前沿技术,对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做出了统筹部署。   税收减免政策落实效果显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政策的不断完善,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489.1亿元和842.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63.9%和59.8%,年均分别增长13.1%和12.4%。 图2 201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情况   二、科技创新成就举世瞩目   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工程、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硬X射线、风云四号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海洋科考、超级计算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量子通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重离子精准“无创手术刀”、大飞机制造、高速铁路、国产航母、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一些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开辟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原始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八大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基础研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热休克蛋白90α、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高技术研发成就斐然。十八大以来,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研发蓬勃发展,彰显了雄厚实力。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3颗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自主研发芯片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首获“戈登贝尔奖”。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JF12激波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认定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6年底,国家重点实验室达488个,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三、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主体量质齐升,日均新注册企业数量不断增长,2016年日均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4.5万户。新三板挂牌企业10163家,创业板企业570家。双创支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各类众创空间超过4200家,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000家,央企双创平台409个,星创天地638家,28个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从资金来源看,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为1.1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6.4%,年均增长11.8%;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6.1%,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依托企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认定了一大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16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276家,比2012年增加389家;全年技术中心研发经费支出为4928.6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0.6%。   企业创新活动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2016年在我国参与调查的72.6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28.4万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39.1%。分行业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8.5%和28.9%;分规模看,大中型和小型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9%和36.1%;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港澳台资及外资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38%、48%和50.8%。创新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类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创业创新向纵深发展。创业生态逐步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金融支持成效显著,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760亿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达173亿元。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创业主体热情高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   四、创新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发展,推进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启动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169项改革举措基本落地,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不仅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将成为创新驱动新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截至2015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146个,比2012年增加41个;区内企业数为8.3万家,比2012年增加1.9万家。201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25.4万亿元,其中技术收入2.4万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3.1%和97.5%,年均增速分别为15.3%和25.5%;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7.1%;实缴税费1.4万亿元,增长48.6%;出口额为4732.7亿美元,增长25.9%。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包括科技咨询培训、科技孵化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分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孵化器、科技特派员等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壮大,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共性技术研究平台、科技中介机构以及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网络等中介体系取得新进展。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1407亿元,比2012年增长77.2%,年均增长15.4%。   五、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发展   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6年我国境内专利申请受理数为328.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9.3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74%和128.1%;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36.4%,比2012年提高8.7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6.1件,比2012年增加25.4件。2016年境内专利授权数为161.2万件,比2012年增长40.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9.5万件,增长115.3%;发明专利授权所占比重为18.3%,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发明专利占比提高,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   知识产权创造居世界前列。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2016年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3168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三;比上年增长44.7%,增速居世界主要国家首位。商标申请注册量居世界第一;2016年我国共受理商标注册申请369.1万件,截至2016年底有效商标注册量1237.6万件,均比2012年增加1.2倍。著作权年登记量突破200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159.9万件、40.7万件;农业、林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分别达到2523件、400件。 图3 2012-2016年境内专利申请受理、授权及有效专利情况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推动构建多方联动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执法办案量不断提升;已建设76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17个快速维权中心,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积极筹建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为创新驱动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大幅提高。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推进1+N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军民融合,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提供平台支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我国已拥有专利文献1.09亿件,覆盖11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六、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新动能助力发展新经济。“互联网+”行动深入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支撑。贯彻实施大数据战略,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重要行业应用不断深化,涌现出一大批大数据创新型企业;信息惠民、“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便民服务效率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科技创新改善产品市场。新产品开发为改善产品市场奠定了基础。201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中,开发全新产品与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两类项目合计占企业研发项目的82.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7.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8%,年均增长12.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5.1%,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12-2016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27.9%。 图4 201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情况   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高技术制造业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为优化产业结构奠定基础。据初步统计,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0.3%,年均增长10.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2012-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22.4%。高技术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为2915.7亿元,比2012年增长6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9%,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是制造业平均水平的近2倍。 图5 2012-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情况   科技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作用,201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2%,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水平供给得到加强,如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交付试飞,国产12寸设备加工晶圆产品突破千万片次,我国主导推动的Polar码被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采纳为5G增强移动宽带控制信道标准方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加速形成,如高寒抗风沙混合动力永磁牵引系统高速列车年产能超过350列,电力电子关键技术和网联车控制系统进入国际市场,“京沪干线”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工程全线开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如攻克港珠澳大桥关键技术、建成难度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国产掘进装备突破大于12米盾构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研制专用数控系统及相关设备350余种、推广应用22.3万台套。科技创新改变人民生活,一批瞄准重大疾病的创新型药物成功上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分享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积极开拓、蓬勃发展,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与世界最顶尖的创新强国相比,我国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差距,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我们必须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创新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领作用,奋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 51,"2017-09-12 08:55:49",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解读2017年6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2017-07-27,国家统计局,"2017-07-27 09:30","工业利润增速回升 利润增长结构改善——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解读2017年6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国家统计局7月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1%,增速比5月份加快2.4个百分点;1-6月份,利润同比增长22%,增速比1-5月份放缓0.7个百分点。   一、受生产销售增长加快、购进价格涨幅回落等影响,利润增速加快   6月份工业利润增速比5月份加快,主要原因是:   从生产销售看,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增长加快。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6%,增速比5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7%,增速比5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   从价格看,产品出厂价格涨幅持平,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回落。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与5月份持平,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7.3%,涨幅比5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因出厂价格上涨5.5%,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约5977亿元;因购进价格上涨7.3%,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加约5168亿元,收支相抵,利润增加约809亿元,比5月份多增加501亿元。   从行业看,钢铁、汽车、电子等行业利润增长明显加快。6月份,受钢材价格涨幅明显扩大、上年同期盈利下降等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1倍,而5月份则增长5.7%;因汽车生产销售普遍向好、去年同期部分车企计提大额质保金引起今年6月份销售费用由升转降等原因,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9.6%,增速比5月份加快15.6个百分点;受销售回升、一些企业集中结算收入等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96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5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上述三个行业合计影响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加快4.1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企业效益持续好转   一是利润增长结构明显改善。6月份,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中,装备制造业占40.7%,比5月份提高1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19.3%,提高0.6个百分点;而采矿业占22.1%,比5月份下降13.4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月下降。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采矿业。   二是利润率同比上升。6月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5%,同比提高0.29个百分点,延续了同比上升的趋势。   三是单位成本费用下降。6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4元,与同期持平;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17元,同比下降0.18元。综合考虑成本和费用,两者相加,6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3.11元,同比下降0.18元。   四是应收账款回收期继续缩短。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7天,同比减少1.1天。   五是产成品周转继续加快。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周转天数为13.7天,同比减少0.8天。   六是负债率继续下降。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9.7%,增幅比5月份上升4.6个百分点,一定程度反映出融资成本存在上升压力,需要进一步关注。" 52,"2017-09-12 08:55:49",2017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017-07-27,国家统计局,"2017-07-27 09:30","  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337.5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1-5月份放缓0.7个百分点。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054.5亿元,同比增长45.8%;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2.8亿元,增长4.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658.4亿元,增长2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646.3亿元,增长18.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887.5亿元,增长14.8%。   1-6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2435.9亿元,同比增长13.4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2051.7亿元,增长1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849.9亿元,下降28.2%。   1-6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3个减少。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7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6%,纺织业增长5.1%,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6.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5.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6.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2.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5.4%,汽车制造业增长11.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7.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4.6%。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发生主营业务成本51万亿元,增长13.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1%,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   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07.2万亿元,同比增长7.7%;负债合计60万亿元,增长6.4%;所有者权益合计47.2万亿元,增长9.5%;资产负债率为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4%;产成品存货40060.8亿元,增长8.6%。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9元,同比减少0.02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29元,同比减少0.35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3.4元,同比增加5.8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32.9万元,同比增加16.5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3.7天,同比减少0.8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7天,同比减少1.1天。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277.8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5月份加快2.4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 组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605789.5 13.7 595081.4 13.6 36337.5 22.0 其中:采矿业 28257.6 28.3 26986.2 26.6 2435.9 1338.0    制造业 545567.0 13.4 536590.1 13.4 32051.7 18.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1964.9 7.6 31505.1 7.5 1849.9 -28.2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30504.0 16.5 125442.8 16.2 8054.5 45.8 其中:集体企业 3163.6 7.6 3114.1 7.5 212.8 4.9    股份制企业 440580.0 15.0 432682.2 14.9 25658.4 23.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30940.8 11.4 128592.0 11.3 8646.3 18.9 其中:私营企业 209586.2 12.9 208125.3 12.9 11887.5 14.8 注: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表1(续表) 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 组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总计 519592.8 13.7 509904.2 13.6 其中:采矿业 22301.8 17.2 21045.7 14.7    制造业 468726.3 13.7 460620.0 13.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8564.7 11.8 28238.5 11.6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07740.4 16.4 103071.4 16.0 其中:集体企业 2691.1 8.3 2651.2 8.4    股份制企业 378121.0 14.9 370820.9 14.8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11546.6 11.6 109556.0 11.4 其中:私营企业 183834.7 12.9 182458.1 13.0 注: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表2 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分 组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 资产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 (元) (元) (元) (万元/人) (%) (天) (天) 总计 6.11 85.69 7.29 113.4 132.9 55.9 13.7 37.0 其中:采矿业 9.03 77.99 9.88 57.4 91.8 60.4 12.7 31.9    制造业 5.97 85.84 7.25 134.0 133.6 54.4 14.5 37.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87 89.63 5.90 40.8 190.7 61.2 0.6 26.7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6.42 82.17 8.07 61.4 165.0 61.2 15.7 40.8 其中:集体企业 6.83 85.14 8.52 121.0 126.6 62.8 20.7 26.8    股份制企业 5.93 85.70 7.25 114.6 134.9 56.9 13.8 33.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6.72 85.20 7.88 123.1 123.4 53.8 14.4 52.2 其中:私营企业 5.71 87.67 6.13 185.2 128.6 51.8 11.3 26.3 表3 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 业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605789.5 13.7 595081.4 13.6 36337.5 22.0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4463.5 40.5 13353.4 37.6 1474.7 1968.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799.3 28.6 3733.9 29.0 239.5 (注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214.8 22.5 3182.1 22.8 228.8 76.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3336.4 12.3 3308.8 12.1 301.1 44.8  非金属矿采选业 2680.4 8.1 2655.7 7.7 189.8 12.2  开采辅助活动 745.2 7.3 734.3 6.5 0.9 (注2)  其他采矿业 17.9 64.2 17.9 64.2 1.1 37.5  农副食品加工业 33564.9 9.4 33396.9 9.4 1539.1 6.6  食品制造业 12148.5 9.4 12012.0 9.5 1004.9 9.7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9708.1 10.4 9612.7 10.4 1017.2 14.2  烟草制品业 4939.8 -2.3 4477.6 -0.6 531.2 -8.4  纺织业 20642.5 9.5 20348.8 9.4 982.9 5.1  纺织服装、服饰业 11611.7 7.9 11495.8 8.0 654.5 12.0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7475.9 7.0 7458.8 7.0 436.8 9.2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7160.5 9.8 7147.7 9.8 412.6 8.8  家具制造业 4436.6 13.9 4413.9 13.9 283.4 17.5  造纸和纸制品业 7821.2 13.9 7733.0 13.8 471.1 41.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4036.3 10.7 4005.6 10.6 253.7 6.3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8605.6 11.9 8531.7 11.4 454.6 12.7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539.1 26.1 20070.1 25.6 1070.7 26.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7515.4 16.2 46815.2 16.3 2984.5 33.1  医药制造业 14636.7 12.6 14516.4 12.6 1596.3 15.9  化学纤维制造业 4246.5 14.8 4154.2 15.1 200.0 53.1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6675.2 10.5 16508.8 10.4 954.7 5.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1271.3 13.1 31110.5 13.2 2078.2 25.4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6905.6 23.1 35493.3 23.2 1301.2 96.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9621.3 18.1 28701.7 17.7 982.1 52.7  金属制品业 19647.4 11.7 19449.1 11.6 989.6 8.0  通用设备制造业 25015.4 12.7 24493.4 12.4 1569.8 18.9  专用设备制造业 19236.8 12.9 19076.2 13.0 1214.6 25.4  汽车制造业 42342.1 12.1 41283.1 12.0 3450.2 11.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8083.0 5.8 7978.6 5.7 448.5 2.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8548.7 11.8 37795.7 11.8 2202.5 9.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0538.2 14.4 50004.2 14.4 2369.4 17.1  仪器仪表制造业 4734.3 14.7 4689.0 14.8 399.1 32.1  其他制造业 1250.5 10.3 1242.0 10.0 68.3 7.9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2082.6 20.1 2070.0 20.2 110.2 46.7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525.3 -0.5 504.1 -3.5 20.0 -9.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7373.1 6.8 27049.1 6.6 1476.8 -34.6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3452.8 13.8 3382.9 14.2 273.5 9.7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139.1 10.7 1073.1 11.2 99.6 46.5 注: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年同期亏损387亿元。   2、开采辅助活动上年同期亏损22.1亿元。 表3 (续表)2017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 业 营业成本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 1-6月 同比增长 1-6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总计 519592.8 13.7 509904.2 13.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0915.5 25.1 9833.6 20.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931.2 6.5 2840.1 6.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734.8 19.7 2703.2 20.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780.8 9.8 2758.8 9.7  非金属矿采选业 2205.9 8.2 2184.2 7.7  开采辅助活动 719.9 3.8 712.2 3.3  其他采矿业 13.6 61.9 13.6 61.9  农副食品加工业 30191.8 9.6 30050.8 9.7  食品制造业 9802.4 10.1 9673.2 10.2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7328.1 10.5 7248.9 10.5  烟草制品业 1723.2 -4.7 1272.4 0.6  纺织业 18591.3 9.9 18347.7 10.0  纺织服装、服饰业 9998.5 7.7 9901.4 7.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6516.6 6.9 6502.6 6.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6301.9 10.1 6292.1 10.1  家具制造业 3761.6 13.6 3745.5 13.6  造纸和纸制品业 6768.4 13.2 6694.2 13.1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3447.1 11.4 3425.3 11.3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7571.9 12.0 7508.7 11.4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6529.1 31.9 16081.4 31.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0892.4 16.2 40242.3 16.4  医药制造业 10218.2 11.4 10126.3 11.3  化学纤维制造业 3834.6 14.1 3750.9 14.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4498.1 11.2 14351.8 1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6769.9 12.5 26631.1 12.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3845.6 22.4 32516.1 22.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7614.0 17.5 26725.8 17.1  金属制品业 17333.4 12.1 17167.0 12.1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287.8 12.8 20812.5 12.5  专用设备制造业 16223.9 12.5 16100.1 12.7  汽车制造业 35603.0 12.5 34718.8 12.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981.5 5.8 6893.9 5.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3176.5 12.2 32492.3 12.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4624.1 13.8 44129.6 13.8  仪器仪表制造业 3861.4 15.0 3830.0 15.1  其他制造业 1082.0 10.6 1075.2 10.4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1890.1 19.2 1878.5 19.4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458.2 0.9 433.6 -3.3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4724.3 11.4 24472.5 11.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2991.8 15.1 2952.2 15.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848.6 10.3 813.8 10.7   附注:   1、指标解释   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   营业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总额。   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应收账款: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包括应向客户收取的货款、增值税款和为客户代垫的运杂费。   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单位:元。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主营业务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和增长量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53,"2017-09-12 08:55:50",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八,2017-07-26,国家统计局,"2017-07-26 16:54","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八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等方面,形成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制度架构,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向好,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改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一、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2013年,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产出率有所提高,初步扭转了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5年,全国资源产出率[1]达到5987元/吨,比2012年提高20.9%。全国单位GDP能耗为0.71吨标准煤/万元,比2012年下降13.4%;单位GDP金属资源消耗0.44吨/万元,下降11.2%;单位GDP非金属资源消耗0.35吨/万元,下降19.0%;单位GDP生物质资源消耗0.11吨/万元,下降16.2%。   根据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5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为150.8%,比2012年提高18.2点。其中,资源消耗强度指数150.6%,提高24.0点;废物排放强度指数164.9%,提高27.0点;污染物处置率指数181.4%,提高12.3点;废物回用率指数115.6%,提高4.2点。全国资源消费强度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废物排放控制力度加大,污染物处置率保持增长,废物回用率有所提高。   二、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全部完成   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围绕“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提出了重点领域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   从落实情况看,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23.5万吨,比2012年下降8.3%;氨氮排放量229.9万吨,下降9.3%;二氧化硫排放量1859.1万吨,下降12.2%;氮氧化物排放量1851.0万吨,下降20.8%,四项主要污染物均完成“十二五”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表1 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单位:万吨 指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2423.7 2352.7 2294.6 2223.5 氨氮排放总量 253.6 245.7 238.5 229.9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117.6 2043.9 1974.4 1859.1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2337.8 2227.4 2078.0 1851.0   三、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强化,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向好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项相关措施有效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初现,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向好。   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和优良天数有所增加。2016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84个,同比增加11个;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逐步下降。2016年,全国338个城市PM2.5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PM10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PM2.5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优良天数比例为74.2%,比2013年提高13.7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3.0%,比2013年下降5.7个百分点。   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浓度有所改善。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3.0%;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下降31.3%;珠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下降31.9%。   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加强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3年,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   据初步统计,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30150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2.1%;用水总量6150亿立方米,增长0.3%;其中工业用水量1330亿立方米,下降3.7%;人均水资源量2186.9立方米,与2012年基本持平;人均用水量446.1立方米,下降1.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83.7立方米,下降23.9%,全面实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目标。 表2 水资源管理情况 指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29529 27958 27267 27963 30150 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6131 6183 6095 6103 6150  其中:工业用水 1381 1406 1356 1335 1330 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 2186.2 2059.7 1998.6 2039.2 2186.9 人均用水量(立方米) 453.9 455.5 446.7 445.1 446.1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110.0 102.9 94.6 88.6 83.7 注:2012-2016年GDP均采用2015年不变价计算;2016年数据为初步数。   五、重点流域海域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党中央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分区控制、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综合防治、海陆兼顾、河海统筹,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得到加强。   地表水水质总体情况得到改善。Ⅰ类、Ⅱ类水占比有所提高,Ⅴ类、劣Ⅴ类水占比有所下降。2012年,全国20.1万千米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5%,Ⅱ类水河长占39.7%,Ⅲ类水河长占21.8%,Ⅳ类水河长占11.8%,Ⅴ类水河长占5.5%,劣Ⅴ类水河长占15.7%。2015年,全国23.5万千米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8.1%,Ⅱ类水河长占44.3%,Ⅲ类水河长占21.8%,Ⅳ类水河长占9.9%,Ⅴ类水河长占4.2%,劣Ⅴ类水河长占11.7%。   图1: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   湖泊水质状况基本稳定。2012年,全国112个主要湖泊共2.6万平方公里水面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32个,Ⅳ~Ⅴ类湖泊55个,劣Ⅴ类水质的湖泊25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8.6%、49.1%和22.3%。2015年,全国116个主要湖泊共2.8万平方公里水面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29个,Ⅳ~Ⅴ类湖泊60个,劣Ⅴ类湖泊27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5.0%、51.7%和23.3%。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向好。一类海水比例逐年增长,四类及劣四类比例不断下降。2016年,全国近岸海域41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73.4%,三类海水占10.3%,四类、劣四类海水占16.3%。2012年,全国近岸海域301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9.4%,三类海水占6.7%,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2016年与2012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提高4.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提高3.6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7.6个百分点。   六、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屏障逐步加强   2012年以来,党中央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沙化、荒漠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湿地保护面积增加。   从自然保护区建设看,2016年,全国自然保护区达2750个,比2012年增加8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个,增加83个。2015年,自然保护区面积14703万公顷,比2012年下降1.8%。   从森林资源保护看,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7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相比,森林面积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长1.27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和森林蓄积分别净增15.2亿立方米和14.16亿立方米。2016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679万公顷,比2012年增长21.3%;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81万公顷,与2012年基本持平。随着森林总量增加、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从湿地资源保护看,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2324.3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43.51%。   从水土流失治理看,2015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558万公顷,比2012年增加1263万公顷。2016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2万公顷,比2012年增长28.6%。   从防沙治沙看,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公里,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20.37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1.8%。与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212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9902平方公里。同时,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继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区域风沙天气明显减少。   七、城乡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燃气、供热等方面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6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4823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26.3%;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2.4%,提高5.1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0%,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97.1万公顷,增长20.6%;建成区绿地率为36.4%,提高0.7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增长9.8%;城市集中供热面积70.7亿平方米,增长36.5%。 表3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指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万立方米) 11733 12454 13087 14038 14823 城市污水处理率(%) 87.3 89.3 90.2 91.9 92.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4.8 89.3 91.8 94.1 95.0 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万公顷) 163.5 171.9 180.8 190.8 197.1 城市建城区绿地率(%) 35.7 35.8 36.3 36.4 36.4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2.3 12.6 13.1 13.4 13.5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亿平方米) 51.8 57.2 61.1 67.2 7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全国建制镇用水普及率83.8%,污水处理率5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5.0%。全国乡用水普及率70.4%,污水处理率11.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5.8%。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8.4%,比2012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八、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扩大,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持续加大。   2015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8806.4亿元,比2012年增长6.7%。其中,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946.8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773.7亿元,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3085.8亿元,分别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56.2%、8.8%和35.0%。 表4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8253.5 9037.2 9575.5 8806.4 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5062.7 5223.0 5463.9 4946.8 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 500.5 849.7 997.7 773.7 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 2690.4 2964.5 3113.9 3085.8 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 2620.7 2665.3 3025.1 3282.8 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 1015.9 1022.2 1100.8 1162.7 工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 1452.3 1497.8 1731.0 1866.0  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运行费用 152.5 145.3 193.3 254.1   2015年,全国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2]3282.8亿元,比2012年增长25.3%。其中,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1162.7亿元,比2012年增长14.4%;工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1866.0亿元,比2012年增长28.5%;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运行费用254.1亿元,比2012年增长66.6%。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态保护与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一些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要实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尚需付出巨大努力。   注:本文中污染排放与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海域水质、自然保护区建设、污染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数据来自环境保护部;城市环境治理、建制镇和乡设施水平、城镇环境基础建设投资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资源、河流湖泊水质、用水量、水土流失治理数据来自水利部;改厕数据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森林与造林、湿地保护、荒漠化和沙化控制数据来自国家林业局。本文中2016年相关数据均为初步数据;由于相关部门2016年数据仍在最终核实过程中,部分数据采用2015年数据。   (国家统计局能源司) 注:   [1]资源产出率:指报告期内主要物质资源实物量的单位投入所产出的经济量,其内涵是经济活动使用自然资源的效率。主要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铝土矿、铅锌矿、镍矿、石灰石、硫铁矿、磷矿、木材、工业用粮等13类物质资源产品。计算公式为:资源产出率=GDP(可比价)/主要物质资源消费量。   [2]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是指工业、城镇生活污染(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治污设施运行费用,不包括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包括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两个部分。" 54,"2017-09-12 08:55:55","交通运输业跨越式发展 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七",2017-07-26,国家统计局,"2017-07-26 16:53","交通运输业跨越式发展 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硕果辉煌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下,我国交通运输业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四个交通”[1]建设,全力当好发展先行官,实现了交通运输发展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阶段性转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正由“交通大国”发展为“交通强国”。   一、综合运输能力量质齐增,形成“五纵五横”主动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形成、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丰硕成果、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拓展的五年。   对国民经济贡献不断提升。十八大以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基础网络的完善、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5%,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变价)由2012年的3.5%提高到4.3%。交通运输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不断增强。到2016年末,交通运输邮政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775万人,比2012年末增长26.8%;其中公路、航空、邮政就业人数快速增长,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38.8%、58.3%、37.2%。交通运输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据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13-2016年,交通运输邮政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利润总额较快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2%,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6.1%。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更好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13-2016年期间,我国综合交通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网络在方式、区域和城乡结构上进一步优化,“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主动脉作用日益显现;综合枢纽建设明显加快、结构更加合理,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效率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枢纽布局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一时期,基础设施年平均投资额是2012年的1.4倍,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均居世界第一。   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业客货运输量保持稳步增长。2016年,全社会旅客周转量31258亿人公里,比2012年增长20.0%;完成货运量439亿吨、货物周转量186629亿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17.5%、17.8%。客运舒适性、快捷性明显提升,高铁、民航客运量年均增速达33.2%和11.2%,高等级客车比例超过25%,货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船型标准化比重不断提升,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城乡物流配送集约化等取得积极进展。   二、高铁跃居世界第一,铁路运输跨入高铁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铁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路网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客货运输改革深入推进、运输服务实现重大转型的五年,是铁路技术创新取得重要成果、技术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的五年。   铁路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是铁路建设历史上投资完成和投产新线最多的时期,是路网规模和质量提升最显著的时期。我国平均每年投入7000多亿元进行铁路基本建设,其中,2016年投资额达到8015亿元,比2012年增长21.8%。这一时期,铁路新线投产里程2.63万公里、复线投产里程2.31万公里、电气化投产里程2.76万公里,年均投产里程比2012年分别增长21.8%、19.6%和13.5%。全国铁路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到2016年末,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2.4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27.0%,居世界第二位。到2016年末,全国铁路路网密度达到101.7公里/万平方公里,比2012年末增加27.5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复线里程6.8万公里,复线率比2012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达到54.9%;电气化里程8.0万公里,电气化率比2012年末提高12.7个百分点,达到64.8%。   高速铁路步入发展快车道。十八大以来,我国高铁投资建设突飞猛进。随着沪昆高铁杭昆段、贵广高速等一大批高铁线路相继开通,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形成,我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到2016年末,全国高铁里程达到2.3万公里,比2012年末新增里程1.4万公里;高铁里程占比由2012年末的9.6%提高到18.5%,翻了一番,高铁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2016年,全国高铁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12.2亿人和4641亿人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2.1倍和2.2倍,占铁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的比重比2012年分别提高22.9和22.2个百分点。高铁旅客周转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大幅改善了传统铁路运输的旧貌,极大地提升了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的效率与水平,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进城镇化、同城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铁路客运增长迅猛。十八大以来,铁路运输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16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比2012年末增长3.2%。其中,电力机车占58.1%,比2012年末提高9.2个百分点。铁路客车拥有量为7.1万辆,比2012年末增长22.8%;铁路货车拥有量为76.5万辆,比2012年末增长14.0%。随着铁路基础设施和机车车辆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到28.1亿人,旅客周转量12579亿人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48.6%和28.2%。   三、公路网络不断延伸,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公路网络建设持续增加、公路货运能力不断提升的五年,是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比重大幅提升的五年。   公路通行能力不断提升,公路网络不断延伸。2016年,我国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7976亿元,比2012年增长42.7%。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8235亿元,增长13.8%。“7918”国高网[2]基本建成,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逐步提升。到2016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69.6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10.8%。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36.1%;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达422.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为90.0%,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2016年末,全国公路密度为48.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12年末提高4.78公里/百平方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迅速发展。2016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659亿元,比2012年增长70.6%。到2016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96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7.7%。其中村道里程比2012年末增长9.1%。全国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9.9%,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6.7%,比2012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到2016年末,全国建制村通车率比2012年末提升3.5个百分比。   公路货运快速增长。十八大以来,随着公路基础网络的不断完善,我国公路货物运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全国公路完成货运量334亿吨,货物周转量61080亿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20.4%和21.9%。   四、水路运输快速发展,港口规模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内河航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是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五年,是水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合理的五年。   水上运输装备结构优化。到2016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7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1.7%。2016年末,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317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894个,比2012年末增长24.8%;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23个,比2012年末增长14.6%。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6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6.0万艘,比2012年末减少1.84万艘;净载重量26623万吨,比2012年末增长16.5%;集装箱箱位191万TEU,比2012年末增长21.4%。我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居世界第三位。   水路运输和港口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全年完成客运量2.72亿人,旅客周转量72.3亿人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19.2%和8.9%。全年完成货运量63.8亿吨、货物周转量97339亿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25.9%和28.4%。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9亿吨,比2012年增长21.6%。其中,沿海和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21.6%和21.0%。   五、民航实力明显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民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机场布局不断完善的五年;是航线结构持续优化,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机场布局更趋完善。十八大以来,民航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000多亿元。我国民航实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与经济地理相适应的机场布局。到2016年末,全国定期航班通航机场数量达到216个(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比2012年末增长20.4%。其中千万级机场数量达到28个,比2012年末增长20.4%;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14个,比2012年末增长20.2%。   民航航线及装备不断优化。五年来,我国民航运输线路不断增加。到2016年末,全国定期航班航线里程(按不重复距离计算)达到634.8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93.5%;其中国际航线里程比2012年末增长1.2倍。定期航班航线条数达到3794条,比2012年末增长54.4%;其中国际航线条数比2012年末增长94.0%。2016年末,我国已拥有民用飞机5046架,比2012年末增长40.6%;其中,运输飞机2950架,比2012年末增长52.0%。在运输飞机中,大中型运输飞机2789架,比2012年末增长57.7%。   民航旅客运输成倍增长。十八大以来,民航运输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境旅游的增加,民航国际航线旅客运输倍增。2016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比2012年增长57.7%,其中国际航线增长75.1%。全年完成客运量4.88亿人、旅客周转量8378亿人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52.8%和66.7%;其中,国际航线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均比2012年增长1.2倍。全年完成货运量668万吨、货物周转量222万吨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长22.6%和35.7%。   六、管道运输网络初步形成,管道运输平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大力推进四大油气资源进口战略通道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的五年,是连通海外、覆盖全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区域管网紧密跟进的油气骨干管网布局基本形成的五年。   油气管网格局初步形成。2013-2016年,全国管道运输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00多亿元,年均投资额比2012年增长52.9%。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中缅天然气管道、海上战略通道——唐山LNG、兰郑长成品油管道等多条管道的建成投产,我国油气管网格局初步形成,管道输油(气)能力大幅提高。到2016年末,全国输油(气)能力比2012年末增长27.4%,特别是输气能力大幅提升,比2012年末增长98.1%。2016年末,全国管道总里程达到11.34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23.8%。其中:输油管里程、输气管里程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20.9%和26.1%。输油(气)管道共有861条,比2012年末增长8.6%。   管道输气运输快速发展。2016年,管道输油(气)量7.34亿吨,比2012年增长17.9%。其中输气量比2012年增长44.6%。全年完成输油(气)周转量4196亿吨公里,比2012年增长30.7%。其中,输油周转量、输气周转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17.0%和51.6%。   七、快递业务发展突飞猛进,邮政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邮政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的五年;是邮政业务总量、业务收入高速增长,邮政、快递服务满意度持续提高的五年。   邮政基础设施更趋完善。2013-2016年,邮政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年平均投资额比2012年增长1.5倍。到2016年末,邮路总长度达到658.5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12.5%,年均增长3.0%;营业网点达到21.7万处,比2012年末增加12.1万处,增长1.3倍;全国村邮站总数达到21万个;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9.4%。2016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397亿元,比2012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38.0%;完成业务收入5379亿元,比201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4%。   邮政行业建设收获丰硕。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邮政行业实现了两大建设成果:一是大网络。乡镇一级邮政营业服务全覆盖,已有3家自主航空公司,运营全货机86架;二是大品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世界五百强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258位提升到105位,已有6家年营业额突破300亿元的品牌快递企业,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70%。自动化分拣、智能化终端技术广泛应用,智能快件箱、快递公共服务站、第三方服务平台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快递业发展异军突起。十八大以来,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我国快递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成为国内发展潜力最为突出的新兴服务业之一,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也成为推动邮政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16年末,快递服务网点乡镇覆盖率超过80%;国内快递专用货机达到86架。2016年,快递业务收入完成3974亿元,比2012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9.3%;快递业务量完成313亿件,稳居世界第一,比201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53.2%,已经连续6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6年“双11”全天,邮政、快递企业日处理量突破2.51亿件。   快递业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顺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快递业已成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新经济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2016年邮政、快递业日均服务超过2.5亿人次,支撑网络零售额超过4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5%,直接吸纳两百万人就业。快递业在服务社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支撑电子商务交易、降低流通成本、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创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交通运输业投资高速增长,运输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着眼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乘着十九大召开的东风,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综合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注: [1]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2]《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指出,国家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7918”网。文中交通运输邮政相关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 55,"2017-09-12 08:56:05",人口发展战略不断完善 人口均衡发展取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六,2017-07-25,国家统计局,"2017-07-25 16:05","人口发展战略不断完善 人口均衡发展取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审时度势作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老龄化,大力提升人口素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   当前,我国仍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生育政策调整直接影响出生人口的数量,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出生人口数量略有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但劳动力资源优势依然明显。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   2016年末,我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8271万人,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286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17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人口地区分布基本稳定,仍然保持“东多西少”的人口格局,2016年末,东部地区[1]人口为52950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38.4%;东北地区人口为10910万人,占7.9%,中部地区人口为36709万人,占26.6%,西部地区人口为37414万人,占27.1%。   (二)生育政策调整初显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逐步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标志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178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与2012-2015年平均每年出生1654万人相比,2016年多出生132万人,二孩出生人数和比重都有明显上升。与2012年相比,2016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提高了0.85个千分点和0.91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从2012年的117.7逐步降至2015年的113.5,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有利于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三)劳动力资源优势依然明显   2016年,我国0-15岁人口为244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7%,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继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出现首次减少之后,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五年减少。   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但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依然十分庞大,劳动力资源优势比较明显,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合理配置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科学培育优质的人力资本,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已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同时,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今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将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减缓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和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有利于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二、人口素质不断提升,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提升全民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同时,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逐步延长。   (一)国民文化素质稳步提高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2015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数)达9.4年,比2010年的9.1年提高了0.3年,表明总体上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完成初中程度向高中程度转变后,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继续稳步提高。   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年以上。2015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比2010年的9.7年提高了0.5年,20-24岁青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提高到12.5年,显示出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二)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延长   2015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的74.83岁提高1.51岁。分性别看,男性为73.64岁,比2010年提高1.26岁;女性为79.43岁,比2010年提高2.06岁,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60岁,其中高收入国家为79.28岁,中上收入国家为74.83岁,中下收入国家为67.48岁,低收入国家为61.80岁。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超过了中上收入国家,反映出我国人口质量良好的发展态势,表明人民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续、明显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   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看,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40.50%身体健康,41.85%身体基本健康,两类合计占老年人口的82.3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占15.05%,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仅占2.60%。这一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在日常生活上不需要依赖别人。   三、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人口流动趋向合理有序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得到扎实有序推进。   (一)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继续快速提高,2016年城镇常住人口为7929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57.35%,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4.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0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8116万人,年均增加20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减少5249万人。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解决“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落户城镇和办理居住证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不断缩小,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工作取得新进展。   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化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化制度性障碍逐步消除,城市包容性得到提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实施以来,道路、排水、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户籍、公共服务、土地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有力保障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了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另外,城镇化发展不再是单一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效果初显,各地结合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城镇化建设模式,推动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缩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城镇化优化布局的发展,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缩小。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速发展,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趋于缩小。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5.94%,与2012年相比,提高了4.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1.67%,仅提高2.0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2个百分点,增速较慢;中部和西部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52.77%和50.19%,与2012年相比,分别提高5.57个百分点和5.4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又快于东北地区。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别缩小1.49和1.38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正向成熟阶段迈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支撑。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达到两位数的省份全部在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在8%-10%之间的省份有9个,其中中部4个,西部3个。   (三)人口流动趋向合理有序   2016年,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为2.92亿人,流动人口[2]为2.45亿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7.7%,同2012年相比,流动人口增加874万人,流动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虽然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平均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是流动人口,但随着农村外出农民工增速回落和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政策的实施,流动人口增速减缓,特别是近两年流动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流动人口的这种变化体现了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显著成果,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明显成效。   随着支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人口发展政策不断完善,适应西部大开发要求鼓励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以及严格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序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人口的流动更加合理有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人口工作准确判断新形势,努力适应新变化,不断推动政策创新,保持了人口稳定发展的局面。经济新常态下,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深刻认识人口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抓紧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平衡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和基础性支撑。 注:[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市。[2]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国家统计局人口司)" 56,"2017-09-12 08:56:11","服务业擎起半壁江山 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五",2017-07-25,国家统计局,"2017-07-25 15:55","服务业擎起半壁江山 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服务业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   一、我国跨入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的五年,是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关键五年。   服务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84221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实际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高出0.8和1.1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0.2%;201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突破50%,达到52.9%。2012-2016年,服务业对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变价)从44.9%增长到58.2%,提高了13.3个百分点。   服务业成为新增企业的主力军。2013-2016年,服务业累计新登记注册企业[1]1283万家,年均增长31.5%。2016年,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达到446万家,平均每天新增1.2万家,占全部新登记注册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80.7%。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3-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员累计增加6067万人,年均增长5.1%,高出全国就业人员年均增速4.8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3375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43.5%,较2012年提高7.4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作用进一步增强。   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2012-2016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由50.4%提高到56.5%,提高6.1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税务部门服务业税收收入(已减出口退税)65471亿元,比上年增长8.0%,高出全部税收收入增速3.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新增税收的贡献率高达92.2%。   服务贸易积极拉动外贸增长。2013-2016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2]年均增长8.1%。2016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5.1%,较2012年提高4.0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   服务业成为吸引投资的主领域。2013-2016年,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年均增长16.7%,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高出1.9和4.6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4.6万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0%,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7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70.3%,比2012年提高了22.1个百分点。   二、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交融共进,互联网经济呈爆发式增长的五年。   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信息消费呈井喷式增长。2016年,电信业务总量3.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移动宽带用户9.4亿户,比2012年增长3倍;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7亿户,增长0.7倍;光缆线路长度3041万公里,增长1.1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93.6亿G,比2014年增长3.6倍;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12年的82.5部/百人提高到96.2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由42.1%提高到53.2%。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占据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2013-2016年,我国互联网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3]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1.5%、32.4%、17.5%和28.0%。   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进入黄金发展期。2016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26.1万亿元,交易额是2013年的2.5倍,年均增长36.4%。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快递业、包装服务业等行业快速成长。2013-2016年,全国邮政业务收入[4]和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28.4%和39.3%,2016年新增快递业务收入已经占到全国邮政新增业务收入的89.9%;规模以上包装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0%。   分享经济蓬勃兴起,重塑生产生活方式。2013-2016年,互联网分享平台所属的规模以上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8.4%。分享经济渗透到交通、住宿、金融、餐饮、物流、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和细分市场。以“货车帮”为代表的物流平台实现了货运车辆的共享,提高了社会物流效率;以“摩拜单车”“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出行共享平台,为人们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以“猪八戒”“知乎”、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服务技能交易、知识变现和知识分享的新渠道;以“蚂蚁短租”“小猪短租”为代表的房屋分享平台,大幅提高了空置房使用率,开创了“人情味”的短租时代;以“陆金所”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拓展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空间,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   三、创新引领新兴服务业茁壮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新经济新服务快速兴起的五年,是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创业热情蓬勃高涨的五年。   科技服务业加快孕育成长。2013-2016年,规模以上与科技服务业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1.2%。科技研发投入稳步提升,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15500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0.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12.5%;创业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截至2016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863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1337家,星创天地638家;技术推广和市场交易更趋活跃,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11407亿元,比2012年增长77.2%,2013-2016年,规模以上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5.0%。   高技术服务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13-201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5%,对实体经济的支撑面进一步扩大。无线传输技术更趋成熟,网络电视、移动电视迅速普及;北斗导航、风云系统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对生产生活影响深化;专业化设计、规划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专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服务业飞速发展。2013-2016年,规模以上卫星传输服务、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专业化设计服务、规划管理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7.3%、12.5%、13.5%、15.7%和20.1%。2016年,全国授予专利权[6]17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40.4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39.8%和86.1%。   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优势日益凸显。2013-2016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5%,高出规模以上服务业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节能环保服务业快速兴起。2013-2016年,规模以上生态监测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8%;环境治理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0%;与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有关的环境卫生管理类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年均17.1%的高速增长;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高达18.8%。   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增长。2013-2016年,规模以上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企业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2%。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撑力度增强,小微企业贷款更加便捷,2016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20.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3万亿元,年均增速16.0%,高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股票和债券市场发挥融资优势,2013-2016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8]6.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1.4%;商务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2016年,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2%,其中,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安全保护服务、担保服务等行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3.6%、14.6%、16.4%、17.1%、16.9%;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高速公路里程[9]突破13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突破2万公里,2013-2016年,铁路、民航客运量分别年均增长10.4%和11.1%,民航货运量年均增长5.2%。   四、“幸福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快速崛起的五年,是消费产品日益丰富、消费品质大幅提升、消费方式更加绿色多元的五年。   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出国旅游成为时尚。2015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001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规模以上旅游管理服务企业和提供旅游咨询、导游等相关服务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较快,2013-2016年均增速分别为15.4%和24.1%。旅游成为时尚热点,旅游消费迅速提高,2016年,国内旅游人数[10]44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50.2%;国内旅游收入39390亿元,比2012年增长73.5%;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46.7%,出境旅游花费达1098亿美元,出境人次和消费均列世界第一。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体育产业蓄势发力。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02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7%,比2012年提高0.59个百分点,2013-2016年均增长13.7%。2012-2016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从35.5元上升至55.7元,增长56.9%。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发展势头强劲,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5.9%、24.0%和20.9%。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加快。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54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2013-2016年,规模以上体育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1%,其中,2015-2016年均增长19.1%。   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崛起。2013-2016年,规模以上与健康服务业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6%,与居民养老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8.7%。健康、养老领域相关硬件设施、专业人员、服务质量大幅提升,2016年末,全国医院[11]、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分别为2.9万个、741万张和845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长25.8%、29.4%和26.6%,已建成各类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12]2.78万个,提供养老床位680万张,较2012年增长63.3%;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6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3]8877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74392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9981万人和20751万人;寿险、健康险等商业保险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2016年,人寿保险公司寿险保费收入[14]17442亿元,占保险公司保费总收入的比重达56.3%,保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4043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速47.1%,比保费总收入年均增速高出28.2个百分点。   教育行业快速发展,教育资源更加公平。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16年,教育经费总投入[15]38866亿元,较2012年增长35.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137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6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万所,比2012年增加3.1万所,民办学校各类在校生4825万人,增加914万人,2013-2016年,规模以上教育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0%,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体校及体育培训、文化艺术培训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1.5%、26.2%和12.2%;教育更加注重公平,2016年,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市、区)累计达到1824个,占全国总数的62.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服务业行业准入门槛,加快服务业“营改增”步伐,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各类新兴服务业,为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服务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发展动能快速集聚。目前,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50%,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占比尚有较大差距,发展潜力仍非常巨大,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步伐加快,每年新增人口、新增就业在消费端都产生强大的刚性需求,成为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将在供需两侧创造新供给和新需求。电信消费、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仍将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突出亮点。展望未来,可以预期各项积极有利因素将促使我国服务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发展。 注:[1]新登记注册企业等企业登记数据来自工商总局。[2]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等对外贸易数据来自商务部。[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范围: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房地产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文规模以上均指规模以上服务业,范围与此处相同。[4]邮政业务收入、快递业务收入等数据来自国家邮政局。[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众创空间、技术合同成交额等科技方面的数据来自科技部。[6]授予专利权、授予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数据来自于知识产权局。[7]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等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8]上市公司境内筹资额等上市公司数据来自证监会。[9]高速公路里程等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民航客运量、货运量数据来自民航局;高铁运营里程、铁路客运量数据来自铁路总公司。[10]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等旅游数据来自国家旅游局。[11]医院、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等卫生数据来自卫生计生委。[12]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床位等数据来自民政部。[1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等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4]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等保险数据来自保监会。[15]教育经费投入等教育数据来自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 57,"2017-09-12 08:56:12","建筑行业开拓创新 “中国建造”成就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四",2017-07-24,国家统计局,"2017-07-24 15:46","建筑行业开拓创新 “中国建造”成就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建筑行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积极参与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建设,发挥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建筑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十八大以来,建筑行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工作部署,凝心聚力谋发展,生产规模、建设能力屡创新高,队伍持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再上新台阶。   (一)承揽工程量快速扩张,建筑业总产值迭创历史新高。2012年,建筑业企业[1]签订工程承包合同24.7万亿元,2016年达到37.4万亿元,是2012年的1.51倍。2013-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总量年均增长10.9%,年均增量达3.2万亿元。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现价总量为13.7万亿元,2013-2015年,年均增加1.4万亿元,2016年,建筑业总产值历史性突破19万亿元大关,达19.4万亿元,是2012年的1.41倍。2013-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0%,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二)建筑队伍持续壮大,行业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达5185万人,是2012年的1.22倍。2013-2016年,年均增长5.0%。建筑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资产总计18.2万亿元,是2012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3.1%,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建筑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十八大以来,建筑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行业集中度和区域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国有建筑企业优化重组步伐加快。十八大以来,建筑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工作部署,打破地区、所有制的界限,采取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不断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兼并重组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上半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斥资310亿元收购中信股份地产及物业项目;下半年,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和非公开股份发行方案。通过改革重组,一批国有建筑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筑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行业资质结构渐趋优化,高资质等级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6年,我国特、一级建筑业企业数量较2012年增长21.1%,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比重为12.4%,比2012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特、一级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房屋施工面积和从业人员数占全行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3.7%、64.6%、70.3%和53.2%,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9、1.6、6.2和6.1个百分点,具有较高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对全行业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各大区域板块均衡性有所改善。2016年,东、中、西[2]部地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10.9、4.7和3.8万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33.5%、47.6%和58.0%,年均增速分别为7.5%、10.2%和12.1%。三大区域建筑业均实现较快增长,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增速更快。中部和西部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4.0%和19.9%,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1和2.2个百分点,地区间发展的均衡性有所改善。   三、建筑技术实现新突破   十八大以来,建筑业企业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引领传统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批重大建筑技术实现了突破,部分施工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具有世界顶尖水准的工程项目不断涌现。   (一)强化研发,企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2016年,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功率突破3亿千瓦,动力装备率为5.9千瓦/人,比2012年提高了0.3千瓦/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施工设备,如大型地铁盾构机、大型挖泥船等,打破了国外成套施工设备的垄断,成为我国地铁建设、海岛吹填等工程的推进利器。   (二)破解难题,部分建筑技术世界领先。十八大以来,建筑业施工技术水平实现了新跨越,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三)攻坚克难,世界顶尖水准的建设项目批量涌现。有标志着中国工程 “速度”和“密度”、以 “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为代表的高铁工程;有标志着中国工程 “精度”和“跨度”、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还有代表着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着中国工程“深度”的洋山深水港码头以及代表着中国工程“难度”的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等。这些超级工程的接踵落地和建成,成为彰显我国建筑业设计技术和施工实力的醒目标志。   中国建筑企业以新技术、新装备打造世界领先工程,国际地位快速提高。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发布的国际承包商250强[3]榜单,2016年中国内地共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65家企业上榜,数量已连续两年居各国首位。其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位列第三,成为国内首家跻身该榜单前三名的建筑业企业。而在ENR同期发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强榜单中,共7家中国企业进入前十,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包揽了前四强,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建筑市场的领军地位。   四、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进一步发挥   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建筑业攻坚克难、稳中求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较好发挥了支撑作用,尤其在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成效更加显著。   (一)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用。从不变价增速来看,2013-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从现价总量看,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达49522亿元,比2012年增加1.3万亿元,是其1.35倍;从占GDP的比重看,2013-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保持在6.7%以上。建筑业以健康平稳的发展,以及对大量关联产业的有效带动,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   (二)吸纳劳动力数量稳定增长,稳就业作用更加突出。2013-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数逐年增长,年均增加230万人,2016年达到5185万人,比2012年增加918万人。2016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6.7%,较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近年来经济下行、全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建筑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的效果明显,作用更加突出。   (三)缴纳税金总额大幅增长,有效促进财政增收。2016年,建筑业企业缴纳税金总额达6165亿元,比2012年增长40.5%,年均增速达8.9%,比全国税收收入快2.2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达4.7%,比2012年上升0.3个百分点,成为国家特别是各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稳定而重要的增长点。   五、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十八大以来,建筑业紧紧抓住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市政建设新机遇,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十八大以来,建筑业企业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确保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交通路网建设继续提速,信息和能源等设施建设迈上更高台阶,改变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原有面貌,为宽带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新建、改建公路里程达53.2万公里;累计新建高铁投产里程超过1.2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新增光缆长度1562万公里,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到2016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6亿千瓦,是2012年末的1.4倍。   (二)城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业着力开展城市地上地下设施、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乡园林绿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成果丰硕,助力城镇化建设,助力健康中国建设。2013-2016年,共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2485万套,改造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158万户,人居环境实现了质的提升。随着城市居住条件和市政设施的进一步改善,我国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2016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比2012年末高4.8个百分点。   (三)住宅建设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人居环境实现质的提升。十八大以来,建筑业加强住宅开发,增进人民福祉,全国住宅建设规模跃上历史新台阶,2013-2016年全国累计竣工住宅面积74亿平方米。新建小区园林绿化率更高,配套学校、医院、商场及健身设施,群众生活的方便程度不断提高,小区管理更加有序,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民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   六、海外建筑市场不断拓展   2013年以来,建筑业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成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用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成果,有力传播了中国真心实意促进合作、共谋发展的正能量和积极形象。   (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海外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2014-2016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2016年达到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使得海外业务成为许多建筑业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2016年,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全年完成营业额10589.2亿元,同比增长3.5%,新签合同额16207.9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1.5%,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3.0%。2016年,建筑业企业在境外完成的营业收入达4379亿元,是2012年的1.4倍。2013-201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在境外完成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8.8%。   (二)国际产能合作扎实推进,经营模式日益多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也带动了我国建筑业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从单一的劳务输出转向施工总承包、海外并购、海外置业、融投资带动总承包、联合体+股权投资+承包、联合体+股权合作+承包+运营等多元化模式,承揽工程结构呈现多元化、多专业方向发展态势。中国建筑企业加快了海外经营品牌化、建设标准国际化和国际市场的本土化进程,通过多方、多层次的合作,提升了海外运营的综合竞争力,有效降低了“走出去”的风险。   (三)海外务实合作结硕果,向世界传播中国发展正能量。一批重大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如江苏正太集团承建的博茨瓦纳大学教学医院工程获得2015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项目(主桥建设工程部分)成为中国企业承建的最大海外桥梁工程等。从中长期看,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肯尼亚蒙内铁路、马来西亚皇京港等建设项目的建设,将有效激活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潜力,能够对区域经济带来较大的正向效应,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筑业用低调务实的合作态度和海外工程项目的优异口碑,成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亮丽品牌,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正能量。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建筑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从建筑业大国向着建筑业强国迈进。神州大地上,一座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城市魅力绽放,一个个独特的地标性建筑雄伟矗立,一条条高铁似蛟龙云中穿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宛若璀璨珍珠点缀着祖国山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建筑业以拼搏创新、迎难求进的精神,以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为己任,奋力描绘着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展望未来,建筑业将继续前进,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建筑科技、环保和质量水平,补齐行业发展短板,打造更加亮丽的“中国建造”品牌。 注:[1]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下同。[2]东部是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是指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ENR发布的国际承包商250强按承包商国际营业额排名,同期发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强按照承包商国际和国内的营业额之和进行排名。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 58,"2017-09-12 08:56:19",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关键作用不断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三,2017-07-24,国家统计局,"2017-07-24 15:38","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关键作用不断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紧贴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实际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投资建设成果丰硕,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精准施策激发投资活力,有效投资助力经济发展   (一)重大工程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国务院有关部门持续开展重大工程包推进和调度工作,粮食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13大类重大工程包陆续开工建设;加快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落地;推进并加强项目储备和重大项目库建设,“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标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循环机制基本形成。2016年,全国施工项目建设规模达112万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施工项目个数79万个,是2012年的1.7倍;投产项目个数54万个,是2012年的1.9倍。   (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支撑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从投资规模和速度看,2013-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累计完成213万亿元,年均增长14.5%;年度投资规模由2012年的37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1万亿元,增长61.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完成209亿元,年均增长14.8%。从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看,2013-2016年,全国资本形成率[2]分别为47.3%、46.8%、44.7%和4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3%、46.9%、41.6%和42.2%,分别拉动当年经济增长4.3、3.4、2.9和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作用效果显著,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好互动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2012-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三)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活力有效激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投资项目审批范围大幅度缩减,投资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过程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投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为市场“腾了位”,为企业“松了绑”,有效激发和带动了社会投资。五年来,在相关政策带动下,民间投资总量持续扩大,小微企业活力迸发。2013-2016年,全国民间投资累计完成132万亿元,年均增长1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平均比重为63.1%,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中小微企业大量产生,小微企业投资快速增长。2016年,小微企业投资同比增长16.3%,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2个百分点,新注册小微企业平均投资规模明显高于存量小微企业。   二、产业投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纵深推进   (一)三次产业投资比重更趋优化。十八大以来,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的着力点,三次产业投资稳步增长,产业结构加速优化,比重日趋合理。2013-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9.1%,增速位居三次产业之首,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2%,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巩固了经济运行的生产基础。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2.1%,2016年所占比重为38.9%,比2012年下降4.4个百分点,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有所回落,但依然发挥了压舱石的重要作用,确保了投资平稳增长。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6.7%,2016年所占比重达58%,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引领作用增强。 2012-2016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   (二)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步伐加快。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业投资呈现出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迈进,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了坚实支撑。2013-2016年,我国工业累计完成投资83万亿元,年均增长12.4%。技改投资成为工业投资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2013-2016年,我国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8.2%,增速比工业投资高5.8个百分点,2016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0.6%,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传统产业,2013-2016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3.4%,增速比工业投资高1个百分点;2016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3.1%,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 2012-2016年工业技改投资发展情况   与上述领域投资较快增长相对比的是,十八大以来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增速逐年回落,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14.4%和8.5%,2015年零增长,2016年同比下降0.9%。此外,2013-2016年,钢铁、水泥、铝冶炼、平板玻璃和金属船舶制造业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分别年均下降4.8%、10.8%、5.6%、6.2%和16.4%。   (三)新产业新产品投资高速增长。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开始发力,新动能加速培育。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8.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4.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9.8个百分点。大量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0%,工业机器人增长30.4%,智能电视增长11.1%,太阳能电池、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均呈快速增长。以信息网络等高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增长带来新亮点。   三、区域投资协调发展,新空间拓展成效初显   (一)“四大板块”投资协调发展。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拓展深化,区域协调性逐步增强。2013-2016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8.5%和17.3%,增速比全国高3.7个和2.5个百分点;2016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6.5%和26.1%,比2012年提高3.2个和2个百分点。2013-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投资年均增长15.2%,2016年东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2.2%,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3];东部地区投资增速虽低于中、西部地区,但在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增速均领先于全国。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投资低速增长,经济持续下滑,面对困难,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由广东、浙江、江苏与东北三省分别对口合作,创新投融资体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东北地区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三大战略”投资统筹推进。“一带一路”极大推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有力带动了国内相关地区的投资增长,2016年政策涉及的18个地区中,有11个地区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升级转移有条不紊,2016年天津、河北两省投资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涉及重大工程项目255个,计划总投资4281亿元,至2016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508亿元。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东、中、西区域之间正在形成广阔的合纵连横,2016年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投资合计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全国高4.1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4.3%,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4];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这些地区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经济增长极投资蓬勃发展。加大中心城市群的建设力度,区域经济由传统的省域经济向中心城市群经济转变,2016年,珠三角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2.1%,中原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2.7%,关中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3.1%,海峡两岸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0.9%,成渝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2.1%。在发挥中心城市群对投资引领作用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级新区的建设,2013-2016年,相继设立了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12个国家级新区。中心城市群和国家级新区建设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新动力。   四、投资补短板惠民生效应凸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入,补短板效应凸显。2013-2016年,全国基础设施[5]累计完成投资38万亿元,年均增长19.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9个百分点;2016年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9%,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2013-2016年,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4.8%,投资收效显著,“四纵四横”高铁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已有30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已达218个。水利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8.1%,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建成使用,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长江、黄河、淮河、太湖等江河治理及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信息传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8%, “宽带中国”战略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包等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9.7%,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增加,污染源治理取得成效。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4.6%,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有效性显著提升,市容市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环境获得极大改善。   (二)幸福产业投资方兴未艾。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有效供给持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稳步前行。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行业对资金的吸引力,2013-2016年公园和旅游景区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4%;文化及相关领域服务业、教育产业亮点纷呈,2013-2016年上述两大领域投资年均增长25.6%和19.2%;随着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医学研究及保健、养老服务等产业的旺盛需求,2013-2016年健康服务业(含体育、健康及养老)领域投资年均增长20.3%。   (三)住房保障工程扎实推进。2013-2016年,全国共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2485万套。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年内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的目标,2015年、2016年已分别开工601万套和606万套。大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使用,对稳定房价、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呈现诸多积极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尽管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保持投资运行的良好态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注:[1]除全社会投资外,文中各投资统计数据口径均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资本形成率又称投资率,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本段中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以31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合计数为100计算。[4]长江经济带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以31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合计数为100计算。[5]文中基础设施投资包含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 59,"2017-09-12 08:56:22",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11日-20日),2017-07-24,国家统计局,"2017-07-24 09: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卓创资讯   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7年7月中旬与7月上旬相比,34种产品价格上涨,10种下降,6种持平。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11日—20日)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 吨 3843.8 87.2 2.3 线材(Φ6.5mm,HPB300) 吨 3852.7 112.3 3.0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3679.6 117.8 3.3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 吨 3878.4 132.6 3.5 无缝钢管(219*6,20#) 吨 4489.9 21.7 0.5 角钢(5#) 吨 3943.8 56.7 1.5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47215.8 297.1 0.6 铝锭(A00) 吨 14123.8 182.0 1.3 铅锭(1#) 吨 17695.3 -47.2 -0.3 锌锭(0#) 吨 23142.0 -35.5 -0.2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218.8 17.1 8.5 烧碱(液碱,32%) 吨 955.2 -2.7 -0.3 甲醇(优等品) 吨 2260.5 51.6 2.3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6103.1 -34.4 -0.6 苯乙烯(一级品) 吨 9832.5 362.5 3.8 聚乙烯(LLDPE,7042) 吨 9259.4 60.0 0.7 聚丙烯(T30S) 吨 8346.3 81.6 1.0 聚氯乙烯(SG5) 吨 6656.7 208.4 3.2 顺丁胶(BR9000) 吨 11581.6 -482.6 -4.0 涤纶长丝(FDY150D/96F) 吨 9137.5 237.5 2.7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3101.0 -0.1 0.0 液化石油气(LPG) 吨 3104.1 17.5 0.6 汽油(95#国Ⅴ) 吨 6430.0 -13.8 -0.2 汽油(92#国Ⅴ) 吨 6001.4 -24.7 -0.4 柴油(0#国Ⅴ) 吨 5220.4 -1.1 0.0 石蜡(58#半) 吨 7321.4 -81.0 -1.1 五、煤炭   无烟煤(2号洗中块) 吨 950.8 1.6 0.2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470.0 5.0 1.1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535.0 5.0 0.9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583.8 3.8 0.7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610.0 1.7 0.3 焦煤(1/3焦煤) 吨 1022.5 22.5 2.3 焦炭(二级冶金焦) 吨 1637.8 59.4 3.8 六、非金属建材   复合硅酸盐水泥(P.C 32.5R袋装) 吨 316.1 7.3 2.4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335.6 6.0 1.8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1529.6 1.7 0.1 七、农产品 稻米(粳稻米) 吨 4368.1 0.6 0.0 小麦(国标三等) 吨 2401.6 10.8 0.5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1703.3 6.2 0.4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5696.4 3.5 0.0 生猪(外三元) 千克 13.9 -0.1 -0.7 大豆(黄豆) 吨 4101.7 13.4 0.3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2868.4 14.2 0.5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6554.2 82.0 1.3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 吨 1683.0 -18.7 -1.1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 吨 2305.0 0.0 0.0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20423.4 923.4 4.7 九、林产品 人造板(1220*2440*15mm) 张 49.7 0.0 0.0 纸浆(漂白化学浆) 吨 4986.3 4.0 0.1 瓦楞纸(高强) 吨 3934.0 10.0 0.3 注:上期为2017年7月1日—10日。   附注   1.指标解释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2.监测内容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内容包括9大类50种产品的价格。类别与产品规格说明详见附表。   3.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交易市场的近1700家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经营企业。   4.监测方法   价格监测方法包括信息员现场采价,电话、QQ和电子邮件询价等。   5.平均价格计算方法   同一种规格品的平均价格根据各个监测价格平均计算。规格品的各旬价格根据旬初第一个工作日和旬末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均价平均计算。   6.发布日期   每月4日、14日、24日发布上一旬数据,节假日顺延。   7.涨跌个数的统计   文中产品价格涨跌个数按照产品价格的涨跌幅(%)进行统计。 附表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产品规格说明表 序号 监测产品 规格型号 说明 一、黑色金属 1 螺纹钢 Φ16-25mm,HRB400 屈服强度≥400MPa 2 线材 Φ6.5mm,HPB300 屈服强度≥300MPa 3 普通中板 20mm,Q235 屈服强度≥225MPa 4 热轧普通薄板 3mm,Q235 屈服强度≥235MPa 5 无缝钢管 219*6,20# 20#钢材,屈服强度≥245MPa 6 角钢 5# 屈服强度≥235MPa 二、有色金属 7 电解铜 1# 铜与银质量分数≥99.95% 8 铝锭 A00 铝质量分数≥99.7% 9 铅锭 1# 铅质量分数≥99.994% 10 锌锭 0# 锌质量分数≥99.995% 三、化工产品 11 硫酸 98% H2SO4质量分数≥98% 12 烧碱(液碱) 32% NaOH质量分数≥32%的离子膜碱 13 甲醇 优等品 水质量含量≤0.10% 14 纯苯(石油苯) 工业级 苯纯度≥99.8% 15 苯乙烯 一级品 纯度≥99.5% 16 聚乙烯(LLDPE) 7042 熔指:2.0±0.5g/10min 17 聚丙烯 T30S 熔指:3.0±0.9g/10min 18 聚氯乙烯 SG5 K值:66-68 19 顺丁胶 BR9000 块状、乳白色,灰分≤0.20% 20 涤纶长丝 FDY150D/96F 150旦,AA级 四、石油天然气 21 液化天然气 LNG 甲烷含量≥75%,密度≥430kg/m3 22 液化石油气 LPG 饱和蒸汽压1380-1430kPa 23 汽油 95#国Ⅴ 国Ⅴ标准 24 汽油 92#国Ⅴ 国Ⅴ标准 25 柴油 0#国Ⅴ 国Ⅴ标准 26 石蜡 58#半 熔点不低于58℃ 五、煤炭 27 无烟煤 2号洗中块 挥发份为3.5—6.5%之间的无烟块煤 28 普通混煤 4500大卡 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 29 山西大混 5000大卡 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 30 山西优混 5500大卡 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 31 大同混煤 5800大卡 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 32 焦煤(1/3焦煤) 1/3焦煤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28—37% 33 焦炭 二级冶金焦 12.01%≤灰分≤13.50% 六、非金属建材 34 复合硅酸盐水泥 P.C 32.5R袋装 抗压强度32.5MPa 35 普通硅酸盐水泥 P.O 42.5散装 抗压强度42.5MPa 36 浮法平板玻璃 4.8-5mm 厚度为4.8-5mm的无色透明玻璃 七、农产品 37 稻米 粳稻米一级 杂质≤0.25%,水分≤15.5% 38 小麦 国标三等 杂质≤1.0%,水分≤12.5% 39 玉米 黄玉米二等 杂质≤1.0%,水分≤14.0% 40 棉花(皮棉) 白棉三级 纤维长度≥28mm,白或乳白色 41 生猪 外三元 三种外国猪杂交的肉食猪 42 大豆 黄豆 杂质≤1.0%,水分≤13.0% 43 豆粕 粗蛋白含量≥43% 粗蛋白≥43%,水分≤13.0% 44 花生 油料花生米 杂质≤1.0%,水分≤9.0% 八、农业生产资料 45 尿素 小颗料 总氮≥46%,水分≤1.0% 46 复合肥 硫酸钾复合肥 氮磷钾含量45% 47 农药(草甘膦) 95%原药 草甘膦质量分数≥95% 九、林产品 48 人造板 1220*2440*15mm 厚度为15mm,吸水膨胀率≤10% 49 纸浆 漂白化学浆 亮度≥80%,黏度≥600cm³/g 50 瓦楞纸 高强 80-160g/m2" 60,"2017-09-12 08:56:28",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11-20日),2017-07-24,国家统计局,"2017-07-24 09:30","商品名称 规格等级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涨跌(元) 涨跌幅 (%) 大 米 粳米 千克 6.37 -0.01 -0.2 面 粉 富强粉 千克 6.31 0.03 0.5 面 粉 标准粉 千克 5.22 0.01 0.2 豆制品 豆腐 千克 4.82 -0.01 -0.2 花生油 压榨一级 升 28.00 -0.04 -0.1 大豆油 5L桶装 升 9.83 0.01 0.1 菜籽油 一级散装 升 13.96 0.03 0.2 猪 肉 猪肉后臀尖(后腿肉) 千克 26.10 -0.04 -0.2 猪 肉 五花肉 千克 27.73 -0.01 0.0 牛 肉 腿肉 千克 66.97 0.07 0.1 羊 肉 腿肉 千克 58.56 0.05 0.1 鸡 白条鸡 千克 21.38 0.05 0.2 鸡 鸡胸肉 千克 19.73 0.06 0.3 鸭 白条鸭 千克 17.48 0.09 0.5 鸡 蛋 散装鲜鸡蛋 千克 8.16 -0.11 -1.3 活鲤鱼 千克 15.95 0.01 0.1 活草鱼 千克 18.91 -0.05 -0.3 带 鱼 千克 39.26 0.04 0.1 大白菜 千克 3.38 0.07 2.1 油 菜 千克 6.03 0.43 7.7 芹 菜 千克 6.78 0.23 3.5 黄 瓜 千克 5.03 0.48 10.6 西红柿 千克 5.92 0.02 0.3 豆 角 千克 8.19 0.16 2.0 土 豆 千克 3.75 -0.04 -1.1 苹 果 富士苹果 千克 12.27 -0.06 -0.5 香 蕉 国产 千克 6.48 -0.14 -2.1 注:上期为2017年7月1-10日。" 61,"2017-09-12 08:56:36","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发展新动力快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二",2017-07-21,国家统计局,"2017-07-21 16:19","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发展新动力快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五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市场发展动力加快转换,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型消费驱动,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驱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一、消费品市场较快发展,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两位数。国内贸易市场业态结构、商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成为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引导消费、扩大生产、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3万亿元,增长55%;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1.6%,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 图1 :2012-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高出同期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2.4个百分点。   二、新兴业态迅速壮大,传统实体零售加快转型   “互联网+零售”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我国网络零售新兴业态持续快速增长,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同时传统实体业态积极转型调整,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发展。   (一)网络零售业态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大幅增加,网上零售市场交易额快速增长,市场地位明显提升,对拉动消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网购用户规模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比2012年底提高11.1个百分点。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4.67亿人,比2012年底增长1.9倍,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7.8%;占网民的比重为63.8%,比2012年底提高20.9个百分点。从市场交易规模看,2016年,我国网上零售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一。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万亿元,增长25.6%,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2.6%,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根据网购用户专项调查结果显示, 2015年,网络交易额中占21.6%的部分是由互联网销售方式刺激所产生的新增消费。我国网上零售不仅在规模上稳居世界前列,在物流配送、商品种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上也创出了中国特色。   (二)实体零售业态增长回暖   面对网上零售新兴业态、经营成本上升等方面的挑战,实体商业业态积极加快调整转型,不断推进业态创新融合,探索新的模式和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来实体零售业态增长总体呈恢复态势。2016年,在限额以上企业中传统实体零售业态总体增长7.8%,增速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扭转了2012年以来增速持续回落的态势。尤其是聚合了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商业模式——城市商业综合体呈现井喷式发展,吸引客流人数较多,市场销售增长较快。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商业综合体1088家,其中2014年、2015年全国新开业商业综合体合计为373家,占总数的34.3%。2015年,全国商业综合体全年总客流量为73.7亿人次,增长30.1%;平均到每个商业综合体,日均客流量为1.9万人次。2015年,全国商业综合体中商户实现销售额(包括零售业商户销售额、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商户营业额)5832.6亿元,增长22.5%。   三、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兴消费不断涌现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通讯器材、汽车、居住相关商品、文化用品等品质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一)升级类商品销售良好   从市场销售的商品品类看,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耐用品类和非耐用品类零售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0.4%和9%,耐用品类增速高于非耐用品类1.4个百分点。具体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商品类别:一是伴随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消费高速增长。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93.6亿G,比2012年增长10.6倍,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80.6%。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的加快,通讯类商品销售持续较快增长。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年均增速为23.3%,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7个百分点,是各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二是居民住房及其相关商品消费快速增长。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建筑装潢类、家具类和家电类商品销售年均增速分别为17.1%、15.9%和10.9%。三是文化相关类商品增长较快。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年均增速为12.4%。四是我国已进入大众消费新时代,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进入普通家庭,升级型和环保型汽车成为市场销售的亮点。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速为8.4%。其中,升级型汽车SUV(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和环保型新能源汽车销售高速增长,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2016年SUV销量增长43.6%,远高于普通轿车增速;新能源汽车销售32万辆,增长84%;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24万辆,增长1.2倍。 图2:2013-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各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速(%)   (二)服务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人们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释放,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大众餐饮等服务消费亮点纷呈。旅游、电影等娱乐休闲服务消费旺盛,尤其是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居民出游方式多种多样,“小长假+年休假”拼假方式所占比例增加,周边游、短途游同样深受欢迎,亲子游、出国游学、海岛旅游、邮轮旅游等旅游产品备受人们青睐。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旅游总收入为4.6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81%,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6%;其中,国内旅游人数为44.4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50.2%;国内旅游收入达3.9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3.6%。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457.1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27.9%。国家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优化大众化餐饮布局,支持大型餐饮企业建设主副食加工配送中心,发展标准化餐饮网点,培育了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大众化餐饮企业,同时注重弘扬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业态互补、高中低档协调发展、中外餐饮融合促进的发展格局。随着餐饮业基本转型到位,餐饮消费恢复两位数增长,增速由2013年的9.2%回升至2016年的10.8%,2013-2016年餐饮消费年均增速为10.4%。   四、农村市场培育取得成效,区域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带动下,消费市场区域结构持续优化,城乡消费市场差距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一)城乡消费市场差距缩小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引导、鼓励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引进大型便利店和超市等,方便农村居民消费,同时,依托农村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以旅游带动消费,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建设,加快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把农村的优质资源引向市场。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落地,提高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和意愿,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较快,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不断缩小。2013-2016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为12.6%,高于城镇市场1.2个百分点。2016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   我国积极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纵深,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同时,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外资产业转移,取得了很大成绩。经济水平和商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带动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环境的优化,中西部消费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3-2016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1.1%、12.4%、12.1%和10.5%。2016年,中、西部地区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1.1%和18.5%,比2012年提高0.7和0.4个百分点。   五、市场主体运营良好,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作为流通市场的主体,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自身内部经营稳步发展,配套的相关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改善,对消费者信心有所提振。   (一)经营主体稳步增加   从经营单位规模、吸纳就业以及综合贡献来看,流通领域市场主体自身发展良好。一是经营主体单位数增长较快,随着我国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2015年末,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数18.3万家,比2012年增加4.4万家,2013-2015年年均增速为9.7%。其中限上批发业企业数为9.2万家,年均增速为8%;限上零售业企业数为9.1万家,年均增速为11.5%。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2015年限上批发和零售业内资企业数17.6万家,占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的96.4%,年均增速为9.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为3165家,年均增速为12.2%;外商投资企业数为3431家,年均增速为2.6%。二是吸纳就业能力增强。2015年末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1173.6万人,比2012年增加188万人,2013-2015年年均增速为6%。其中,限上批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为490.7万人,年均增速为6.1%;限上零售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为682.8万人,年均增速为5.9%。三是行业综合贡献率提高。2016年批发零售业不变价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37.2%,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8.2%;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9.2%上升至2016年的9.5%。   (二)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消费品质量标准、市场监管以及消费者保护等问题十分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和规划,对于提振消费者信心以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消费品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加快推进,现有消费品国家标准和已经备案的行业标准近6000项,消费品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其中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鞋类产品等行业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0%以上,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十二五”期间增长了1.8个百分点。此外,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消费安全,加大对食品、药品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检验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大力推进肉菜和中药材等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在消费环境逐步改善的影响下,消费者信心有所提升。   过去五年,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需要指出的是,受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消费环境以及消费供给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消费潜力并未得到全面释放,尤其是满足新消费结构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体系还不够完善。展望未来,我国消费市场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只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进一步提升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意愿,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新兴市场可望继续快速扩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继续凸显,并成为中国经济动力版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国家统计局贸经司)" 62,"2017-09-12 08:56:41","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民生之本亮点纷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2017-07-21,国家统计局,"2017-07-21 16:17","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民生之本亮点纷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就业领域多重矛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积极推进就业转型,不断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就业不断增加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就业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就业工作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和谐改善的优先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的下限,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就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   (一)新常态下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经济发展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源泉所在。2012—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9%、7.8%、7.3%、6.9%、6.7%,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同期,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分别为92198、91954、91583、91096、90747万人。在经济增速换档、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依然庞大的大背景下,我国就业依然风景这边独好,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保持了平稳增长,分别达到76704、76977、77253、77451和77603万人,年均增长225万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2012—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吸纳非农就业172万人,比2009—2011年多吸纳30万人。   (二)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我国就业总量特别是城镇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需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每年1500万人左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繁重的安置任务,各级党委政府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确保了就业预期目标的超额完成。2012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2016年达到1314万人,并且2013-2016年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500万人,超额完成每年的目标任务。   (三)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登记失业率持续稳定。2012-2016年全国城镇年末登记失业人数均维持在900多万人,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稳定在4.0%—4.1%之间,远低于4.5%的控制目标;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1%左右。   (四)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   就业岗位供大于求。2012年末至2016年末,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分别为1.08、1.10、1.15、1.10和1.13,持续平稳在1以上运行,岗位需求人数始终略大于求职人数,就业市场整体活跃,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二、经济转型助推就业,结构格局持续优化   五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协调发展能力,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促进就业转型,就业格局更趋合理,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城乡就业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2012-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分别为52.57%、53.73%、54.77%、56.10%和57.35%,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就业人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期,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从37102万人上升至41428万人,年均增加1082万人,年均增长2.8%;乡村就业人员从39602万人下降至36175万人,年均减少857万人;城镇就业比重由48.4%提高到53.4%,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乡村就业比例降为46.6%。2014年城镇就业人员数量首次超过乡村,我国城乡就业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二)第三产业就业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长和提升空间,带动和助推就业人员快速增加,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201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到33757万人,比2012年增加6067万人,而一产、二产就业人员分别减少4277、891万人。2012—201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从36.1%升至43.5%,增加7.4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一产、二产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从33.6%和30.3%降至27.7%和28.8%。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高低排序从“三、一、二”的发展型模式提升到了“三、二、一”的现代模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协调性明显提高,初步改变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长期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局面。   (三)行业内部就业结构明显改善。   2012-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的装备制造业就业人员快速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就业人员分别为341、380、706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26.3%、39.1%、37.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就业人员则年均分别下降6.9%和4.5%。   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员大幅增长。2012-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的保险业、其他金融业、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娱乐业就业人员均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分别为11.1%、16.9%、18.6%、20.8%、16.9%、13.6%、10.8%和15%。   (四)非公经济成为城镇就业的主渠道。   2016年,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分别比2012年增长52.9%和59.9%,占城镇就业的比重分别为20.8%和29.2%,分别比2012年提高5.6和8.8个百分点。2012-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等非公有单位就业人员从7194万人增加到10374万人,比重从47.2%上升到58.0%;国有、集体、股份合作、国有独资等公有单位就业人员则从8042万人下降到7514万人,比重从52.8%下降到42.0%。   (五)区域就业结构更趋合理。   近年来,伴随着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中西部后发优势显现,在创造就业方面已超过东部地区。2012—2016年,西部城镇就业人员累计增长16.8%,东部增长10.9%,中部和东北分别增长10.4%和6.5%。同期,全国就业人员净增加899万人,其中,中西部地区占了90%以上;城镇就业人员净增4326万人,其中,中西部地区占比近50%。2016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占全国比重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而东部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   (六)就业人员素质明显改善。   人才资源稳步增长。截止2016年底,全国累计共有2358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比2012年增加783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17.7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300多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万人和1200多人。2013-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达156万人,占全部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的58.8%。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积极助推劳动者素质提升。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359所,比2012年增加62所,占国内普通高校总数的52.3%;毕业生329.8万人,占到高等教育的43.1%。据调查,2015年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14.6%,比2010年分别提高0.5年和4.3个百分点。   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升。2016年,全国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占比为26.4%,比2012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为29.1%,比2012年提高2.6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为23.9%,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比2013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同时,着力增进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也实现了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单位就业明显增加。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劳动者创办企业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灵活就业人员进入企业就业,促进了就业正规化程度的进一步上升。2012—2016年,我国城镇各类单位就业人员总量由22793万人增加到29971万人,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12年的61.43%上升到72.34%。   (二)企业用工更加规范。   各项劳动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用工的进一步规范,超时用工现象明显缓解,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2016年,城镇各类企业就业人员中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0小时的比例为47.9%,比2012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超过40小时的比例大幅下降,由2012年的52%下降至48.1%,下降了3.9个百分点。   (三)劳动关系更趋稳定。   我国劳动标准体系日益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劳动关系稳定性不断增强。2016年,在各类企业就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签订无固定期(长期)劳动合同比重达到了26.8%,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末,全国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并在有效期内的集体合同累计为191万份,覆盖企业341万户、职工1.78亿人。   (四)就业保障显著提高。   2016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员分别为37930、29532、18089、21889、18451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7503、3046、2864、2879和3022万人。   四、创业创新激发就业,发展成就辉煌瞩目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努力营造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催生了众多新就业形态,紧紧兜住了民生底线,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   (一)创业创新带动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创业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2013年至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分别为1131、1293、1480和1651万户,年均增速13.4%;其中新登记企业分别为250、365、444和553万户,年均增速30.3%。据有关部门测算,2016年初创企业新增招聘岗位数超过240万个,对新增招聘岗位的贡献率达到18.7%。据劳动力调查数据测算,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在一年内新创业的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约36%;在全部失业人员中,平均每年约有7%的失业人员在为自己创业做准备。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热情高涨,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超过450万人,2016年登记的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61.5万人。   (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吸纳就业效应显著。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企业大量涌现并蓬勃发展,对各类人员的就业创业吸引力日益增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其中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员约为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从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快递服务业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业企业从2013年的436家增至2016年的847家,从业人员增加16.1%。从分享经济的代表性企业滴滴出行公司的数据看,2013-2016年,已有1100多万注册司机有过接单行为,其中有1/4以上的司机日均接单4单以上。   (三)重点群体就业稳中有进。   高校毕业生持续保持较高就业水平。2012-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达到680、699、727、749和765万人,连创历史新高。五年来,党中央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重要位置,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始终稳定。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实现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更是连续14年超过7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稳增长。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有力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外出就业。2013—2016年,农民工总量从26894万人增至2817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从16610万人增至16934万人。   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帮扶。坚持做好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工作,2013—2016年,累计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3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99万人,共帮扶22万户零就业家庭中的24.9万人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创新进取,奋力拼搏,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保持了就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庞大,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就业问题仍然突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发展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惠民生,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国家统计局人口司)" 63,"2017-09-12 08:56:43",2016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公报,2017-07-20,国家统计局,"2017-07-20 09:36","2016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公报 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二○一七年七月二十日   现将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公布如下: 地 区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上升或下降(±%) 能源消费总量增速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上升或下降(±%) 北 京 -4.79 1.6 0.36 天 津 -8.41 -0.2 -7.39 河 北 -5.05 1.4 -3.75 山 西 -4.22 0.1 -1.00 内蒙古 -4.06 2.8 -4.39 辽 宁 -0.41 -2.9 5.32 吉 林 -7.91 -1.6 -4.20 黑龙江 -4.50 1.3 -2.71 上 海 -3.70 2.9 -1.01 江 苏 -4.68 2.7 -0.95 浙 江 -3.82 3.4 1.43 安 徽 -5.30 2.9 0.71 福 建 -6.42 1.5 -1.96 江 西 -4.93 3.6 -0.22 山 东 -5.15 2.0 -2.09 河 南 -7.64 -0.2 -3.95 湖 北 -4.97 2.7 -2.05 湖 南 -5.34 2.2 -4.28 广 东 -3.62 3.6 -1.73 广 西 -3.64 3.4 -5.14 海 南 -3.71 3.5 -1.35 重 庆 -6.90 3.0 -5.14 四 川 -4.98 2.4 -2.09 贵 州 -6.96 2.8 -4.29 云 南 -5.35 2.9 -9.80 西 藏 陕 西 -3.83 3.5 1.85 甘 肃 -9.42 -2.5 -9.93 青 海 -7.94 -0.6 -10.29 宁 夏 -4.30 3.5 -6.55 新 疆 -3.20 4.2 0.06   附注   1.指标解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指一个地区生产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费的能源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地域内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间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是指一个地区生产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费的电力。   2.计算方法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按照2015年价格计算。   3.2016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0%,能源消费总量增长1.4%。   4.西藏自治区的数据暂缺。   5.公报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64,"2017-09-12 08:56:45","赵茂宏:上半年CPI温和上涨 PPI涨幅高位回落",2017-07-19,中国经济网,"2017-07-19 12:02","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4%,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6%,而去年同期下降3.9%。总体上看,CPI低位温和上涨,PPI涨幅高位逐月回落。   一、CPI温和上涨,食品价格下降明显   由于“春节错月”因素影响,CPI同比涨幅由开年1月的2.5%回落至2月份的0.8%,3月份扩大至0.9%,4月份扩大至1.2%,5月份和6月份均为1.5%,涨幅逐月小幅回升,但总体保持了上涨温和的态势。   食品价格下降是CPI涨幅较低的主因。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1%,为2010年以来历年同期同比首次出现下降,主要是受部分鲜活食品价格下降较多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气候条件适宜,鲜菜市场供应较去年同期充足,价格同比下降14.7%,其中3月份降幅高达27.9%。鸡蛋和猪肉价格分别下降13.7%和6.1%,主要原因是前期蛋鸡和生猪养殖效益好,养殖规模扩大,供应增加,而消费则比较平稳,市场价格出现回落。鲜菜、鸡蛋和猪肉三项合计影响CPI下降0.67个百分点。6月份,鸡蛋价格在连续8个月环比下降后由降转升,上涨6.2%。   部分工业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稳步上涨。上半年,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影响CPI上涨1.83个百分点。受消费需求升级、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部分服务项目价格上涨明显。医疗服务价格上涨5.2%,旅游价格上涨4.1%,教育服务价格上涨3.3%,合计影响CPI上涨0.53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2.4%,影响CPI上涨0.52个百分点。中药和西药价格分别上涨5.8%和6.2%,也是影响CPI上涨的因素。   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保持在2%左右。受气候、供给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影响,各月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较大。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1%,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   二、PPI同比涨幅创近年新高,二季度高位回落   分季度看,一季度,工业品价格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上涨的势头,PPI同比上涨7.4%,为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季度涨幅高点。其中,2月份上涨7.8%,是上半年的月度涨幅高点。3月份之后,PPI同比涨幅逐月走低,5月份和6月份均上涨5.5%,比高点的2月份回落了2.3个百分点。   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是影响PPI上涨的主因。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8.8%,影响PPI上涨6.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97%左右,是影响P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2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达10.4%,为近年来高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7%,影响PPI上涨0.2个百分点,仅占总涨幅的3%左右。从月度走势看,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涨幅基本维持在0.5%-0.8%的区间内,变化不大。这表明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生活资料价格的传导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不显著。   多数行业价格上涨。上半年,在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中,34个行业价格同比上涨,涨幅超过10%的达到8个,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涨幅高达45.9%;4个行业价格微降;2个行业价格持平。   “三黑一色”等重点行业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二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上涨36.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26.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21.5%,石油加工业上涨21.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4.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涨8.2%。与一季度相比,涨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在PPI总涨幅中的影响程度由一季度的82.4%下降到二季度的74.1%。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 原文地址: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7/19/t20170719_24305822.shtml" 65,"2017-09-12 08:56:47",许剑毅:服务业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2017-07-19,中国经济网,"2017-07-19 12:05","  今年上半年,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转型升级持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服务业领域呈现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   一、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206516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高出0.8和1.3个百分点。   1-6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与一季度持平。分月来看,今年前5个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均在8.1%和8.3%之间小幅波动。6月份生产指数增速提升至8.6%,比5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呈现稳中趋快的运行态势。主要行业除金融和房地产业外,其他行业增速均高于一季度,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   二、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   服务业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为54.1%,比上年同期高出0.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14.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比第二产业高出21.3个百分点。   服务业是新增市场主体的主要领域。上半年,服务业工商新登记企业228万户,占全部工商新登记企业数量的78.4%。其中新经济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现代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新登记企业数同比分别增长41.1%、22.0%和18.0%。   服务业吸纳新增就业人员多。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第二产业4.9个百分点,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同比新增的就业人员中,服务业新增加的就业人员占73.7%,高于第二产业47.5个百分点。   服务业对税收增长贡献大。今年以来服务业税收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速。上半年,服务业税收收入达4.9万亿,同比增长10.4%,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为57.6%,比一季度高出1.9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15.3个百分点。   国内外资本继续积极投向服务业。上半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66104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高出第二产业7.3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9.2%,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21.5个百分点。   上半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099.9亿元,占全部利用外资总量的70.2%,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47.2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信息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5.6%、13.9%和46.3%。   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动能加速积累   新兴服务业的蓬勃壮大,为经济增长积累了新动能新动力,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1-5月,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7%和10.9%,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到23.0%和34.0%。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业、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9.9%、35.3%和31.8%,均远高于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   随着“互联网+”政策持续发力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积极推进,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速增长,1-5月,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1815.6万户,同比增长16.2%;移动宽带用户102199.8万户,同比增长24.3%;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70.7亿G,同比增长132.6%。互联网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了如无人超市、淘咖啡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促进了服务创新。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6%,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高达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6.1个百分点,超过全国网上零售额18.2个百分点。受年中“6.18”等电商促销活动的影响,与网络消费相关的快递业高速发展,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31.4%,农村快递成为快递业务新的增长点,二季度,重点快递企业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82.6%。   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稳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1-5月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最快,为26.7%,其中的互联网体育服务同比增长162.8%,非互联网体育服务同比增长85.9%;旅游服务业和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中的主要产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9%和9.8%,其中的水上旅游运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0.8%,游乐园同比增长55.6%,电子出版物出版同比增长59.3%;健康服务业发展较快,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其中的健康产品质量检验服务同比增长21.2%;养老服务业发展稳定,同比增长10.5%,其中的社会工作行业同比增长25%。   新兴领域服务出口快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1-5月,新兴领域服务出口累计2845.5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整体增速4.8个百分点,占服务出口比重50.1%,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   四、生产性服务业助力“中国智造”   上半年,制造业增长加快,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1-6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1-5月,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5.2个百分点。   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2万亿元,同比多增7288亿元,有效缓解了实体企业融资难。制造业的稳定较快发展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增长。1-6月,货物运输持续增长,货运量同比增长10.0%,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6.9和9.5个百分点。   随着人工智能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协同推进下取得突破性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广泛引入人工智能,使生产过程更“聪明”更有效率,1-6月,工业机器人制造产量同比增长52.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24.6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显现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各项政策落地生效,企业降成本、减税负效果显著。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费用93.54元,较上年同期减少0.59元,较一季度降低1.07元。企业税负率(注:本文税负率计算方式为:(营业税金及附加+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100%。)较一季度下降0.18个百分点。在调查的34个行业大类中,25个行业税负率较一季度下降。其中水利管理业、其他房地产业等2个行业税负率下降在1个百分点以上。   六、服务业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上半年,反映服务业景气程度的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分别高于上月和上年同期0.3和1.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加速增长,显示服务业总体生产向好,对经济发展的稳定作用继续增强。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0.7%和60.0%,分别高于上月0.4和0.8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需求预期积极,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增强,下半年服务业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   原文地址: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7/19/t20170719_24305769.shtml" 66,"2017-09-12 08:56:49","王萍萍:上半年全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服务消费继续快速增长",2017-07-18,中国经济网,"2017-07-18 13:53","  上半年,全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既快于上年同期,快于一季度,也快于GDP增长;居民消费增长总体平稳,服务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一、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快于经济增速   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3%。实际增速既快于上年同期,也快于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同时也快于经济增速,比GDP增速快0.4个百分点,比人均GDP增速快0.9个百分点。   财产收入增长快于整个居民收入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056元,增长9.6%,增速比整个居民收入增长快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2.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802元,增长8.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主要是人均出租房屋净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73元,增长9.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主要是农村居民人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增速回升。   转移收入增长也快于整个居民收入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324元,增长11.9%,增速比整个居民收入增长快3.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3166元,增长10.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收入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329元,增长1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8个百分点,主要是各地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加快发放,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增长32.4%,人均从政府得到的实物产品和服务收入增长30.1%,人均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增长48.0%。   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增长慢于整个居民收入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435元,增长8.6%,增速比上年同期略有加快。从城镇看,多数行业工资增长情况好转或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7.5%。从农村看,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数和工资水平均保持增长,人数增长2.1%,月均收入水平增长6.3%,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9.1%。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117元,增长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服务业较快发展,居民人均三产经营净收入增长9.4%,为经营净收入继续增长奠定基础;受玉米、蔬菜、生猪、禽类、蛋类等主要农牧产品价格同比下降影响,农村居民人均一产经营净收入增速回落明显,同比减少。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2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1%,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2元,名义增长8.5%,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居民0.4和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80下降为2.79,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农村居民工资、财产、转移收入增长均快于城镇居民。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比城镇居民快1.6个百分点,主要是农村向非农行业转移劳动力持续增加,农民工务工较多的部分传统行业工资增长较快。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增长比城镇居民快1.5个百分点,主要是农村居民从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中获得的收益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增长比城镇居民快3.0个百分点,主要是在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农村低收入群体获得的实惠持续较快增加。   三、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总体平稳   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34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1%,基本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平稳增长趋势。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3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7%,实际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74元,名义增长8.1%,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居民1.4和1.9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   四、服务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商品消费支出增长平稳。上半年,居民用于食品、衣着和生活用品及服务等以商品性消费为主的支出增长相对较慢。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增长5.6%,其中谷物支出增长6.6%,肉类支出增长4.6%;受蔬菜、禽类、蛋类价格下降的影响,蔬菜和食用菌、禽类、蛋类支出分别下降5.9%,0.7%和3.9%。人均衣着支出增长2.4%,其中衣类支出增长3.2%;鞋类支出下降0.1%。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6.5%。   服务消费支出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居民用于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支出增长相对较快,分别增长9.6%,10.0%和11.9%。居民用于提升生活质量的享受型服务消费支出增长强劲。上半年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增长12.4%,家政服务支出增长13.1%,团体旅游支出增长16.3%,景点门票支出增长21.4%,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增长25.3%。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7/18/t20170718_24281554.shtml" 67,"2017-09-12 08:56:55",孟庆欣:上半年消费品市场稳健发展,2017-07-18,中国经济网,"2017-07-18 13:51","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我国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作用,消费品市场业态结构、商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一、消费品市场零售增长加快,消费引领经济增长作用突出   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增速同比环比均有所加快。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提高0.1和0.4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6月份当月增长11%,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为2016年以来月度增速最高值。   国内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占据“三驾马车”的首位,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的作用。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3%,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高于同期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30.7个百分点。   二、网络零售保持快速增长,实体零售业态继续回暖   网络零售增速有所加快。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8.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3.4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3.8%,比上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升1.4个百分点。   实体零售业态经营不断改善。据测算,上半年,包括超市、百货店、专业店等在内的限额以上单位实体零售业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2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中的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3.5、2.8和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3、0.4和1.7个百分点;超市业态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   三、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亮点纷呈,服务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消费升级类商品加快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1.8%,加快2.6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增长10.1%,仍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汽车类商品中SUV(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增长较快,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上半年SUV销量增长16.8%,仍明显高于普通轿车增速。   旅游娱乐休闲消费市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成为国内家庭消费的刚性需求,旅游市场保持供需旺盛的势头。据国家旅游局报告显示,一季度、二季度居民整体出游意愿分别为82%和81.1%,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今年“五一”小长假,游客人数和花费再创历史新高。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五一”假期,我国共接待游客1.34亿人次,同比增长14.4%;实现旅游总收入791亿元,增长16.2%。电影市场增长有所回升。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上半年,全国影院累计放映超过4047万场,观影人次 7.8亿,票房收入271.8亿元,增长10.5%,增速高于上年全年6.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电影银幕数量超过4.5万块,成为全球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四、石油及制品类增长较快,汽车类增速低开企稳   石油及制品类高位回落。受成品油均价同比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石油及制品类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回升。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二季度成品油均价涨幅逐渐收窄,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7个百分点。   汽车类增速环比回升。受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年初汽车销售出现波动,二季度随着销售回归正常,加上商家促销优惠力度加大,汽车类增速逐月回升。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增长5.2%,其中二季度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5.6个百分点。据测算,若扣除汽车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二季度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五、基本生活类平稳增长,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   吃穿类商品增速略有加快。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吃穿用类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类分别增长11.3%和7.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和0.3个百分点。餐饮消费增长11.2%,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居住类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类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家具类、建筑及装潢类分别增长13.4%和13.9%,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和3.5个百分点。   六、城乡市场发展更趋协调,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乡村市场占比稳步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以及农村商业配套逐步完善,乡村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乡村零售额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高出城镇市场2.2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3%,比上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消费增长较快。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和商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带动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潜力释放,中西部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9.9%,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七、消费者信心提振,消费品供应稳定   消费者意愿水平同比提升。消费者景气指数中,上半年,月均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1.9,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月均消费者预期指数为115.1,提高10.1个百分点;月均消费者满意指数为107.2,提高9.6个百分点。   消费品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食品制造、家具制造、医药制造、汽车制造、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10.4%、11.6%、13.1%和13.9%,增速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高出2.1、3.5、4.7、6.2和7个百分点。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7/18/t20170718_24281432.shtml" 68,"2017-09-12 08:56:55","赵培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结构更趋优化",2017-07-18,中国经济网,"2017-07-18 13:50","  2017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0605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与1-5月份持平。上半年,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回升,投资运行中积极因素逐步积累。   一、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上半年,制造业投资86809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1-5月份和1-4月份分别提高0.4和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0.4%,比去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一是技术改造成为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制造业中技改投资39557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5月份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6.3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5.6%,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成为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是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深化之年,随着工业增长方式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正在成为企业投入的重点;另外技改投资的较快增长也受益于相关政策的支持,近期工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针对企业技改升级从规划上予以引导,从资金上给以扶持;一些地区也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如江苏、广东等地根据企业实施技改产生的新增财政贡献,对企业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上述举措都有效提振了企业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是装备制造业投资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36494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1-5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2%,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成为制造业投资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   三是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在2016年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的基础上,今年以来高耗能制造业投资继续下降。上半年,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2.3%,比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有色行业投资分别下降11.9%和4.7%。   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经济内生动力有所增强   上半年,民间投资170239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1-5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6月份当月民间投资增长8.2%,增速比5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上半年,工业民间投资增长5.1%,增速比1-5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行业民间投资增长20.1%,增速比1-5月份提高2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速回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随着“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推进,工业整体呈现供需向好、效益改善的运行态势,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7%,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投资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相关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逐步增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陆续下发,一些限制性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改善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三是有关部门加大了对PPP项目的资金支持及操作指导。今年财政安排7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地方开展PPP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已下达6.5亿元;同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开了第二批PPP项目典型案例,以利于推动PPP项目更好地落地实施。   三、新动能投资活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19024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8.7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13.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8%,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1.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2.3%。   上半年,战略新兴产业投资108216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0.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8.6%,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发展势头良好,对投资增长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四、基础设施投资高位运行,短板领域投资继续得到加强   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59422亿元,同比增长21.1%,增速比1-5月份和去年同期均提高0.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1.2%,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6.5%,拉动投资增长4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中短板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6%;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5.4%;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3.2%;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7.5%。   分地区看,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合计增长22.9%,增速比全部基础设施投资高1.8个百分点;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58.5%,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五、重点城市住房供给力度加大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调控效果显现,重点城市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加快在建商品住房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大住房市场供应力度。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住宅投资同比增长10.2%,增速比1-5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重点城市住宅投资增长9.5%,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增速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住房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加力增效,发挥了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但当前投资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如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仍呈下降态势、到位资金增速仍然偏低等。下阶段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合理有效投资;抓转型促升级,努力振兴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有效落实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更好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巡视员)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7/18/t20170718_24281151.shtml" 69,"2017-09-12 08:57:02",赵云城:上半年新动能助推工业经济稳定向好,2017-07-18,中国经济网,"2017-07-18 13:48","  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增强,稳定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呈现出增速回升、出口向好、结构优化、效益改善、新动能加快成长的主要特征。   一、工业生产稳步回升   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增速较上年全年回升0.9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6.9%,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为2015年以来季度最高增速。   基本面总体向好。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为87.8%,较上年全年扩大4.9个百分点。在统计的59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462种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7.5%,较上年全年扩大10.6个百分点。   出口增长加快。上半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9%,增速较上年全年回升1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0.3%、二季度增长11.1%,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小微企业运行状况较为稳定。据对4万多家工业小微企业的调查,二季度,小微企业景气指数为96.5,比一季度上升3.4个点,回升至近两年的最高水平。调查结果还显示,小微企业产品订货量增加,融资环境有所改善,设备利用状况不断向好。   用工需求持续回暖。对9万多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单位的用工需求在二季度延续了上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回暖态势,用工需求增加的企业比例较用工需求减少的企业比例多6.2个百分点。   二、工业结构继续优化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在工业领域成效显现,产能过剩矛盾继续缓解,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工业内部结构继续优化。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全年加快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1.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汽车、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3.9%、13.1%、12.5%、12%和11.2%,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增速较上年全年回升2.3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家具、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分别增长11.6%、10.7%、10.4%、9.8%,均保持了较快增速。传统产业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机床、铸造机械、叉车、气体分离及液化、工商用制冷空调等通用设备制造,建筑工程、矿山、水泥、塑料加工、食品制造、农产品加工、纺织、电子工业等专业设备制造,以及载货汽车、家具、家电等与投资、房地产相关的行业普遍保持了较快增长。   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增速较上年全年放缓2个百分点,低于规模以上工业3.7个百分点。通过彻底出清“地条钢”等落后产能,强力整治违法违规和低端、无效的供给能力,有效供给增加。上半年,全国合规粗钢产量增长加快,大中型钢铁企业增长又快于小型企业。在生产回升的同时,工业用电量增幅也有所回落。   三、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改善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2.7%,增速较上年全年分别上升8.6和14.2个百分点;在企业利润保持良好增势的同时,其增长结构发生可喜变化,4-5月份,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中,原材料制造业所占比重较一季度下降20.2个百分点,而消费品制造业提高了8.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提高9.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提高15.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5%,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企业杠杆率持续下降,5月末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企业回款情况持续好转,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同比减少1.1天,延续了年初以来同比减少的趋势,且应收账款同比增速较一季度末回落0.5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周转继续加快,5月末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减少0.7天,且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速较4月末回落1.1个百分点。   四、工业领域新动能支撑作用加强   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对工业经济助推力加大,支撑作用加强。上半年,全国有近万家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7.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3.1%,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分别上升0.3和2.3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城市轨道车辆、SUV、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光缆、光电子器件等新兴工业产品均保持了快速增长。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新旧动能转换将会加快,新动能的支撑作用将会继续增强,工业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全年工业经济总体平稳、稳定向好的总体格局将会延续。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7/18/t20170718_24281381.shtml" 70,"2017-09-12 08:57:09",董礼华: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2017-07-18,中国经济网,"2017-07-18 13:45","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稳的基础更加巩固,好的态势更加明显,服务业和消费保持最高贡献,新动能进一步发挥作用,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总体形势好于预期。   一、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好于预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987亿元,同比增长3.5%,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52987亿元,同比增长6.4%,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06516亿元,同比增长7.7%,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分季看,二季度延续了一季度开局良好的运行态势,国内生产总值2008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与一季度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33亿元,同比增长3.8%,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2983亿元,同比增长6.4%,与一季度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104491亿元,同比增长7.6%,比一季度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较高贡献率   上半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8%、40.1%和54.1%,其中,二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6%、41.3%和52.0%,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6和0.1个百分点。从贡献率看,上半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37.8%和59.1%,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2.6和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21.3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分行业看,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30.7%、10.3%和10.2%,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9、1.1和1.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较快,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   三、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作用   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发挥主要作用,消费结构继续转型升级。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3.4%,资本形成贡献率为32.7%,外需贡献率为3.9%,消费仍然是三大需求中最高的。在消费中,增长最快的还是服务消费,上半年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改善型、服务性消费方面的人均支出增长较快,分别为9.6%、10.0%和11.9%。   四、经济增长新动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行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新动能成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0%,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二季度增长23.0%,比一季度提高3.9个百分点;在快递服务的带动下,邮政业增加值也持续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1.9%,其中,二季度增长32.4%,比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6%,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8.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高达51.6%,超过全国网上零售额18.2个百分点。   五、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上半年,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约为49135元/人,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6.7%。产能利用率回升明显。工业产能利用率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其中,煤炭、钢铁去产能成效进一步显现,产能利用率回升较为明显。相关产业利润高速增长。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7%,比去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2.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81.9%。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7/18/t20170718_24281332.shtml" 71,"2017-09-12 08:57:13",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6月份房价数据,2017-07-18,国家统计局,"2017-07-18 09:30","6月份一二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继续回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6月份房价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了2017年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进行了解读。   一、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全部回落,9个城市环比下降或持平   6月份,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稳定态势。从同比看,1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均比上月回落,回落幅度在0.8至5.5个百分点之间。从环比看,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或持平;6个城市上涨,但涨幅均在0.5%以内。   二、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连续回落,一线城市房价环比下降   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连续回落。据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平均涨幅均连续9个月回落,6月份比5月份分别回落2.6和1.9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平均涨幅连续7个月回落,6月份比5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平均涨幅连续5个月回落,6月份比5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此外,一线城市房价环比下降。初步测算,6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平均分别下降0.1%和0.2%。" 72,"2017-09-12 08:57:22",2017年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2017-07-18,国家统计局,"2017-07-18 09:30","表1: 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对比表 城市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指数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指数 6月 5月 6月 5月 北京 111.5 114.6 99.6 100.0 天津 112.9 115.5 100.0 100.1 上海 110.0 112.9 99.8 100.0 南京 113.6 118.2 100.0 99.8 无锡 122.9 126.5 99.7 100.2 杭州 114.6 116.3 100.2 99.7 合肥 115.4 120.9 100.1 99.8 福州 114.1 115.6 99.9 100.0 厦门 114.7 119.5 100.4 100.3 济南 115.9 116.7 100.2 100.5 郑州 120.2 122.1 100.0 99.9 武汉 114.9 116.8 100.3 100.2 广州 117.9 119.5 100.5 100.9 深圳 102.7 105.5 100.0 99.4 成都 102.1 102.9 99.8 99.9 表2:2017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北  京 99.6 110.7 132.3 唐  山 100.8 107.9 106.9 天  津 100.0 112.3 127.4 秦 皇 岛 100.1 109.0 109.1 石 家 庄 100.5 115.8 121.9 包  头 100.2 102.0 100.7 太  原 101.1 106.4 108.5 丹  东 100.3 100.5 98.4 呼和浩特 100.3 101.9 102.1 锦  州 100.4 100.2 96.6 沈  阳 101.6 109.0 110.6 吉  林 100.6 104.6 104.9 大  连 100.5 104.8 105.7 牡 丹 江 100.1 102.6 100.5 长  春 100.9 106.9 107.8 无  锡 99.7 122.8 134.8 哈 尔 滨 101.6 106.7 108.4 扬  州 100.9 115.5 118.3 上  海 99.8 108.6 137.2 徐  州 101.7 112.8 116.1 南  京 100.0 113.0 144.6 温  州 100.9 107.7 111.1 杭  州 100.2 114.5 133.5 金  华 101.0 111.6 114.7 宁  波 100.9 109.9 119.1 蚌  埠 102.0 116.7 117.6 合  肥 100.1 115.4 148.2 安  庆 100.3 109.4 111.0 福  州 99.9 114.0 129.1 泉  州 100.7 109.4 111.1 厦  门 100.4 114.5 151.3 九  江 100.8 114.8 118.4 南  昌 100.1 110.8 120.7 赣  州 100.4 112.6 115.7 济  南 100.2 115.9 122.5 烟  台 101.1 107.6 109.8 青  岛 100.3 111.2 115.4 济  宁 101.3 106.7 105.8 郑  州 100.0 119.9 130.2 洛  阳 102.3 110.2 110.4 武  汉 100.3 114.2 128.3 平 顶 山 100.9 106.3 107.4 长  沙 100.2 118.1 123.5 宜  昌 101.4 111.5 112.7 广  州 100.5 117.8 139.5 襄  阳 101.9 106.8 105.9 深  圳 100.0 102.7 146.5 岳  阳 101.2 109.0 108.5 南  宁 100.9 111.2 117.3 常  德 101.6 108.3 107.3 海  口 101.2 108.5 110.7 惠  州 100.5 115.5 129.6 重  庆 101.5 112.0 115.3 湛  江 100.6 111.7 112.7 成  都 99.8 102.0 105.1 韶  关 100.4 111.6 113.8 贵  阳 100.6 108.4 110.3 桂  林 101.0 107.5 107.2 昆  明 100.7 107.3 107.7 北  海 102.1 112.5 113.3 西  安 101.5 113.1 115.5 三  亚 99.2 107.7 107.9 兰  州 100.8 104.4 106.4 泸  州 100.9 104.2 105.6 西  宁 100.3 103.1 102.7 南  充 101.4 105.2 105.6 银  川 100.5 102.1 102.0 遵  义 100.7 103.4 103.3 乌鲁木齐 100.4 100.8 99.7 大  理 100.6 103.6 104.1 注:环比以上月价格为100,同比以上年同月价格为100,定基以2015年价格为100。 表3:2017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北  京 99.6 111.5 135.4 唐  山 100.9 108.2 107.3 天  津 100.0 112.9 128.9 秦 皇 岛 100.2 109.5 109.7 石 家 庄 100.5 116.1 122.4 包  头 100.3 102.0 100.7 太  原 101.2 106.6 108.8 丹  东 100.3 100.5 98.4 呼和浩特 100.3 101.9 102.2 锦  州 100.4 100.2 96.6 沈  阳 101.6 109.0 110.7 吉  林 100.6 104.6 104.9 大  连 100.5 104.8 105.7 牡 丹 江 100.2 102.8 100.5 长  春 100.9 107.0 107.9 无  锡 99.7 122.9 135.0 哈 尔 滨 101.6 106.7 108.4 扬  州 100.9 115.5 118.3 上  海 99.8 110.0 145.1 徐  州 101.8 113.6 117.0 南  京 100.0 113.6 147.2 温  州 100.9 107.8 111.2 杭  州 100.2 114.6 133.7 金  华 101.0 111.6 114.7 宁  波 100.9 110.0 119.3 蚌  埠 102.1 116.7 117.6 合  肥 100.1 115.4 148.4 安  庆 100.3 109.4 111.1 福  州 99.9 114.1 129.3 泉  州 100.7 109.6 111.3 厦  门 100.4 114.7 151.8 九  江 100.8 114.9 118.6 南  昌 100.1 111.0 121.0 赣  州 100.5 112.6 115.8 济  南 100.2 115.9 122.5 烟  台 101.1 107.6 109.8 青  岛 100.3 111.5 115.7 济  宁 101.3 106.8 105.8 郑  州 100.0 120.2 130.7 洛  阳 102.4 110.7 110.9 武  汉 100.3 114.9 129.8 平 顶 山 100.9 106.4 107.6 长  沙 100.2 118.5 124.1 宜  昌 101.4 111.7 113.0 广  州 100.5 117.9 139.8 襄  阳 102.0 106.9 106.0 深  圳 100.0 102.7 147.1 岳  阳 101.3 109.6 109.1 南  宁 101.0 112.3 119.2 常  德 101.6 108.4 107.4 海  口 101.2 108.5 110.8 惠  州 100.5 115.5 129.7 重  庆 101.6 112.1 115.4 湛  江 100.6 111.7 112.7 成  都 99.8 102.1 105.3 韶  关 100.4 111.6 113.8 贵  阳 100.6 108.5 110.4 桂  林 101.0 107.5 107.2 昆  明 100.7 107.3 107.7 北  海 102.1 112.6 113.5 西  安 101.7 114.3 116.9 三  亚 99.2 107.7 107.9 兰  州 100.8 104.5 106.6 泸  州 100.9 104.3 105.7 西  宁 100.4 103.3 102.9 南  充 101.4 105.3 105.7 银  川 100.5 102.1 102.0 遵  义 100.7 103.6 103.5 乌鲁木齐 100.4 100.9 99.6 大  理 100.6 103.7 104.1 表4:2017年6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城市 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15年 =100 北  京 98.9 115.8 153.7 唐  山 100.7 105.1 104.8 天  津 99.1 115.0 129.7 秦 皇 岛 99.9 107.0 106.5 石 家 庄 99.8 109.2 119.6 包  头 100.4 102.3 99.5 太  原 100.8 107.4 109.5 丹  东 100.1 100.9 98.9 呼和浩特 100.2 99.8 99.4 锦  州 100.2 99.0 93.6 沈  阳 101.1 104.4 105.9 吉  林 100.3 103.2 103.5 大  连 100.6 103.3 104.0 牡 丹 江 100.6 101.8 101.9 长  春 100.7 103.7 103.7 无  锡 101.5 124.6 128.2 哈 尔 滨 101.4 103.0 104.7 扬  州 100.5 110.9 111.3 上  海 99.9 110.0 142.6 徐  州 101.3 108.0 109.3 南  京 100.6 116.5 138.7 温  州 101.6 106.3 109.8 杭  州 100.7 117.4 130.5 金  华 100.7 107.5 109.5 宁  波 101.2 109.2 115.1 蚌  埠 101.9 111.2 111.3 合  肥 99.6 107.6 150.2 安  庆 100.4 111.2 111.6 福  州 100.8 116.9 125.5 泉  州 100.6 112.1 111.3 厦  门 99.6 112.5 145.2 九  江 100.9 108.8 112.7 南  昌 100.7 109.8 117.9 赣  州 100.4 110.8 112.8 济  南 100.8 117.3 121.7 烟  台 100.8 105.8 106.1 青  岛 100.9 115.6 117.2 济  宁 101.0 105.0 104.7 郑  州 100.3 122.6 133.5 洛  阳 100.9 105.1 104.9 武  汉 101.3 120.8 132.2 平 顶 山 100.5 102.6 102.3 长  沙 100.4 120.8 124.0 宜  昌 101.1 107.6 109.5 广  州 100.8 123.2 147.2 襄  阳 100.8 104.1 103.7 深  圳 99.7 104.3 142.1 岳  阳 100.7 104.7 104.8 南  宁 101.7 109.4 112.9 常  德 100.9 104.4 105.0 海  口 100.4 104.7 105.2 惠  州 100.6 114.7 121.5 重  庆 101.3 108.1 112.0 湛  江 100.8 107.8 106.1 成  都 100.0 106.0 108.9 韶  关 100.6 105.9 106.3 贵  阳 100.4 104.1 105.5 桂  林 100.7 100.2 98.4 昆  明 100.5 103.1 105.0 北  海 101.6 107.8 110.2 西  安 101.6 105.7 102.3 三  亚 99.3 103.6 104.5 兰  州 100.4 102.1 102.6 泸  州 100.5 103.3 106.1 西  宁 100.3 100.6 99.9 南  充 100.8 104.6 105.9 银  川 100.1 100.0 99.5 遵  义 100.3 104.0 102.7 乌鲁木齐 100.6 101.4 100.3 大  理 100.4 99.8 99.4 表5:2017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分类价格指数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北  京 99.4 110.3 121.9 99.8 113.2 139.6 99.5 111.0 142.2 天  津 100.4 115.1 135.7 99.9 112.9 128.9 100.0 111.3 124.2 石 家 庄 100.4 113.9 119.6 100.3 116.6 123.1 100.9 116.4 122.5 太  原 101.3 107.2 110.4 101.3 107.6 109.7 100.9 105.0 106.9 呼和浩特 100.3 100.6 99.9 100.4 102.3 103.4 100.2 101.8 101.1 沈  阳 101.6 110.4 112.6 101.6 108.3 110.7 101.5 107.5 107.1 大  连 100.4 103.1 105.1 100.5 106.6 107.9 100.8 104.8 102.4 长  春 100.7 108.4 110.4 101.2 106.3 106.6 100.7 106.2 106.8 哈 尔 滨 101.7 106.5 107.7 101.6 107.8 109.4 101.4 105.0 107.3 上  海 99.6 109.6 147.7 100.0 110.6 146.2 99.7 109.6 143.2 南  京 99.9 116.0 150.9 99.8 112.9 147.3 100.3 113.0 143.9 杭  州 100.0 115.0 138.0 100.3 114.5 132.8 100.3 114.1 129.7 宁  波 101.0 111.8 122.3 100.9 109.9 119.6 100.8 109.5 117.7 合  肥 100.1 116.0 147.3 100.0 115.7 149.0 100.2 113.3 147.8 福  州 100.1 112.7 130.2 100.1 115.3 130.4 99.5 113.0 127.3 厦  门 100.3 114.3 152.1 100.3 114.2 153.0 100.7 115.7 149.7 南  昌 100.0 113.1 124.0 100.2 110.0 120.5 100.1 113.1 120.9 济  南 100.6 115.2 122.2 100.1 116.2 123.2 100.1 115.6 120.2 青  岛 100.2 111.2 115.3 100.2 111.8 117.2 100.7 111.3 112.9 郑  州 99.8 121.2 132.7 100.3 120.8 131.0 99.8 115.2 124.0 武  汉 100.2 115.3 130.1 100.4 115.3 130.7 100.2 112.6 126.2 长  沙 100.3 117.7 121.2 100.3 117.7 124.3 100.0 120.5 125.7 广  州 100.3 117.6 140.0 100.5 119.1 140.7 100.4 116.5 138.5 深  圳 99.7 103.1 146.2 100.2 104.0 147.2 100.3 101.1 148.8 南  宁 100.8 112.6 120.1 101.0 111.6 119.3 101.3 113.4 116.9 海  口 101.1 108.9 111.7 101.4 109.2 111.5 100.6 106.6 108.3 重  庆 101.8 114.8 117.6 101.4 111.6 114.9 101.4 108.7 113.0 成  都 100.2 102.3 104.7 99.4 101.8 105.7 99.5 102.1 105.9 贵  阳 100.7 108.5 110.9 100.7 109.1 111.1 100.2 106.5 107.8 昆  明 100.9 107.7 109.1 100.6 107.3 107.7 100.8 107.0 106.4 西  安 101.7 113.7 118.1 101.7 115.0 116.9 101.6 113.5 115.8 兰  州 100.7 105.0 106.9 100.8 104.5 106.5 100.9 104.1 106.4 西  宁 100.6 103.6 103.7 100.2 103.9 103.0 100.7 101.5 102.3 银  川 100.5 101.4 101.4 100.4 101.8 102.1 100.7 103.4 101.9 乌鲁木齐 100.8 101.2 99.6 100.3 101.0 100.8 100.4 100.4 96.4 唐  山 100.8 107.6 107.7 100.9 108.3 107.1 101.0 109.1 107.2 秦 皇 岛 100.4 109.9 109.7 100.0 109.4 110.1 100.4 109.3 108.0 包  头 100.0 102.0 101.7 100.2 102.6 101.0 100.5 100.6 99.4 丹  东 100.2 100.7 99.1 100.4 100.5 98.6 100.4 100.0 96.5 锦  州 100.2 100.0 94.4 100.5 100.4 97.6 100.1 99.6 97.3 吉  林 100.5 105.3 105.2 100.7 104.4 105.1 100.1 103.1 103.3 牡 丹 江 100.1 102.0 99.6 100.2 103.1 101.4 100.1 104.1 98.4 无  锡 99.9 125.4 139.3 99.9 124.7 137.8 99.2 117.5 126.4 扬  州 101.1 116.1 119.7 101.0 115.5 118.2 100.7 115.0 117.7 徐  州 102.0 114.2 117.5 101.9 113.9 117.0 101.4 111.5 116.4 温  州 100.8 107.6 110.1 101.0 109.0 112.7 100.9 106.3 110.0 金  华 101.6 113.6 117.0 100.8 112.4 115.8 100.6 108.5 110.9 蚌  埠 101.6 115.5 115.8 102.3 117.6 118.8 101.0 112.4 111.6 安  庆 100.3 109.7 112.3 100.4 109.4 110.9 99.9 109.1 110.2 泉  州 100.3 110.5 111.8 100.9 110.9 112.2 100.6 107.2 109.7 九  江 100.8 117.6 121.2 100.8 114.4 118.1 101.0 115.4 118.8 赣  州 100.7 112.8 116.5 100.4 112.3 115.3 100.3 113.9 117.1 烟  台 101.0 106.4 107.8 101.1 108.8 112.0 100.8 106.3 106.6 济  宁 101.1 106.2 105.9 101.5 107.3 106.0 101.1 105.9 105.3 洛  阳 103.1 113.2 115.0 102.5 110.8 110.5 101.4 108.7 108.8 平 顶 山 100.8 106.1 105.7 101.0 107.0 108.7 100.5 104.6 106.3 宜  昌 101.1 111.7 112.7 101.4 111.8 113.0 101.7 111.1 113.0 襄  阳 102.1 107.1 107.8 102.0 106.9 105.9 101.7 106.8 104.2 岳  阳 100.6 109.3 109.1 101.5 109.1 108.2 101.2 110.9 111.0 常  德 102.3 109.8 109.3 101.3 108.2 107.1 101.1 106.7 105.0 惠  州 101.1 114.3 128.9 100.5 115.7 130.1 100.0 116.1 129.5 湛  江 101.0 110.8 112.4 100.4 112.5 113.5 100.3 110.8 110.3 韶  关 100.7 110.8 114.0 100.8 112.9 115.0 99.7 109.9 112.0 桂  林 101.4 106.2 105.7 101.0 108.2 107.5 100.4 106.4 107.6 北  海 102.0 111.7 113.0 102.2 113.9 113.9 102.8 114.2 115.4 三  亚 99.2 109.1 109.3 98.8 106.6 106.5 99.7 107.2 107.7 泸  州 101.1 105.5 106.7 100.9 103.9 105.5 100.0 102.9 102.6 南  充 101.3 104.9 105.0 101.5 105.5 106.2 101.3 104.3 103.7 遵  义 100.3 103.7 104.7 100.8 103.2 102.9 100.9 105.2 104.9 大  理 100.1 104.3 104.5 100.6 103.7 104.9 100.8 103.4 103.2 表6:2017年6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分类价格指数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上月 =100 上年同月 =100 2015年 =100 北  京 98.8 116.3 154.3 98.8 114.8 151.8 99.1 116.2 155.5 天  津 98.8 115.2 132.5 99.4 115.8 129.8 99.4 111.8 120.9 石 家 庄 100.2 110.4 121.7 99.7 109.5 119.4 99.2 104.9 114.1 太  原 101.0 108.9 111.3 100.6 107.0 108.9 100.5 104.8 106.7 呼和浩特 100.3 99.8 99.5 100.1 99.8 99.5 100.2 99.9 98.7 沈  阳 101.3 104.0 105.9 100.7 105.5 106.4 100.8 104.1 103.9 大  连 100.5 103.2 103.8 100.5 103.4 104.7 101.1 103.6 102.6 长  春 100.7 103.9 104.3 100.6 103.3 102.8 100.8 104.2 103.2 哈 尔 滨 101.6 103.5 105.2 101.4 103.0 104.6 101.0 101.7 103.9 上  海 99.9 111.5 145.2 99.9 109.5 141.2 100.1 107.6 138.7 南  京 100.4 113.6 134.1 100.5 116.5 140.3 100.8 122.8 144.6 杭  州 100.7 117.5 131.6 100.8 118.1 130.7 100.8 116.1 127.9 宁  波 101.3 108.8 114.9 101.0 109.6 115.7 101.4 108.8 114.1 合  肥 99.7 107.9 151.5 99.6 107.4 148.8 99.4 107.5 151.7 福  州 100.9 116.4 125.0 100.8 117.1 125.0 100.6 117.0 126.8 厦  门 99.7 114.9 149.7 99.5 111.6 144.2 99.7 110.9 141.6 南  昌 100.8 111.8 119.8 100.8 108.0 116.8 100.2 108.7 115.1 济  南 100.8 117.9 123.1 100.8 117.4 121.1 100.5 115.5 118.7 青  岛 100.8 116.0 117.5 101.0 116.1 118.0 100.9 113.5 114.9 郑  州 100.3 122.9 133.9 100.4 123.2 134.4 100.3 120.5 130.4 武  汉 101.4 121.8 133.9 101.2 121.9 133.2 101.0 116.2 126.8 长  沙 100.7 120.0 123.5 100.3 120.4 123.4 100.4 122.1 125.3 广  州 101.0 123.6 148.1 100.8 123.7 146.6 100.6 120.0 145.1 深  圳 100.2 106.5 146.0 99.2 102.7 139.1 99.5 102.0 138.4 南  宁 101.9 109.1 111.4 101.4 109.0 111.9 101.9 110.9 118.3 海  口 100.5 105.2 105.3 100.4 104.1 105.2 100.3 104.5 104.8 重  庆 101.4 107.9 111.8 101.6 109.2 113.8 100.5 105.9 108.1 成  都 99.9 106.9 110.1 100.3 104.7 107.7 99.8 106.2 108.0 贵  阳 100.5 104.0 105.1 100.3 103.7 105.1 100.3 105.5 106.9 昆  明 100.2 102.2 104.8 100.9 103.1 105.0 100.2 104.5 105.4 西  安 101.8 106.8 102.9 101.9 106.2 103.2 100.7 102.7 99.1 兰  州 100.5 103.4 104.2 100.2 101.2 101.7 100.4 101.4 101.1 西  宁 100.2 100.8 100.0 100.4 100.7 100.0 100.3 100.2 99.7 银  川 100.1 100.3 99.9 100.0 99.8 99.2 100.2 99.4 98.6 乌鲁木齐 100.9 101.1 99.2 100.5 101.5 101.1 100.2 102.1 102.2 唐  山 100.7 105.7 105.1 100.7 104.6 104.5 100.4 104.1 104.1 秦 皇 岛 99.7 107.4 107.1 100.0 107.2 106.4 100.0 105.0 104.9 包  头 100.1 102.2 99.3 100.6 103.9 100.8 100.3 97.2 95.7 丹  东 100.1 100.5 97.9 100.1 101.8 101.2 99.8 100.3 96.6 锦  州 100.4 99.0 94.0 100.0 98.8 93.2 100.6 99.1 93.5 吉  林 100.4 103.3 103.9 100.3 103.4 103.7 100.2 102.4 101.3 牡 丹 江 100.5 102.1 103.3 100.9 101.3 99.0 100.1 98.3 94.0 无  锡 101.4 126.2 129.5 101.5 123.8 127.7 101.7 123.5 126.7 扬  州 100.6 111.6 111.9 100.5 110.5 110.9 100.5 109.5 110.0 徐  州 101.2 108.2 109.8 101.2 107.5 108.6 101.5 109.1 110.4 温  州 102.2 107.6 112.0 101.5 106.7 110.3 101.3 104.7 107.1 金  华 100.8 108.0 110.9 100.7 107.1 108.5 100.7 107.4 109.0 蚌  埠 101.8 112.0 111.8 102.1 110.6 111.0 101.7 108.9 109.6 安  庆 100.5 111.1 111.4 100.4 111.6 112.0 100.4 110.5 110.6 泉  州 100.6 110.9 110.8 100.9 113.9 112.2 100.2 110.8 110.6 九  江 100.8 109.5 115.7 100.9 108.1 110.7 101.0 108.4 108.5 赣  州 100.4 109.5 111.6 100.5 111.9 114.3 100.4 109.6 111.2 烟  台 101.0 106.9 107.6 100.7 104.8 105.1 100.5 103.9 102.7 济  宁 101.4 103.9 103.6 100.7 106.0 105.9 101.4 104.3 103.3 洛  阳 101.2 105.0 106.2 100.7 105.2 104.7 101.1 105.0 103.7 平 顶 山 100.5 102.9 99.7 100.7 101.9 102.6 100.2 103.1 106.1 宜  昌 101.2 108.1 110.9 101.1 107.4 109.2 101.0 107.5 107.7 襄  阳 100.6 104.1 104.3 101.0 104.3 104.1 100.8 103.4 101.0 岳  阳 100.8 105.5 105.6 100.7 104.2 104.4 100.2 104.3 104.3 常  德 100.8 104.5 105.5 101.0 104.4 104.9 100.7 103.8 104.1 惠  州 100.8 114.6 121.9 100.5 114.5 121.2 100.6 115.2 121.8 湛  江 100.7 107.3 105.5 100.9 108.0 106.3 100.6 109.0 107.4 韶  关 100.5 105.3 105.6 100.6 106.5 107.4 100.7 105.4 105.1 桂  林 100.9 101.1 99.0 100.5 99.3 97.8 100.8 100.4 98.4 北  海 101.7 108.2 110.5 101.5 107.6 110.2 101.5 106.4 108.4 三  亚 99.3 104.7 105.7 99.5 103.7 104.7 98.9 101.7 102.3 泸  州 100.2 102.9 105.8 100.7 103.4 106.3 100.8 103.5 105.6 南  充 100.9 105.5 106.9 100.7 104.0 105.3 100.7 103.0 104.1 遵  义 100.3 104.2 103.8 100.3 104.2 102.5 100.1 102.7 101.2 大  理 100.6 99.6 98.9 100.3 100.2 101.0 100.2 99.7 98.0   附注   1、现行《住宅销售价格统计调查方案》自2011年1月起开始实施。   2、调查范围。住宅销售价格的调查范围为70个大中城市的市辖区,不包括县。   3、调查方法。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面积、金额等资料直接采用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二手住宅销售价格调查为非全面调查,采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房地产经纪机构上报、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与调查员实地采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基础数据。   4、新建住宅含保障性住房;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   5、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详见中国统计信息网《住宅销售价格统计调查方案》。   6、表格中若含“——”,表示本月无成交记录。" 73,"2017-09-12 08:57:32",2017年二季度和上半年我国GDP初步核算结果,2017-07-18,国家统计局,"2017-07-18 09:30","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我国2017年二季度和上半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主要结果如下: 表1  2017年2季度和上半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2季度 上半年 2季度 上半年 GDP 200807 381490 6.9 6.9 第一产业 13333 21987 3.8 3.5 第二产业 82983 152987 6.4 6.4 第三产业 104491 206516 7.6 7.7 农林牧渔业 13888 22929 3.9 3.6 工业 69324 131244 6.6 6.5 #制造业 60302 113644 7.1 7.0 建筑业 13966 22326 5.4 5.3 批发和零售业 18587 36383 7.1 7.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369 17475 9.6 9.2 住宿和餐饮业 3316 6725 7.0 7.2 金融业 16328 33542 3.2 3.8 房地产业 13259 25652 6.2 6.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7212 14141 23.0 21.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205 10359 9.3 9.8 其他服务业 30354 60714 7.2 7.0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行业分类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4.本表中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数据中,有的不等于各产业(行业)之和,是由于数值修约误差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GDP同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2 8.1 7.6 7.5 8.1 2013 7.9 7.6 7.9 7.7 2014 7.4 7.5 7.1 7.2 2015 7.0 7.0 6.9 6.8 2016 6.7 6.7 6.7 6.8 2017 6.9 6.9   注:同比增长速度为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长速度。 表3  GDP环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2 1.9 2.1 1.8 2.0 2013 1.9 1.7 2.1 1.6 2014 1.7 1.8 1.8 1.8 2015 1.5 1.9 1.8 1.7 2016 1.3 1.9 1.8 1.7 2017 1.3 1.7   注:环比增长速度为经季节调整后与上一季度对比的增长速度。   其他相关核算结果详见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核算说明   1.季度GDP核算概述   1.1 基本概念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1.2 核算范围   1.2.1 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生产者为了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而进行的知识载体产品的自给性生产,但不包括住户部门所从事的类似的活动;第四,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以及雇佣有酬家庭服务人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没有报酬的家庭和个人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1.2.2 生产活动主体范围   GDP生产活动主体范围包括了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1.3 核算单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1.4 核算频率   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到2015年2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当季数据相加得到。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   1.5 法律依据和制度规定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目前,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CSNA)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1.6 保密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   1.7 用户需求   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   2.季度GDP核算方法   2.1 分类体系   在季度GDP核算中,行业划分依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并采用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采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201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在实际核算中采用两级分类。   第一级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为基础,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11个行业。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其他服务业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7个门类行业。   第二级分类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部分门类细化为行业大类。   第二种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2.2 资料来源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统计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2.3 核算方法   2.3.1 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2.3.1.1 增加值率法   增加值率法是先计算现价总产出,再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3.1.2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是利用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推算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1+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价值量指标现价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3.1.3 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方法   先利用物量指数外推法求得本期不变价增加值,再根据相关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 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16年至2020年不变价增加值的基期是2015年。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2.3.2.1 价格指数缩减法   利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2 物量指数外推法   利用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和推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 ×(1+该行业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物量指标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4 季节调整   GDP环比增长速度是季度增加值与上一个季度增加值数据对比的结果。在测算时,须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NBS-SA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研制而成的。该软件添加了处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的新模块,有效剔除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等。   3.季度GDP数据修订   3.1 修订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3.2 修订程序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改革的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3.3 修订方法   3.3.1 当季数据的修订   中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加总。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3.3.2 环比数据的修订   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   4.季度GDP数据质量评估   4.1 对基础数据的评估   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4.2 对核算方法的评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门会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依据不断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目前,正在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修订。   4.3 对核算结果的评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结果后,要对GDP各构成项目数据、GDP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以及宏观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GDP数据和其他主要数据的相互协调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框架,对各专业和部门基础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制度。   4.4 数据的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5.季度GDP数据发布   5.1 发布时间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日左右发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于隔年1月份发布。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5.2 发布方式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在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在国家统计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对于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数据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进行查询。" 74,"2017-09-12 08:57:36",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2017-07-17,国家统计局,"2017-07-17 13:57","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2017年7月17日)   中央电视台记者:   从您刚才的介绍来看,我国的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增速,为什么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速呢?您如何评价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谢谢。   邢志宏: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领域出现了更多的积极变化,可以说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概括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特点,可以有两句话:一是稳的格局更加巩固,二是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稳的格局更加巩固,主要体现在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经济增速平稳,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GDP同比增长6.9%,与一季度持平,经济增速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   二是就业形势持续向好。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5万人,同比多增了18万人,完成了年度目标的66.8%。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走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以下。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四个月低于5%。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继续增加。刚才我已经介绍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了364万人,增长2.1%。   三是物价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了1.4%,与一季度基本持平;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基本稳定,上半年核心CPI同比上涨2.1%。   四是国际收支继续改善。货物贸易继续保持顺差。上半年货物贸易的进出口相抵,实现了顺差1.28万亿元。人民币小幅升值,外汇储备连续回升。6月末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是1美元兑6.77元人民币,比3月末升值了1.84%。外汇储备6月份达到30568亿美元,连续五个月回升。   综合宏观经济四大方面的主要指标来看,我国上半年的经济运行呈现了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好的态势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在改革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使产需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以来,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特征更加明显,上半年服务业的增速快于二产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达到了54.1%,高于二产14个百分点。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2和4.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了12.2%和32.2%。在需求方面,居民消费加快转型升级,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也在调整优化。   二是动能在转换中增强。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创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今年以来,市场主体竞相成长,1-5月份全国新登记注册的企业同比增长了14.7%,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1.56万户。新主体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成长,经济发展当中的新动能不断地壮大。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8.6%,增速快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8%,同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了10.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经济当中的新的力量在不断地增强。   三是质量在转型中提升。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今年的企业效益明显改善,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了22.7%,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6.3个百分点。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利润率达到了6.05%,同比提高0.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营业利润也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经济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高于去年同期0.8个百分点,比同期的经济增速快出了0.4个百分点。   财政方面,虽然企业减税降费的力度比较大,但由于经济稳中向好,企业效益改善,税基在继续扩大,这样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了9.8%,增速同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   综合上面这些情况,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趋明显,为完成全年主要经济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发力,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所取得的结果,也是全国上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所取得的结果。   下一阶段,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之以恒地强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工作,力促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关注到,二季度包括6月份的数据表现得还是非常好的。前一段时间发布了一些数据,我们也听到经济学家的分析,但还是有些不一致的声音,认为经济已经筑底,甚至是进入新的上升通道,有一些意见还是认为下半年还是有回调的压力,想问一下您的判断是怎样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在调控滞后的影响下,下半年会不会对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谢谢。   邢志宏:   你这个问题主要是关于下一步经济走势的问题。可以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积极变化还会继续增加,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第一,实体经济发展趋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不断地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明显地促进了供求关系的改善。去年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负增长,工业领域走出通缩以来,企业经营和预期明显地改善,工业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去年3月份以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基本都保持在6%以上,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同比又有所提高。工业生产的稳定,效益的改善,预期的改善,又带动了工业投资的增加。上半年,制造业的投资增长了5.5%,同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的投资增长了11.8%,占制造业投资的45.6%,这就为今后工业的稳定增长打下了更好的基础。服务业发展的势头也很好。今年以来,服务业生产指数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较高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增势非常好。现在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的增长都呈加快之势。   第二,需求在稳步扩大,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不断增强。这几年我们一直坚持扩大内需,把它作为战略基点,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推动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相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内需在经济增长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今年以来,消费增长稳健,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投资积极跟进,围绕补短板、强基础,加力增效,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外需明显回稳向好,上半年出口增长了15%,所以现在是内外需求联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在进一步改善。   第三,微观主体的活力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统计局对4万家小微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二季度小微工业企业的景气指数达到96.5%,比一季度提高了3.4个百分点,达到了两年来的最高。小微企业的活跃不是偶然的,大家也都知道,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是经济建设和发展当中一支非常广泛的力量。目前整体市场形势好转,特别是在放管服改革的助力下,小微企业的活力明显增强。在调查当中,75.4%的工业小微企业的设备利用率要高于或者处于正常水平,72.7%的小微企业反映产品订货量高于和处于正常水平,这个比例连续6个季度在提高。同时,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结果也反映,到6月份,小型企业的PMI连续两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可以说,小微企业的活跃反映了我们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增强,经济增长的基础更加广泛深入。   第四,市场预期向好,经济发展的信心持续提升。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51.7%,比上个月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已经连续11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了54.9%,比上个月提高了0.4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保持在54%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同时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了113.3,也是近年来的较高水平。我们也注意到,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等一些国际组织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期。   综合以上的情况,可以说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将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谢谢。   路透社记者:   想问一下,我们最近修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上半年或者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有没有什么影响?另外,可以给一下资本形成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吗?谢谢。   邢志宏:   谢谢你的提问。感谢你对统计工作的关注。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就是2016版本的申请。下一步,我们将会组织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确切地讲,目前这项工作还没有正式实施,所以它没有影响到目前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测算。借此机会,我就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再补充一点情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套全面、科学、系统地反映经济运行过程的标准和规范。我国在90年代就开始向国际接轨,制定了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些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为我们真实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的规模、速度、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009年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推出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这个标准叫国民账户体系2008。目前,国外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实施这个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和国际标准相衔接,同时为了更准确真实地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提高核算科学水平,提高核算质量。国家统计局对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推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在这个标准当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拓展了原来的核算范围,也修订了一些指标,同时细化了标准,改进了核算方法。但是这个核算体系非常庞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有些比较成熟的,我们已经采取了行动,比如说R&D,就是研发支出的核算方法,我们已经在去年做了改进,今年又进一步在地区层面对研发支出的核算进行了完善。但是还有很多项目需要逐步创造条件来加以推进。总之,我们会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新方案积极努力,使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水平不断地提高。   刚才你问到了上半年三大需求的贡献率,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是63.4%,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32.7%,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是3.9%。从数据当中能够看到,内需这一块的贡献率96.1%,比上个季度还提高了0.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是我们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反映了消费在经济增长当中的基础性作用。谢谢。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   目前金融市场的利率上升,房地产贷款的利率也上升,这对下半年的经济周期有哪些影响?谢谢。   邢志宏:   这涉及到货币市场的一些情况,应该说关于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非常明确,我们国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也就是说,它要为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货币政策要防止实施过松,产生加杠杆效应,放大资产泡沫,给中国经济带来风险。   关于目前利率的情况和货币供应的情况,前一阶段我也注意到,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的介绍,6月末M2增长了9.4%,增速有点回落。从人民银行的介绍来看,主要还是受到金融系统降低内部杠杆的影响,特别是现在同业理财,包括表外活动在放缓,但是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依然增长了12.9%,这是一个适度增长。同时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中央银行还通过多种货币政策供给工具,提供了不同期限的流动性,为市场维护了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持。金融体系改革力度也很大,将会不断地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建设,使市场利率稳定下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上半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更趋明显,但是想问一下CPI的涨幅比较低,PPI出现了高位回落是什么原因?谢谢。   邢志宏: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经常讲,物价是供求关系的综合反映,实际上今年供求格局积极变化,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在价格统计指标上也是有所反映的。一是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偏低,主要还是受到了食品价格下降的影响,特别是猪肉、鲜菜、鸡蛋在内,上半年一直在走低,猪肉和鲜菜从2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走低,鸡蛋是从去年开始已经连续8个月在走低,最近才刚刚有一些新变化。这三项就把CPI拉低了0.7个百分点。   大家也知道,食品消费在居民当中是比较稳定的,弹性也比较小,所以食品价格的下降主要还是供应增加的结果。今年总体上,猪肉、鲜菜和鸡蛋等食品供应情况比较好,导致这次食品价格的回落。但是如果我们看上半年非食品领域的价格是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3%,这个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9%,去年同期工业消费品价格是同比下降0.3%,服务性的项目价格今年上半年是上涨了2.9%,比去年同期也提高了0.9个百分点。这两项数据反映出工业消费领域和服务性消费领域的市场需求明显上升。这两项数据也跟我们目前工业生产领域和服务业发展领域出现的积极变化是一致的。   另外,从PPI也就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情况来看,PPI的涨幅最近几个月在逐步回落,主要是受到了原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去年以煤炭、钢铁、有色、石油为代表的一系列原材料价格上涨比较快,涨势比较猛,到今年2月份达到了一个高点,之后就出现了高位回落和调整的态势。比如石油开采业的价格,从一季度的上涨70%左右降到二季度的上涨25%左右,涨幅回落明显。再如钢铁业也就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一季度价格上涨30%以上,二季度为21%左右。这些行业价格涨幅回落的幅度比较大,对于PPI的变动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工业领域多数行业的价格依然在上涨。二季度统计的40个工业行业中,有34个行业的价格同比上涨,上涨面还比一季度有所扩大。同时,在原材料行业价格涨幅回落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等行业的价格变动趋势相反,同比涨幅继续扩大,二季度有25个相关行业的价格涨幅比一季度扩大。这反映了我们当前整个工业领域的景气在从上游向中下游扩散,这对工业领域的发展来讲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谢谢。   日本朝日电视台记者:   现在很多城市实施房地产限购政策,上半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是放缓,您怎么看待下半年的房地产投资的走势,对GDP的影响是多大?   邢志宏:   谢谢你的提问。从去年以来,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有两个重点,一是抓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的控房价、防风险的工作,第二是抓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去库存工作。这一轮调控跟以往的调控在方式上是不同的,采取了分类指导、因城施策的方针,在这种情况之下,房地产投资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回落的幅度并不大。   1-6月份住宅投资增长10.2%,增幅比1-5月份略微加快0.2个百分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刚才讲是因为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的方针。全国非重点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上半年增长24.5%,继续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水平。销售增速的回落主要是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但是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在调控方式上也不仅仅是在限购、限贷、限售,为了解决供求矛盾,还加大了土地和房屋的供应,这就使得房地产投资的变动幅度没有以往那么大。总的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会是一种缓中趋稳的走势,对经济的影响需要随着房地产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来进行测算。谢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刚才您提到从CPI的构成来说,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上半年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增长比较平稳,应该说还是略有回落。但是服务业价格上涨明显,也导致CPI出现结构分化,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消费升级脚步在提升?现在服务业价格在持续上升,会对CPI未来的走势会带来哪些影响,会不会为实现全年所定的预期目标带来一定压力?谢谢。          邢志宏:   可以肯定地说,实现今年全年CPI的预期目标是没有问题的。我刚才介绍到,服务价格是在上涨,主要是因为服务业领域的居民消费需求旺盛,这已经是一个长期的现象。服务价格的涨势基本上还是比较平稳的,保持在2%多些的涨幅。有一些长期性的因素在支撑着增长,除了消费升级的影响以外,还有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使得服务性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其他领域。但是从整体价格变动情况来看,工业品总体上还是供过于求的态势,食品领域价格在调控下会比较稳定,服务价格总体上呈现平稳走势,所以整体的CPI会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实际上扣除掉食品和能源价格以后,核心CPI也比较平稳。所以,物价形势会保持稳定。谢谢。" 75,"2017-09-12 08:57:44",6月份能源生产平稳增长,2017-07-17,国家统计局,"2017-07-17 15:00","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生产平稳增长,其中,原煤生产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原油生产降幅有所收窄,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天然气生产增速加快,电力生产稳定增长。   一、原煤产量持续恢复性增长,价格止跌回升   6月份,原煤产量3.1亿吨,同比增长10.6%,自今年3月份以来,原煤产量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恢复性增长;日均生产1028万吨,比5月份增加67万吨。   1-6月份,原煤产量17.1亿吨,同比增长5.0%;日均生产94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52万吨,接近2015年同期正常水平。   煤炭价格止跌回升。随着“迎峰度夏”的来临,煤炭需求有所增加,煤炭价格止跌回升。截至7月10日,秦皇岛5500大卡煤炭平仓价每吨589元,比6月初上涨24元;5000大卡每吨544元,上涨51元;4500大卡每吨475元,上涨44元。   二、原油生产降幅收窄,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   6月份,原油产量1621.2万吨,同比下降2.3%,降幅比5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4.0万吨,比5月份增加1.6万吨。自去年11月份以来,原油生产降幅不断收窄。   1-6月份,原油产量9645.3万吨,同比下降5.1%,降幅比1-5月份收窄0.5个百分点。   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6月份,原油加工量4607.9万吨,同比增长2.3%,增速比5月份回落3.1个百分点;日均加工量153.6 万吨,比5月份增加3.2万吨。   1-6月份,原油加工量27521.0万吨,同比增长3.0%,增速比1-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主要成品油中,汽油、煤油和柴油分别增长2.1%、5.9%和2.6%,燃料油下降0.8%。   三、天然气生产增速加快   6月份,天然气产量11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6%,增速比5月份加快4.1个百分点。   1-6月份,天然气产量74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0%,增速比1-5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常规天然气增长8.9%,非常规天然气增长5.7%,分别加快1.5和0.2个百分点。   四、发电量稳定增长   6月份,发电量520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增速比5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日均发电量173.4亿千瓦时,比5月份增加13.9亿千瓦时。   1-6月份,发电量2959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日均发电163.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加11.9亿千瓦时。   火电增速略有回落,水电降幅收窄。今年5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9.4毫米,远低于去年同期(82.8毫米),但6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112.3毫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受此影响,水电降幅明显收窄,火电增速相应略有回落。6月份,水力发电量1044.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9%,降幅比5月份收窄4.0个百分点;火力发电量370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增速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保持两位数增长。6月份,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10.9%、13.3%和29.3%,其中,风电比5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回落1.6个百分点,核电回落13.7个百分点。核电增速回落较多主要是部分核电厂机组检修影响。 规模以上工业分地区原煤生产情况 地 区 6月 1-6月 产品产量 同比增速 产品产量 同比增速 (万吨) (%) (万吨) (%) 全 国 30835 10.6 171263 5.0 北 京 26 4.2 145 -17.2 天 津         河 北 535 1.9 3261 -2.0 山 西 7497 12.9 41718 5.5 内蒙古 7940 19.2 46191 13.8 辽 宁 317 -10.2 1904 -12.3 吉 林 141 -2.7 814 7.5 黑龙江 450 -4.6 2557 -6.5 上 海         江 苏 109 -1.2 638 -11.5 浙 江         安 徽 1017 2.7 5928 -6.0 福 建 99 -13.4 608 -12.2 江 西 74 -42.4 416 -41.1 山 东 1114 10.8 6431 -2.3 河 南 1010 10.7 5679 -3.2 湖 北 57 21.9 159 -26.4 湖 南 142 -37.1 904 -29.5 广 东         广 西 68 74.5 223 15.2 海 南         重 庆 103 -54.3 571 -53.1 四 川 400 -19.3 3024 -9.3 贵 州 1685 4.9 8590 8.3 云 南 409 -0.7 1988 4.0 西 藏         陕 西 4924 18.3 25843 9.2 甘 肃 326 1.9 1888 -2.6 青 海 106 28.1 376 4.8 宁 夏 630 2.9 3641 9.1 新 疆 1657 5.2 7767 2.2 注:本表中未列出数据的省(区、市)没有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企业。   附注   1.指标解释   原煤:指煤矿生产的、经过验收符合质量标准的原煤。即:从毛煤中选出规定粒度的矸石(包括黄铁矿等杂物)并且绝对干燥灰分在40%以下的原煤。绝对干燥灰分虽在40%以上,但经有关部门批准开采,并有消费需求的劣质煤,亦应计入原煤产量。原煤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在烟煤中又分为炼焦烟煤和一般烟煤两种。原煤不包括石煤、泥煤(泥炭)和伴随原煤生产过程而采出的煤矸石。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统计范围   报告中的产量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3.调查方法   煤炭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市场网;降水量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 76,"2017-09-12 08:57:46",2017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17-07-17,国家统计局,"2017-07-17 10:00","  一、居民收入情况   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22元,增长8.1%(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2元,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238元,增长7.0%,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6803元,增长7.3%,是平均数的9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559元,增长7.0%,是平均数的84.7%。 图1 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   按收入来源分,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435元,增长8.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5%;人均经营净收入2117元,增长5.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4%;人均财产净收入1056元,增长9.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2%;人均转移净收入2324元,增长11.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0%。   二、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34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31元,增长6.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74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2678元,增长5.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3%;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68元,增长2.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6%;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919元,增长8.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1.7%;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535元,增长6.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1%;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1211元,增长9.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869元,增长10.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8%;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718元,增长11.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1%;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236元,增长11.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7%。 图2 201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表1 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收支主要数据 指标 水平 (元) 增长率 (%) (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932 8.8(7.3) 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 18322 8.1(6.5)    农村居民 6562 8.5(7.4) 按收入来源分:    工资性收入 7435 8.6   经营净收入 2117 5.9   财产净收入 1056 9.6   转移净收入 2324 11.9 (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11238 7.0 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 16803 7.3    农村居民 5559 7.0 (三)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8834 7.6(6.1) 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 11931 6.7(5.1)    农村居民 5174 8.1(7.0) 按消费类别分:   食品烟酒 2678 5.6    衣着 668 2.4    居住 1919 8.3    生活用品及服务 535 6.5    交通通信 1211 9.6    教育文化娱乐 869 10.0    医疗保健 718 11.9    其他用品和服务 236 11.9 注: 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农村人口比重。   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当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1)*100%;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③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部分在农村收入较高的人口进入城镇地区,但在城镇属于较低收入人群,他们的迁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均有拉低作用,但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其收入增长效应都会体现在全体居民收入增长中,因而当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比较接近时,会出现全国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分城乡居民收入增速。   ④括号中为实际增速,其他为名义增速。 表2 2017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支主要数据 指标 水平 (元) 名义增长率 (%)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322 8.1 按收入来源分:    工资性收入 11205 7.5   经营净收入 2149 7.0   财产净收入 1802 8.4   转移净收入 3166 10.5 (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1931 6.7 按消费类别分:   食品烟酒 3622 4.5    衣着 948 1.0    居住 2622 7.6    生活用品及服务 729 7.1    交通通信 1615 8.2    教育文化娱乐 1182 9.7    医疗保健 876 10.6    其他用品和服务 338 12.1 (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562 8.5 按收入来源分:    工资性收入 2980 9.1   经营净收入 2080 4.5   财产净收入 173 9.9   转移净收入 1329 13.5 (四)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5174 8.1 按消费类别分:   食品烟酒 1562 6.6    衣着 337 4.5    居住 1088 7.9    生活用品及服务 307 3.0    交通通信 733 11.3    教育文化娱乐 499 8.6    医疗保健 531 13.4    其他用品和服务 116 8.6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现金消费支出,也包括实物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八大类。   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   季度收支数据中未包括居民自产自用部分的收入和消费,年度收支数据包括。   2、调查方法   全国及分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按季度发布。   国家统计局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50个县(市、区)随机抽选16万个居民家庭作为调查户。   国家统计局派驻各地的直属调查队按照统一的制度方法,组织调查户记账采集居民收入、支出、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状况等数据;同时按照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住房与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居民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享有情况等其他调查内容。数据采集完成后,市县级调查队使用统一的方法和数据处理程序,对原始调查资料进行编码、审核、录入,然后将分户基础数据直接传输至国家统计局进行统一汇总计算。" 77,"2017-09-12 08:57:54",2017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2017-07-17,国家统计局,"2017-07-17 10:00","  2017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0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222亿元,增长10.2%。   2017年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369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76953亿元,增长8.7%。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545亿元,同比增长1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63亿元,增长12.9%。1-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7786亿元,同比增长1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583亿元,增长12.3%。   按消费类型分,6月份,餐饮收入3254亿元,同比增长11.9%;商品零售26554亿元,增长10.9%。1-6月份,餐饮收入18546亿元,同比增长11.2%;商品零售153822亿元,增长10.3%。   在商品零售中,6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3406亿元,同比增长10.2%。1-6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72420亿元,同比增长8.8%。   2017年1-6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1073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3747亿元,增长2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8%;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5.1%、20.8%和31.8%。   2017年1-6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3%、5.8%、10.0%和7.4%。 2017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数据 指 标 6月 1-6月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808 11.0 172369 10.4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4222 10.2 76953 8.7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  -  23747 28.6 按经营地分          城镇 25545 10.7 147786 10.1  乡村 4263 12.9 24583 12.3 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3254 11.9 18546 11.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816 11.0 4533 8.4  商品零售 26554 10.9 153822 10.3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3406 10.2 72420 8.8       粮油、食品类 1360 10.9 7695 11.5       饮料类 208 10.6 1104 12.7       烟酒类 363 9.5 2202 9.8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 1220 7.3 7172 7.3       化妆品 215 17.0 1203 11.3       金银珠宝 245 6.3 1528 7.9       日用品 498 11.2 2689 9.0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949 13.3 4482 10.4       中西药品 823 13.6 4506 12.1       文化办公用品 355 16.4 1615 11.8       家具 277 14.8 1375 13.4       通讯器材 427 18.5 2073 10.1       石油及制品 1717 4.2 9681 10.6       汽车 3651 9.8 19423 5.2       建筑及装潢材料 313 15.2 1539 13.9   注:1.此表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涵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但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2.调查对象   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3.调查方法   对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对限额以下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4.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对2016年6月份以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7年6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6年 6月 0.91 7月 0.79 8月 0.93 9月 0.85 10月 0.73 11月 1.00 12月 0.88 2017年 1月 0.68 2月 1.05 3月 0.89 4月 0.82 5月 0.87 6月 0.93" 78,"2017-09-12 08:57:59",2017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2017-07-17,国家统计局,"2017-07-17 10:00","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2017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06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增速比1-5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34318亿元,增长10.2%,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8%。   1-6月份,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27252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与1-5月份持平;中部地区投资10631亿元,增长16.0%,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10991亿元,增长6.8%,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1737亿元,下降14.0%,降幅收窄2.1个百分点。   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923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增速比1-5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72722万平方米,增长2.9%。房屋新开工面积85720万平方米,增长10.6%,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61399万平方米,增长14.9%。房屋竣工面积41524万平方米,增长5.0%,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9760万平方米,增长2.5%。   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03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8%,增速比1-5月份提高3.5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4376亿元,增长38.5%,增速提高6.2个百分点。   二、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746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1%,增速比1-5月份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3.5%,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38.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32.5%。商品房销售额59152亿元,增长21.5%,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7.9%,办公楼销售额增长38.9%,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41.7%。   1-6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34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增速比1-5月份提高2.8个百分点;销售额34695亿元,增长14.4%,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9140万平方米,增长19.9%,增速提高2.2个百分点;销售额11398亿元,增长31.4%,增速提高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8746万平方米,增长21.2%,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销售额10930亿元,增长37.7%,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375万平方米,增长13.3%,增速回落5.5个百分点;销售额2128亿元,增长21.7%,增速回落3.8个百分点。   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4577万平方米,比5月末减少144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1305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减少60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128万平方米。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5765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1-5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3352亿元,增长22.1%;利用外资104亿元,增长58.9%;自筹资金23273亿元,下降2.3%;其他资金39035亿元,增长17.2%。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23226亿元,增长22.7%;个人按揭贷款12000亿元,增长6.7%。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6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101.37,比5月份提高0.19点。 表1 2017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指标 绝对量 同比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50610 8.5  其中:住宅 34318 10.2     办公楼 3159 4.8     商业营业用房 7589 5.0 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692326 3.4  其中:住宅 472722 2.9     办公楼 32709 3.7     商业营业用房 95666 2.9 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85720 10.6  其中:住宅 61399 14.9     办公楼 2956 -5.6     商业营业用房 10058 -4.6 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41524 5.0  其中:住宅 29760 2.5     办公楼 1590 31.1     商业营业用房 5170 7.6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10341 8.8 土地成交价款(亿元) 4376 38.5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74662 16.1  其中:住宅 64791 13.5     办公楼 2076 38.8     商业营业用房 5133 32.5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59152 21.5  其中:住宅 49298 17.9     办公楼 2932 38.9     商业营业用房 5460 41.7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64577 -9.6  其中:住宅 35169 -19.3     办公楼 3646 8.6     商业营业用房 15793 3.5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亿元) 75765 11.2  其中:国内贷款 13352 22.1     利用外资 104 58.9     自筹资金 23273 -2.3     其他资金 39035 17.2      其中:定金及预收款 23226 22.7         个人按揭贷款 12000 6.7 表2 2017年1-6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地  区 投资额 (亿元)   同比增长 (%)   住 宅 住 宅 全国总计 50610 34318 8.5 10.2   东部地区 27252 18563 8.4 10.6   中部地区 10631 7431 16.0 15.8   西部地区 10991 7077 6.8 8.8   东北地区 1737 1248 -14.0 -13.4 表3 2017年1-6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销售情况 地 区 商品房销售面积 商品房销售额 绝对数 (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 (%) 绝对数 (亿元) 同比增长 (%) 全国总计 74662 16.1 59152 21.5   东部地区 33401 11.7 34695 14.4   中部地区 19140 19.9 11398 31.4   西部地区 18746 21.2 10930 37.7   东北地区 3375 13.3 2128 21.7   附注   1.指标解释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完成投资:指报告期内完成的全部用于房屋建设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的投资额以及公益性建筑和土地购置费等的投资。该指标是按照形象进度原则统计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建筑面积)。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额: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价款(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合同总价)。该指标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同口径,也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待售面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但不包括报告期已竣工的拆迁还建、统建代建、公共配套建筑、房地产公司自用及周转房等不可销售或出租的房屋面积。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实际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各种货币资金及来源渠道。具体细分为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房屋施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以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多层建筑物的施工面积指各层建筑面积之和。   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新开工建设的房屋面积,以单位工程为核算对象。不包括在上期开工跨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和上期停缓建而在本期复工的建筑面积。房屋的开工以房屋正式开始破土刨槽(地基处理或打永久桩)的日期为准。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整栋房屋的全部建筑面积,不能分割计算。   房屋竣工面积:指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   土地购置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本年内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面积。   土地成交价款: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活动的最终金额。在土地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最后的划拨款、“招拍挂”价格和出让价;在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最后确定的合同价格。土地成交价款与土地购置面积同口径,可以计算土地的平均购置价格。   2.统计范围   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法人单位。   3.调查方式   按月(1月份除外)进行全面调查。   4.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要说明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遵循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以景气循环理论与景气循环分析方法为依据,运用时间序列、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基准指标,选取了房地产投资、资金、面积、销售有关指标,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包含了随机因素,采用增长率循环方法编制而成,每月根据新加入的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国房景气指数选择2012年为基年,将其增长水平定为100。通常情况下,国房景气指数100点是最合适的景气水平,95至105点之间为适度景气水平,95以下为较低景气水平,105以上为偏高景气水平。   5.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79,"2017-09-12 08:58:03",2017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2017-07-17,国家统计局,"2017-07-17 10:00","  2017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702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2%,增速比1-5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0.7%,比1-5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80164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1-5月份提高0.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50009亿元,增长8.6%,增速比1-5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32522亿元,增长6%,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7544亿元,同比下降12.3%,降幅比1-5月份收窄8.4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6968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比1-5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83300亿元,增长4.8%,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79971亿元,增长9%,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82680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1-5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2178亿元,同比下降14.4%,降幅比1-5月份收窄3.5个百分点;制造业75222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1-5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280亿元,增长7.7%,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 2017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数据 指 标 2017年1-6月份 绝对量 同比增长 (亿元) (%)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170239 7.2 分地区       东部地区 80164 9.3   中部地区 50009 8.6   西部地区 32522 6.0   东北地区 7544 -12.3 分产业       第一产业 6968 16.6   第二产业 83300 4.8   第三产业 79971 9.0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7692 15.3   采矿业 2178 -14.4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588 -10.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74 -17.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33 -33.6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424 -14.1       非金属矿采选业 771 -9.9   制造业 75222 5.6    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899 1.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388 -7.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942 -8.4       通用设备制造业 5456 0.8       专用设备制造业 5004 4.8 汽车制造业 4791 13.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019 8.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5501 10.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584 26.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280 7.7    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4117 7.5   建筑业 791 -17.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448 2.6    其中:铁路运输业 76 -8.9       道路运输业 2030 4.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8131 27.9    其中:水利管理业 563 6.0       公共设施管理业 7032 28.7   教育 1162 5.8   卫生和社会工作 1280 29.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67 14.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616 -25.8   注: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解释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2、统计范围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范围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单位的工商登记注册类型和控股情况来确定,包括:   (1)工商登记注册的集体、股份合作、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个体户、个人合伙等纯民间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   (2)工商登记注册的混合经济成分中由集体、私营、个人控股的投资主体单位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   3、调查方法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属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部分,其调查方法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一致,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80,"2017-09-12 08:58:08",2017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8.6%,2017-07-17,国家统计局,"2017-07-17 10:00","  2017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0605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与1-5月份持平。从环比速度看,6月份比5月份增长0.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8694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1-5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05807亿元,增长4%,增速比1-5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66104亿元,增长11.3%,增速比1-5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104203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1-5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3955亿元,同比下降6.4%,降幅比1-5月份收窄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86809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1-5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3438亿元,增长2.5%,增速比1-5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9422亿元,同比增长21.1%,增速比1-5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7.5%,增速比1-5月份提高2.8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5.4%,增速比1-5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3.2%,增速比1-5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9%,增速比1-5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121595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1-5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73837亿元,增长10.1%,增速比1-5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72350亿元,增长10.7%,增速比1-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11034亿元,同比下降9.5%,降幅比1-5月份收窄4.9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267850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1-5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6417亿元,同比下降4.7%,降幅比1-5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5468亿元,下降4%,降幅比1-5月份扩大2.7个百分点。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9640亿元,同比下降10.9%,降幅比1-5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270965亿元,增长9.5%,增速比1-5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85885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1-5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37258亿元,同比下降1.2%,降幅比1-5月份收窄4.4个百分点。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86275亿元,同比增长1.4%, 1-5月份为下降0.1%。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3.8%,增速比1-5月份提高2.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增长6.3%,增速比1-5月份提高3.5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同比下降3%,降幅比1-5月份收窄1.6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下降13.7%,降幅比1-5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他资金增长16%,增速与1-5月份持平。 2017年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指 标 2017年1-6月份 绝对量 同比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 280605 8.6   其中:国有控股 102022 12.0      民间投资 170239 7.2 分项目隶属关系       中央项目 9640 -10.9   地方项目 270965 9.5 按构成分       建筑安装工程 198767 9.2   设备工器具购置 48651 7.5   其他费用 33186 6.6 分产业       第一产业 8694 16.5   第二产业 105807 4.0   第三产业 166104 11.3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10303 13.9   采矿业 3955 -6.4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113 0.2       和天然气开采业 1020 6.4       金属矿采选业 344 -23.7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37 -19.8       非金属矿采选业 819 -7.8   制造业 86809 5.5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5125 6.3       食品制造业 2595 3.7       纺织业 3124 7.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6475 -0.3       医药制造业 2846 2.7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3075 1.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443 1.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714 -11.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390 -4.7       金属制品业 4631 5.7       通用设备制造业 5866 0.0       专用设备制造业 5594 4.7       汽车制造业 6076 12.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400 9.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6238 8.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709 27.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3438 2.5    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0205 0.0   建筑业 1823 -22.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5656 14.7    其中:铁路运输业 3032 1.9        道路运输业 16850 23.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5415 25.2    其中:水利管理业 4447 17.5       公共设施管理业 29349 25.4   教育 4788 17.8   卫生和社会工作 3081 18.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799 15.4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345 -1.2 分注册类型     其中:内资企业 267850 9.3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6417 -4.7 外商投资企业 5468 -4.0 分施工和新开工项目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985885 19.7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237258 -1.2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到位资金 286275 1.4   其中:国家预算资金 16493 3.8      国内贷款 35271 6.3      利用外资 1059 -13.7      自筹资金 182444 -3.0      其他资金 51008 16.0   注:1.此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注   1、指标解释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到位资金: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在报告期内收到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种货币资金,包括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   新开工项目:是指报告期内所有新开工的建设项目。   国有控股: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国有绝对控股。   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国有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国有协议控股。   投资双方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的企业,若其中一方为国有经济成分的,一律按国有控股处理。   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投资项目都属于国有控股。   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执行。划分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及代码的通知》(国统办字〔1999〕2号)执行。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基层统计单位均要填报登记注册类型。登记注册类型由从事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企业或个体经营单位填报。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按登记注册类型填报,未登记的,按投资者的登记注册类型或有关文件的规定填报。   其中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2、统计范围   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3、调查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具体请参见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程序,对2016年6月份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7年6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年 度 月 份 环比速度(%) 2016年 6月 0.69 7月 0.57 8月 0.70 9月 0.64 10月 0.70 11月 0.61 12月 0.67 2017年 1月 0.61 2月 0.77 3月 0.78 4月 0.74 5月 0.71 6月 0.73" 81,"2017-09-12 08:58:08",2017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2017-07-17,国家统计局,"2017-07-17 10:00","  2017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6%(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5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81%。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   分三大门类看,6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制造业增长8.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3%。   分经济类型看,6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集体企业增长3.9%,股份制企业增长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0%。   分行业看,6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2%,纺织业增长4.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0.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0%,汽车制造业增长13.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6%。   分地区看,6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2%,中部地区增长8.5%,西部地区增长7.9%,东北地区增长1.7%。   分产品看,6月份,596种产品中有441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钢材9757万吨,同比增长0.7%;水泥22081万吨,下降0.9%;十种有色金属485万吨,增长6.1%;乙烯135万吨,下降3.2%;汽车225.0万辆,增长6.2%;轿车90.5万辆,下降1.0%;发电量5203亿千瓦时,增长5.2%;原油加工量4608万吨,增长2.3%。   6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72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7%。 2017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6月 1-6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7.6 … 6.9 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0.1 … -1.0  制造业 … 8.0 … 7.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7.3 … 8.1 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6.8 … 6.2  其中:集体企业 … 3.9 … 1.9     股份制企业 … 7.7 … 7.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8.0 … 6.7 主要行业增加值      农副食品加工业 … 7.2 … 7.3  食品制造业 … 11.0 … 9.0  纺织业 … 4.9 … 4.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4.3 … 4.3  医药制造业 … 13.6 … 11.6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6.7 … 7.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1 … 5.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0.7 … 0.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3.5 … 2.1 金属制品业 … 9.2 … 8.3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2.3 … 11.2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2.0 … 12.0  汽车制造业 … 13.1 … 13.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4.6 … 5.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2.3 … 9.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4.6 … 13.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6.6 … 8.0 主要产品产量     布 (亿米) 66 4.4 346 4.5 硫酸(折100%) (万吨) 815 10.3 4560 3.7 烧碱(折100%) (万吨) 289 -1.3 1751 4.2 乙烯 (万吨) 135 -3.2 896 -3.2 化学纤维 (万吨) 478 2.9 2559 4.8 水泥 (万吨) 22081 -0.9 111309 0.4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7078 5.4 41415 5.8 生铁 (万吨) 6168 2.2 36256 3.4 粗钢 (万吨) 7323 5.7 41975 4.6 钢材 (万吨) 9757 0.7 55155 1.1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485 6.1 2760 7.2 其中:原铝(电解铝)(万吨) 293 7.4 1684 8.8 金属切削机床 (万台) 7 7.2 40 8.7 工业机器人(台/套) 12614 61.1 59097 52.3 汽车 (万辆) 225.0 6.2 1396.8 6.3 其中:轿车 (万辆) 90.5 -1.0 555.3 -1.4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 71.8 15.4 461.4 19.7 其中:新能源汽车(万辆) 6.2 29.2 20.4 13.3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 1615 4.4 6534 2.2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2897 18.9 14146 5.0 移动通信手持机 (万台) 17303 0.5 93601 6.4  其中:智能手机(万台) 12719 -0.1 69367 6.1 集成电路 (亿块) 145 23.4 744 23.8 原煤(万吨) 30835 10.6 171263 5.0 焦炭(万吨) 3816 -1.4 22106 2.5 原油(万吨) 1621 -2.3 9645 -5.1 原油加工量(万吨) 4608 2.3 27521 3.0 天然气(亿立方米) 115 14.6 741 8.0 发电量(亿千瓦时) 5203 5.2 29598 6.3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3710 6.3 22215 7.1  水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1044 -1.9 4613 -4.2  核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199 10.9 1154 19.6  风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197 13.3 1327 17.9  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53 29.3 289 35.1 产品销售率(%) 97.7 0.5 (百分点) 97.5 0.2 (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亿元) 11723 11.7 61030 10.9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工业增长速度,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物量增减变动程度的指标。利用该指标,可以判断短期工业经济的运行走势,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也是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产品销售率:是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用来反映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情况。   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交给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价值,以及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3、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7年6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月份 环比增速(%) 2016年 6月 0.50 7月 0.51 8月 0.53 9月 0.46 10月 0.50 11月 0.55 12月 0.50 2017年 1月 0.57 2月 0.60 3月 0.83 4月 0.55 5月 0.57 6月 0.81" 82,"2017-09-12 08:58:14",上半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2017-07-17,国家统计局,"2017-07-17 10:00","上半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 (2017年7月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上半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创新,狠抓政策落实,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呈现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收入增加、结构优化的良好格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987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98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206516亿元,增长7.7%。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   全国夏粮总产量14052万吨,比上年增加131万吨,增长0.9%。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892万吨,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产量2493万吨,增长0.8%,加快0.6个百分点。生猪存栏40350万头,同比增长0.4%;生猪出栏32183万头,增长0.7%。   二、工业生产加快,企业利润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6.2%,集体企业增长1.9%,股份制企业增长7.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制造业增长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1%。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2和4.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2%和3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5%。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1%。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048亿元,同比增长22.7%,比上年同期加快16.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5%,比上年同期提高0.45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较快增长,景气度持续提高   上半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增速与一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较快。6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6%,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加快0.6个百分点。   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提高1.6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和物流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升至59.0%以上,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0.7%和60.0%,分别比上月提高0.4和0.8个百分点。   四、投资增速稳中略缓,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0605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102022亿元,增长12.0%;民间投资170239亿元,增长7.2%,比1-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8694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投资105807亿元,增长4.0%,其中制造业投资86809亿元,增长5.5%,比1-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66104亿元,增长11.3%。基础设施投资59422亿元,增长21.1%,比1-5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5%和22.3%,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2.9和13.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86275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由负转正。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37258亿元,同比下降1.2%,降幅比1-5月份收窄4.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月增长0.73%。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0610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0.2%。房屋新开工面积8572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4.9%。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4662万平方米,增长1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3.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59152亿元,增长21.5%,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7.9%。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03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8%。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4577万平方米,比上月末减少1441万平方米。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5765亿元,同比增长11.2%。   六、市场销售增长加快,网上零售增势强劲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369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76953亿元,增长8.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7786亿元,增长1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583亿元,增长12.3%。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8546亿元,增长11.2%;商品零售153822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72420亿元,增长8.8%。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文化办公用品增长11.8%,体育娱乐用品增长17.1%,家具增长13.4%,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13.9%。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0%,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3%。   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1073亿元,同比增长33.4%,比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3747亿元,增长2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8%,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七、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贸结构改善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31412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出口72097亿元,增长15.0%;进口59315亿元,增长25.7%。进出口相抵,顺差12782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0.5%,占进出口总额的56.7%,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机电产品仍为出口主力,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4.6%,占出口总额的57.2%。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上半年我国对俄罗斯、巴基斯坦、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3.1%、14.5%、24.6%和46.8%。6月份,进出口总额24043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出口13493亿元,增长17.3%;进口10550亿元,增长23.1%。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61030亿元,同比增长10.9%,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723亿元,增长11.7%。   八、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品价格涨势放缓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与一季度持平。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8%,衣着上涨1.3%,居住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8%,交通和通信上涨1.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5%,医疗保健上涨5.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4%,猪肉价格下降6.1%,鲜菜价格下降14.7%。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下降0.2%。   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6%,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下降0.2%。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7%;6月份同比上涨7.3%,环比下降0.4%。   九、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9,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238元,同比名义增长7.0%。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34元,同比名义增长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787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64万人,增长2.1%。二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3405元,增长6.3%。   十、“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政策成效持续显现   过剩产能有序化解,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4%,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房地产去库存效果继续显现,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9.6%,降幅比3月末扩大3.2个百分点。企业杠杆率下降,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企业成本继续降低,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2元,同比减少0.04元。短板领域得到加强,上半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6.0%、17.5%、14.7%和17.8%,均明显快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并取得更好结果奠定了扎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下阶段,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适度扩大总需求,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巩固稳中向好基础,力争更好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7年二季度GDP环比数据、2017年6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16年以来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3%、1.9%、1.8%、1.7%、1.3%和1.7%。 其他指标环比数据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环比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环比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环比增速(%)   2016年6月份 0.50 0.69 0.91      7月份 0.51 0.57 0.79      8月份 0.53 0.70 0.93      9月份 0.46 0.64 0.85      10月份 0.50 0.70 0.73      11月份 0.55 0.61 1.00      12月份 0.50 0.67 0.88   2017年1月份 0.57 0.61 0.68      2月份 0.60 0.77 1.05      3月份 0.83 0.78 0.89      4月份 0.55 0.74 0.82      5月份 0.57 0.71 0.87      6月份 0.81 0.73 0.93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为及时反映服务业经济活动的月度运行态势,国家统计局编制了服务业生产指数,并自2017年3月份起按月度发布。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反映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7)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是指调查时点到户籍所在乡镇区域以外地区从业的农村劳动力。   (8)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9)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2017年6月份及上半年主要统计数据 指 标 6月 1-6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0807    (二季度) 6.9    (二季度) 381490 6.9 第一产业 13333    (二季度) 3.8    (二季度) 21987 3.5 第二产业 82983    (二季度) 6.4   (二季度) 152987 6.4 第三产业 104491    (二季度) 7.6   (二季度) 206516 7.7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 … … -3.9 二、农业 夏粮(万吨) … … 14052 0.9 猪牛羊禽肉(万吨) … … 3892 1.0 其中:猪肉(万吨) … … 2493 0.8 生猪存栏(万头) … … 40350 0.4 生猪出栏(万头) … … 32183 0.7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7.6 … 6.9 (一)分经济类型 国有控股企业 … 6.8 … 6.2 集体企业 … 3.9 … 1.9 股份制企业 … 7.7 … 7.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8.0 … 6.7 (二)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0.1 … -1.0 制造业 … 8.0 … 7.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7.3 … 8.1 (三)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 4.9 … 4.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4.3 … 4.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1 … 5.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0.7 … 0.5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2.3 … 11.2 汽车制造业 … 13.1 … 13.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4.6 … 5.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2.3 … 9.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4.6 … 13.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6.6 … 8.0 (四)主要产品产量 发电量(亿千瓦时) 5203 5.2 29598 6.3 生铁 (万吨) 6168 2.2 36256 3.4 粗钢 (万吨) 7323 5.7 41975 4.6 钢材 (万吨) 9757 0.7 55155 1.1 水泥 (万吨) 22081 -0.9 111309 0.4 原油加工量(万吨) 4608 2.3 27521 3.0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485 6.1 2760 7.2 焦炭(万吨) 3816 -1.4 22106 2.5 硫酸(折100%) (万吨) 815 10.3 4560 3.7 烧碱(折100%) (万吨) 289 -1.3 1751 4.2 乙烯 (万吨) 135 -3.2 896 -3.2 化学纤维 (万吨) 478 2.9 2559 4.8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7078 5.4 41415 5.8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2897 18.9 14146 5.0 集成电路 (亿块) 145 23.4 744 23.8 汽车 (万辆) 225.0 6.2 1396.8 6.3 其中:轿车 (万辆) 90.5 -1.0 555.3 -1.4 (五)产品销售率(%) 97.7 0.5 (百分点) 97.5 0.2 (百分点) (六)出口交货值(亿元) 11723 11.7 61030 10.9 四、服务业生产指数 … 8.6 … 8.3 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亿元) … … 280605 8.6 其中:国有控股 … … 102022 12.0 其中:民间投资 … … 170239 7.2 (一)分项目隶属关系 中央项目 … … 9640 -10.9 地方项目 … … 270965 9.5 (二)分产业 第一产业 … … 8694 16.5 第二产业 … … 105807 4.0 其中:工业 … … 104203 4.6 第三产业 … … 166104 11.3  其中:基础设施(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 59422 21.1 (三)分行业 采矿业 … … 3955 -6.4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 1113 0.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 1020 6.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 344 -23.7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 537 -19.8     非金属矿采选业 … … 819 -7.8 制造业 … … 86809 5.5 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 1714 -11.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 2390 -4.7    通用设备制造业 … … 5866 0.0    汽车制造业 … … 6076 12.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    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 1400 9.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 6238 8.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    设备制造业 … … 5709 27.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 13438 2.5 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 10205 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 25656 14.7 其中:铁路运输业 … … 3032 1.9   道路运输业 … … 16850 23.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 35415 25.2 其中:水利管理业 … … 4447 17.5   公共设施管理业 … … 29349 25.4 (四)分注册类型 内资企业 … … 267850 9.3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 6417 -4.7 外商投资企业 … … 5468 -4.0 (五)分施工和新开工项目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 … 985885 19.7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 … 237258 -1.2 新开工项目个数(个) … … 308790 7195 (个) (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到位资金 … … 286275 1.4 其中:国家预算资金 … … 16493 3.8  国内贷款 … … 35271 6.3  利用外资 … … 1059 -13.7  自筹资金 … … 182444 -3.0 (七)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亿元)   … … 85871 10.9 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亿平方米) … … 97.0 3.5 六、房地产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 … 50610 8.5 其中:住宅 … … 34318 10.2 办公楼 … … 3159 4.8 商业营业用房 … … 7589 5.0 (二)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 … 692326 3.4 其中:住宅 … … 472722 2.9 办公楼 … … 32709 3.7 商业营业用房 … … 95666 2.9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 … 85720 10.6 其中:住宅 … … 61399 14.9 办公楼 … … 2956 -5.6 商业营业用房 … … 10058 -4.6 (四)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 … 41524 5.0 其中:住宅 … … 29760 2.5 办公楼 … … 1590 31.1 商业营业用房 … … 5170 7.6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 … 74662 16.1 其中:住宅 … … 64791 13.5 办公楼 … … 2076 38.8 商业营业用房 … … 5133 32.5 (六)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 … 59152 21.5 其中:住宅 … … 49298 17.9 办公楼 … … 2932 38.9 商业营业用房 … … 5460 41.7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 (亿元) … … 75765 11.2 其中:国内贷款 … … 13352 22.1 利用外资 … … 104 58.9 自筹资金 … … 23273 -2.3    其他资金 … … 39035 17.2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 … 10341 8.8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 … 64577 -9.6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9808 11.0 172369 10.4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4222 10.2 76953 8.7 (一)按经营地分         城镇 25545 10.7 147786 10.1 乡村 4263 12.9 24583 12.3 (二)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3254 11.9 18546 11.2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816 11.0 4533 8.4 商品零售 26554 10.9 153822 10.3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3406 10.2 72420 8.8  粮油、食品类 1360 10.9 7695 11.5  饮料类 208 10.6 1104 12.7  烟酒类 363 9.5 2202 9.8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 1220 7.3 7172 7.3 化妆品 215 17.0 1203 11.3 金银珠宝 245 6.3 1528 7.9 日用品 498 11.2 2689 9.0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949 13.3 4482 10.4 中西药品 823 13.6 4506 12.1 文化办公用品 355 16.4 1615 11.8 家具 277 14.8 1375 13.4 通讯器材 427 18.5 2073 10.1 石油及制品 1717 4.2 9681 10.6 汽车 3651 9.8 19423 5.2 建筑及装潢材料 313 15.2 1539 13.9 八、进出口(亿元) 进出口总额 24043 19.8 131412 19.6 出口额 13493 17.3 72097 15.0 进口额 10550 23.1 59315 25.7 九、居民消费价格 … 1.5 …    1.4 其中:城市 … 1.7 … 1.5    农村 … 1.0 … 1.0 其中:食品 … -1.2 … -2.1    非食品 … 2.2 … 2.3 其中:消费品 … 0.6 … 0.6    服务 … 3.0 … 2.9 分类别 食品烟酒 … -0.2 … -0.8  衣着 … 1.4 … 1.3  居住 … 2.5 … 2.4  生活用品及服务 … 1.1 … 0.8  交通和通信 … 0.1 … 1.5  教育文化和娱乐 … 2.5 … 2.5  医疗保健 … 5.7 … 5.4  其他用品和服务 … 2.8 … 3.3 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 5.5 … 6.6 生产资料 … 7.3 … 8.8  采掘 … 18.3 … 28.1  原材料 … 10.0 … 12.9  加工 … 5.4 … 5.7 生活资料 … 0.5 … 0.7  食品 … 0.1 … 0.7  衣着 … 1.3 … 1.3  一般日用品 … 1.0 … 1.3  耐用消费品 … 0.1 … -0.2 十一、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 7.3 … 8.7 燃料、动力类 … 12.5 … 16.3 黑色金属材料类 … 13.7 … 17.8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 14.1 … 15.4 化工原料类 … 7.0 … 8.4 木材及纸浆类 … 5.3 … 4.4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 8.6 … 7.0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 2.4 … 2.6 农副产品类 … 0.6 … 2.0 纺织原料类 … 4.8 … 4.4 十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 4.7 (二季度) … 4.6 建筑安装工程 … 6.5 (二季度) … 6.4  材料费 … 8.7 (二季度) … 8.6  人工费 … 3.5 (二季度) … 3.5  机械使用费 … 1.6 (二季度) … 1.5 设备、工器具购置 … 0.3 (二季度) … 0.2 其他费用 … 1.0 (二季度) … 0.9 十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 … -6.4 (二季度) … -4.7 农业产品 … -1.8 (二季度) … -2.4 粮食 … -1.1 (二季度) … -3.0 谷物 … -0.8 (二季度) … -3.5 小麦 … 5.5 (二季度) … 4.4 稻谷 … -0.7 (二季度) … -0.1 玉米 … -2.7 (二季度) … -6.4 油料 … 0.2 (二季度) … -1.8 糖料 … 7.7 (二季度) … 6.4 蔬菜 … -12.2 (二季度) … -12.1 水果 … 11.3 (二季度) … 10.3 茶叶 … 3.8 (二季度) … 1.7 烟叶 … -7.1 (二季度) … -6.2 林业产品 … 9.7 (二季度) … 8.9 木材 … 10.2 (二季度) … 6.5 饲养动物及其产品 … -16.3 (二季度) … -10.3 生猪(毛重) … -21.3 (二季度) … -11.9 活牛(毛重) … -4.9 (二季度) … -2.8 活羊(毛重) … 3.0 (二季度) … 1.4 活家禽(毛重) … -10.4 (二季度) … -8.7 禽蛋 … -16.4 (二季度) … -16.7 渔业产品 … 6.1 (二季度) … 4.5 十四、居民收入和支出(元/人) (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 12932 7.3 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 … … 18322 6.5  农村居民 … … 6562 7.4 按收入来源分  工资性收入 … … 7435 8.6 经营净收入 … … 2117 5.9 财产净收入 … … 1056 9.6 转移净收入 … … 2324 11.9 (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 … 11238 7.0 (三)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 8834 6.1 城镇居民 … … 11931 5.1 农村居民 … … 5174 7.0 (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万人,二季度末) … … 17873 2.1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元/人,二季度) … … 3405 6.3 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全国及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实际增长速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项增速、中位数增速为名义增速;其他指标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   3.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   4.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5.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 83,"2017-09-12 08:58:18",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就国务院批复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有关问题答记者问,2017-07-14,国家统计局,"2017-07-14 15:40","  近日,国务院批复了国家统计局《关于报请印发<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请示》(下文简称2016年核算体系),由国家统计局印发实施。从现在开始,我国就要以此为蓝本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进行核算,意义十分重大。为此,《中国信息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   记者:既然将其称为2016年核算体系,那是不是过去还有版本呢?   有关负责人:是这样的。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84年至1992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体系的部分内容。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在全国实施这一体系。   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修订,采纳了1993年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2002年,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组织实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产生了许多新需求。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也发生了变化。2009年,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联合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2008年SNA)。为更加准确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更好地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的新需求,实现与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和核算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2008年SNA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2017年,国务院批复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   记者:刚才你介绍了修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些情况,那你能否再具体介绍一下修订的意义呢?   有关负责人:没问题。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确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核算原则、核算框架、基本指标和基本核算方法,是我国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标准和规范。根据这个标准核算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是经济分析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我认为,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联系,为准确了解和把握这个系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应运而生。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大大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各地区、各部门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经济规划、检验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不同类型的经济统计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彼此之间才能表现出一致性,才能发挥出整体功能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从而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其应用功能。如果孤立地看每种类型经济统计数据,很难发现它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与有关其他类型经济统计数据是否一致。当我们把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数据放在国民经济核算这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时,就很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实现不同类型经济统计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   三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开展国际比较的重要依据。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不可能是封闭的、孤立的,因此,各国为了检验本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都需要与其他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联合国的SNA正是给各国提供了一套科学的体系,大家在同一个原则和框架下开展国民经济核算,从而使各国能够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需求状况、收入分配、财富积累等各个方面进行国际比较。   记者:你能否将2016年核算体系的起草过程给介绍一下呢?   有关负责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已经实施了十多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了许多新需求。需要对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订,以适应上述新情况和新需求。   2008年SNA颁布后,世界各国陆续开始按照这一新的国际标准,修订本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施2008年SNA,印度等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施2008年SNA。2008年SNA是1993年SNA的修订版,也是当前最新的版本。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基本方法和基本核算指标的定义与口径范围等作了一些具体修订,进而对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等重要指标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可比性,需要对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订。   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国家统计局组织力量翻译出版2008年SNA中文版,并从2010年起成立了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团队,对2008年SNA的修订内容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工作打下了比较好的理论基础。2013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启动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工作,专门成立了修订工作小组开展修订工作。2014年,完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文本的初稿,国家统计局先后召开了3次座谈会,分别征求了国内知名专家、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统计局的意见。2015年,国家统计局正式致函征求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区市统计局,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的意见。2016年7月,局长宁吉喆主持召开了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2016年核算体系,并对进一步完善2016年核算体系以及颁布后的组织实施、宣传解读、培训等工作做出部署。新的核算体系体现了我国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原则。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   记者:可能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2016年核算体系同过去相比,有哪些新的内容?   有关负责人:在2002年核算体系的基础上,2016年核算体系主要在基本框架、基本概念和核算范围、基本分类、基本核算指标以及基本核算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修订。   一是调整了基本框架。2016年核算体系分为基本核算和扩展核算两大部分,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需求,对两大部分核算内容都进行了调整、丰富和完善。在基本核算部分,调整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重新设置了与2008年SNA基本一致的表式;增加了资产负债交易变化表和其他变化表;专门设立价格统计和不变价核算一章,反映货物和服务价格变化以及GDP和国民总收入的实际变化;调整了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的内容,与《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进行了衔接;不再单独设置国民经济账户。在扩展核算部分,充实和调整了核算内容,将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延伸到资源环境核算,调整了人口和劳动力核算,增加了卫生核算、旅游核算和新兴经济核算。   二是更新了基本概念和核算范围。针对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2008年SNA的建议,2016年核算体系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拓展了部分核算范围。引入了“经济所有权”概念,改变了相关交易的记录方式;引入了“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取消了原有的“无形生产资产”的概念;引入了“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将其作为雇员报酬;引入了“实际最终消费”概念,以客观反映我国居民的真实消费水平和我国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的作用;扩展了生产范围,将自给性知识载体产品生产纳入生产范围;扩展了资产范围,将知识产权产品等纳入非金融资产的核算范围,将金融衍生品和雇员股票期权等纳入金融资产的核算范围。   三是细化了基本分类。参照2008年SNA,结合我国分类标准的发展变化,2016年核算体系调整和细化了一些基本分类。在机构部门分类中,单独设置了“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反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变化情况;增加了产品分类,将《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分类;细化了GDP支出项目分类,使其更加详细完整;调整细化了非金融资产分类,引入了知识产权产品等类别;修订了金融资产分类,引入了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股票期权等类别。   四是修订了基本核算指标。根据2008年SNA,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2016年核算体系修订了一些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定义和口径范围。修订了“总产出”指标,按2008年SNA定义的“生产者价格”计算总产出;修订了“劳动者报酬”指标,将雇员股票期权纳入劳动者报酬;修订了“生产税净额”指标,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生产税和生产补贴的核算范围;修订了“资本形成总额”指标,包含了研究和开发、娱乐文学艺术品原件等知识产权产品;修订了“财产收入”指标,将非上市公司的红利、准公司的收入提取、养老金权益的应付投资收入等纳入财产收入;修订了“社会保险缴费”和“社会保险福利”指标。   五是改进了基本核算方法。2016年核算体系采用了与2008年SNA基本一致的核算方法,使得核算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我国有关经济活动的成果,提高国际可比性。调整了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方法,将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投入,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国内生产总值;改进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产出的计算方法,采用市场租金法计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产出;改进了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的核算方法,采用了参考利率法;改进了中央银行产出的计算方法,依据服务性质区分为市场服务和非市场服务分别计算。改进非寿险服务产出的核算方法,对巨灾后的实际索赔进行了平滑处理。   记者:听起来这是个不小的工程,那国家统计局如何组织实施2016年核算体系呢?   有关负责人:7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批复》,要求国家统计局认真组织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为了保证新核算体系的顺利实施,国家统计局根据2016年核算体系的框架内容,特别是新修订内容,将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实施2016年核算体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大核算改革任务,夯实核算基础,改进核算方法,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定国民经济新行业分类标准,制定并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标准(试行)》,积极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实施2016年核算体系创造条件;在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重新组合的基础上,有序开展文化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健康产业等派生产业增加值核算;组织力量编写《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培训教材》,加强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统计部门有关人员的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对新核算体系的宣传解读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2016年核算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上述修订内容有的已经在实践中开始实施,如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有的目前还不完全具备实施的条件,如单独设置“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这也是各国实践中普遍采取的方式,但我们也将积极努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不断地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统计支撑。" 84,"2017-09-12 08:58:2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2017-07-14,国家统计局,"2017-07-14 10:0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国民经济呈现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供给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有所增强,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效益逐渐好转。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去产能推进有力。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加快低端、落后产能出清。2016年,钢铁、煤炭产能分别退出6500万吨以上和2.9亿吨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截至2017年5月末,钢铁、煤炭去产能又完成当年任务的84.8%和65%。去库存成效明显。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房地产库存持续减少。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2.4%。2016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3.2%,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1.0%。去杠杆步伐稳健。积极推动市场化兼并重组,实施市场化债转股试点,强化企业负债自我约束,企业杠杆率持续降低。201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降成本成效显著。2016年,“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全年降低企业税负成本57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补短板亮点突出。各地区各部门从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围绕中小水利治理加固、重大软硬基础设施和脱贫攻坚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建设进度。2016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累计开工447个项目,总长度2005公里;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基本建成658万套,新建高速铁路投产里程1903公里,新增高速公路6745公里。全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240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溢正效应显著。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减少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加速出清,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效益回升。2016年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首次由降转升,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在价格回升、成本下降、销售好转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市场信心不断增强。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8.5%,上年为下降2.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7%,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了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有力支撑市场需求升级和宏观经济企稳。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为6.7%,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服务业主导作用增强,工农业转型提升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积极优化农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不断显效,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8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1.6%,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2%,提高13.3个百分点。服务业吸纳就业明显增加。2016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43.5%,比2012年上升7.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2013-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比全部服务业增速高2.5个百分点。2016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1%,明显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3-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13.7%。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07%,比2012年提高0.59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工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引领工业转型发展,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4.5个百分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高速增长。2013-2016年,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年均增长45.7%,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年均增长33.1%,光电子器件年均增长27.1%,太阳能电池年均增长22.1%,光缆年均增长19.1%。   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2016年,粮食主产区产量9355亿斤,比2012年增长2.4%;2012-2016年粮食主产区累计增产433亿斤,占同期全国粮食增产量比重达到81.3%。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2016年,全国油料、蔬菜、水果和茶叶产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5.6%、12.6%、17.9%和34.1%;棉花、糖料产量分别下降22.5%、8.5%。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快速涌现。2016年,全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8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超过1270万人。其中,家庭农场达到87.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79.4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4.4%。   三、消费基础性作用增强,投资出口升级优化,需求结构显著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牢牢把握扩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外贸结构升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力持续增强。   消费成为主要拉动力,新型消费不断涌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益增强。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6%,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2.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提高。2016年,最终消费率为53.6%,比2012年上升3.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结构升级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升级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2013-2016年,汽车、家用电器等耐用品消费年均增长10.4%,增速高于同期非耐用消费品1.4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27.7辆,比2013年增长63.9%。服务型消费渐成热点。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类消费升温。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由2013年的10.6%、6.9%上升至2016年的11.2%、7.6%。娱乐休闲服务消费旺盛。2016年,我国国内旅游总花费3.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3.5%;电影票房收入493亿元,增长1.4倍。新型消费发展壮大。网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大关。2016年,我国网上零售额5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1944亿元,增长25.6%;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2.6%,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个性、互动、体验等新型消费方式蓬勃兴起。电子支付、网络约车、共享单车、O2O(线上到线下)服务等新型消费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验到新消费时代的便捷。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优质产能不断扩大。2013-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4.8%,快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2.4个百分点;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10%,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明显放缓。2013-2016年,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7.9%,低于同期工业投资4.5个百分点;2016年占工业投资比重为19.2%,比2012年下降3.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特别是民生相关领域投资快速增长。2013-2016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9.7%,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4.6%;教育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9.2%。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13-2015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新开工2189万套,基本建成1827万套,对改善中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我国不断深化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等领域改革,放开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了民间投资较快增长。2013-2016年,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2个百分点。   外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双向投资新格局逐步形成。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外贸易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货物贸易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2012-201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逐年扩大,从52.0%提升至55.1%。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2016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36.7%。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和)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12年的11.1%提升至2016年的15.1%。“引进来”与“走出去”呈现新特点。2013-2016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2%。2016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到70.4%,比2012年提高16.5个百分点,投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高附加值行业领域的外资明显增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更加广泛,行业更加多元,投资遍布全球188个国家(地区)。行业覆盖全部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其中2013-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外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01.3%、37.6%和35.2%。   四、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聚焦“走出一条新路”到明确城市发展“路线图”,从解决“三个1亿人”到新型城镇化试点,一幅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宏伟蓝图逐步绘就,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城镇吸纳就业大幅增加,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向城市集中,大大增强了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2016年末,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4326万人,年均增加108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3.4%,比2012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人的城镇化”取得新进展。2016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2亿人,比上年减少0.02亿人。2015年、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分别为2.47、2.45亿人,分别比上年减少0.06、0.02亿人。   城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883个。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为龙头,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大型城市为主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补充,以广大乡镇为底基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镇网络体系。城镇常住人口由2012年的71182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79298万人,年均增加2029万人。2016年末,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个百分点。   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发展协调性增强。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16年全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2012年增长11.1%、23.3%,年均增长2.7%、5.4%。城镇地区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有限电视已接近全覆盖,农村地区“四通”覆盖面不断扩大。2016年农村地区有99.7%的户所在自然村均已通公路、通电、通电话,分别比2013年提高1.4、0.5和1.1个百分点;有97.1%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有线电视,比2013年提高7.9个百分点。农民求医就学更加便利。2016年,农村地区有87.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比2013年提高5.8个百分点;有84.6%的户所在自然村可以便利地上小学,比2013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五、三大战略深入实施,四大板块良性互动,新的增长极蓄势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发,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推进东、中、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发展,加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建设力度,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重塑。   三大战略有力实施,协同叠加效应明显。“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顺利,开启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合作新空间。从丝路基金到亚投行,从中巴经济走廊到渝新欧大动脉,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建设到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一大批惠及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一系列互利合作项目陆续启动。2014-2016年,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我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相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2905家,比上年增长34.1%,对华直接投资金额71亿美元。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合同额126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完成营业额760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京津冀协同发展硕果累累,京张、大张、京滨、京唐等铁路建设重大工程进展顺利,交通一体化成效显著;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朝着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河北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方向迈进,产业版图悄然重构;雄安新区正式设立,为京津冀发展增添新动力。2016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74613亿元,占全国的9.7%。长江经济带以省际协商合作为重点,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合作步入新阶段,初步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3.1%。   四大板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步伐稳健。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的十年规划,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支持东部地区在体制创新、陆海统筹等方面率先突破,区域发展布局持续优化。2013-2016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8.6%和9.1%,分别快于全国1.4和1.9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8.5%和17.3%,分别比东部地区快3.3、2.1个百分点。2016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6.3%和25.8%,比2012年提高3.4、2.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机制建立,新一轮东北振兴蓄势待发。   六、收入分配结构得到优化,脱贫攻坚力度显著加大,富民惠民成效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积极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断缩小城乡、地区、贫富差距,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居民收入份额上升。随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提高。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同期6.6%的人均GDP增速。2014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7%,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0.5%,下降0.9个百分点;政府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8.9%,下降0.2个百分点。2016年,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1.4%,比2012年下降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2%,下降2.3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和投入体系逐步建立,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加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6年末的4.5%。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7%,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2.7个百分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倍差缩小。2013-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0%,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88降至2016年的2.72。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地区贫富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受惠群体不断扩大。2016年末,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8.9、7.4、1.8、2.2和1.8亿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群众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发展均衡性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促进了地区、贫富差距缩小。2016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67(西部地区居民收入=1),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9,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21,相对差距分别比2012年缩小0.06、0.02、0.08。2016年,全国居民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相对倍差为10.7,比2013年下降0.1;基尼系数为0.465,比2012年下降0.009。   综合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面对国际国内矛盾凸显、风险隐患交汇叠加的复杂局面,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治本之策,着力培育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需求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突破,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推进结构优化、转型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仍需加倍努力。下阶段,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搏击风浪,扬帆远航!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85,"2017-09-12 08:58:22",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1日-10日),2017-07-14,国家统计局,"2017-07-14 09: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卓创资讯   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7年7月上旬,与6月下旬相比,31种产品价格上涨,10种下降,9种持平。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1日—10日)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 吨 3756.6 72.8 2.0 线材(Φ6.5mm,HPB300) 吨 3740.4 74.5 2.0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3561.8 105.4 3.0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 吨 3745.8 128.9 3.6 无缝钢管(219*6,20#) 吨 4468.2 62.4 1.4 角钢(5#) 吨 3887.1 84.4 2.2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46918.7 581.1 1.3 铝锭(A00) 吨 13941.8 199.4 1.5 铅锭(1#) 吨 17742.5 43.1 0.2 锌锭(0#) 吨 23177.5 448.7 2.0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201.7 7.9 4.1 烧碱(液碱,32%) 吨 957.9 2.5 0.3 甲醇(优等品) 吨 2208.9 22.3 1.0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6137.5 0.0 0.0 苯乙烯(一级品) 吨 9470.0 138.1 1.5 聚乙烯(LLDPE,7042) 吨 9199.4 62.3 0.7 聚丙烯(T30S) 吨 8264.7 71.8 0.9 聚氯乙烯(SG5) 吨 6448.3 400.8 6.6 顺丁胶(BR9000) 吨 12064.2 695.4 6.1 涤纶长丝(FDY150D/96F) 吨 8900.0 309.4 3.6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3101.1 -3.7 -0.1 液化石油气(LPG) 吨 3086.6 27.7 0.9 汽油(95#国Ⅴ) 吨 6443.8 -28.7 -0.4 汽油(92#国Ⅴ) 吨 6026.1 -33.6 -0.6 柴油(0#国Ⅴ) 吨 5221.5 20.6 0.4 石蜡(58#半) 吨 7402.4 -243.1 -3.2 五、煤炭         无烟煤(2号洗中块) 吨 949.2 0.0 0.0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465.0 0.0 0.0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530.0 3.1 0.6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580.0 3.1 0.5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608.3 3.3 0.5 焦煤(1/3焦煤) 吨 1000.0 0.0 0.0 焦炭(二级冶金焦) 吨 1578.4 35.5 2.3 六、非金属建材         复合硅酸盐水泥(P.C 32.5R袋装) 吨 308.8 -1.9 -0.6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329.6 -0.8 -0.2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1527.9 0.2 0.0 七、农产品       稻米(粳稻米) 吨 4367.5 1.2 0.0 小麦(国标三等) 吨 2390.8 11.5 0.5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1697.1 24.7 1.5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5692.9 -0.8 0.0 生猪(外三元) 千克 14.0 0.2 1.4 大豆(黄豆) 吨 4088.3 -30.9 -0.8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2854.2 152.5 5.6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6472.2 41.0 0.6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 吨 1701.7 -6.7 -0.4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 吨 2305.0 0.0 0.0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19500.0 -101.6 -0.5 九、林产品       人造板(1220*2440*15mm) 张 49.7 0.0 0.0 纸浆(漂白化学浆) 吨 4982.3 -8.6 -0.2 瓦楞纸(高强) 吨 3924.0 168.7 4.5 注:上期为2017年6月21日—30日。   附注   1.指标解释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2.监测内容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内容包括9大类50种产品的价格。类别与产品规格说明详见附表。   3.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交易市场的近1700家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经营企业。   4.监测方法   价格监测方法包括信息员现场采价,电话、QQ和电子邮件询价等。   5.平均价格计算方法   同一种规格品的平均价格根据各个监测价格平均计算。规格品的各旬价格根据旬初第一个工作日和旬末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均价平均计算。   6.发布日期   每月4日、14日、24日发布上一旬数据,节假日顺延。   7.涨跌个数的统计   文中产品价格涨跌个数按照产品价格的涨跌幅(%)进行统计。 附表: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产品规格说明表 序号 监测产品 规格型号 说明 一、黑色金属 1 螺纹钢 Φ16-25mm,HRB400 屈服强度≥400MPa 2 线材 Φ6.5mm,HPB300 屈服强度≥300MPa 3 普通中板 20mm,Q235 屈服强度≥225MPa 4 热轧普通薄板 3mm,Q235 屈服强度≥235MPa 5 无缝钢管 219*6,20# 20#钢材,屈服强度≥245MPa 6 角钢 5# 屈服强度≥235MPa 二、有色金属 7 电解铜 1# 铜与银质量分数≥99.95% 8 铝锭 A00 铝质量分数≥99.7% 9 铅锭 1# 铅质量分数≥99.994% 10 锌锭 0# 锌质量分数≥99.995% 三、化工产品 11 硫酸 98% H2SO4质量分数≥98% 12 烧碱(液碱) 32% NaOH质量分数≥32%的离子膜碱 13 甲醇 优等品 水质量含量≤0.10% 14 纯苯(石油苯) 工业级 苯纯度≥99.8% 15 苯乙烯 一级品 纯度≥99.5% 16 聚乙烯(LLDPE) 7042 熔指:2.0±0.5g/10min 17 聚丙烯 T30S 熔指:3.0±0.9g/10min 18 聚氯乙烯 SG5 K值:66-68 19 顺丁胶 BR9000 块状、乳白色,灰分≤0.20% 20 涤纶长丝 FDY150D/96F 150旦,AA级 四、石油天然气 21 液化天然气 LNG 甲烷含量≥75%,密度≥430kg/m3 22 液化石油气 LPG 饱和蒸汽压1380-1430kPa 23 汽油 95#国Ⅴ 国Ⅴ标准 24 汽油 92#国Ⅴ 国Ⅴ标准 25 柴油 0#国Ⅴ 国Ⅴ标准 26 石蜡 58#半 熔点不低于58℃ 五、煤炭 27 无烟煤 2号洗中块 挥发份为3.5—6.5%之间的无烟块煤 28 普通混煤 4500大卡 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 29 山西大混 5000大卡 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 30 山西优混 5500大卡 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 31 大同混煤 5800大卡 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 32 焦煤(1/3焦煤) 1/3焦煤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28—37% 33 焦炭 二级冶金焦 12.01%≤灰分≤13.50% 六、非金属建材 34 复合硅酸盐水泥 P.C 32.5R袋装 抗压强度32.5MPa 35 普通硅酸盐水泥 P.O 42.5散装 抗压强度42.5MPa 36 浮法平板玻璃 4.8-5mm 厚度为4.8-5mm的无色透明玻璃 七、农产品 37 稻米 粳稻米一级 杂质≤0.25%,水分≤15.5% 38 小麦 国标三等 杂质≤1.0%,水分≤12.5% 39 玉米 黄玉米二等 杂质≤1.0%,水分≤14.0% 40 棉花(皮棉) 白棉三级 纤维长度≥28mm,白或乳白色 41 生猪 外三元 三种外国猪杂交的肉食猪 42 大豆 黄豆 杂质≤1.0%,水分≤13.0% 43 豆粕 粗蛋白含量≥43% 粗蛋白≥43%,水分≤13.0% 44 花生 油料花生米 杂质≤1.0%,水分≤9.0% 八、农业生产资料 45 尿素 小颗料 总氮≥46%,水分≤1.0% 46 复合肥 硫酸钾复合肥 氮磷钾含量45% 47 农药(草甘膦) 95%原药 草甘膦质量分数≥95% 九、林产品 48 人造板 1220*2440*15mm 厚度为15mm,吸水膨胀率≤10% 49 纸浆 漂白化学浆 亮度≥80%,黏度≥600cm³/g 50 瓦楞纸 高强 80-160g/m2" 86,"2017-09-12 08:58:29",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7月1-10日),2017-07-14,国家统计局,"2017-07-14 09:30","商品名称 规格等级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涨跌(元) 涨跌幅 (%) 大 米 粳米 千克 6.38 0.00 0.0 面 粉 富强粉 千克 6.28 0.00 0.0 面 粉 标准粉 千克 5.21 0.01 0.2 豆制品 豆腐 千克 4.83 0.02 0.4 花生油 压榨一级 升 28.04 0.05 0.2 大豆油 5L桶装 升 9.82 -0.07 -0.7 菜籽油 一级散装 升 13.93 -0.05 -0.4 猪 肉 猪肉后臀尖(后腿肉) 千克 26.14 0.06 0.2 猪 肉 五花肉 千克 27.74 0.01 0.0 牛 肉 腿肉 千克 66.90 -0.05 -0.1 羊 肉 腿肉 千克 58.51 -0.06 -0.1 鸡 白条鸡 千克 21.33 0.03 0.1 鸡 鸡胸肉 千克 19.67 0.01 0.1 鸭 白条鸭 千克 17.39 -0.04 -0.2 鸡 蛋 散装鲜鸡蛋 千克 8.27 -0.34 -4.0 活鲤鱼 千克 15.94 -0.02 -0.1 活草鱼 千克 18.96 -0.07 -0.4 带 鱼 千克 39.22 0.07 0.2 大白菜 千克 3.31 0.19 6.1 油 菜 千克 5.60 0.24 4.5 芹 菜 千克 6.55 0.15 2.3 黄 瓜 千克 4.55 0.00 0.0 西红柿 千克 5.90 -0.39 -6.2 豆 角 千克 8.03 -0.28 -3.4 土 豆 千克 3.79 -0.07 -1.8 苹 果 富士苹果 千克 12.33 -0.01 -0.1 香 蕉 国产 千克 6.62 -0.23 -3.4 注:上期为2017年6月21-30日。" 87,"2017-09-12 08:58:37",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侯锐解读夏粮生产情况,2017-07-13,国家统计局,"2017-07-13 15:00","2017年全国夏粮再获丰收——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侯锐解读夏粮生产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052万吨(2810亿斤),比2016年增产131万吨(26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产量12948万吨(2590亿斤),增产87万吨(17亿斤),增长0.7%;谷物中小麦产量12735万吨(2547亿斤),增产107万吨(21亿斤),增长0.9%。   一、播种面积略减   2017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7410千公顷(4.11亿亩),比2016年减少223千公顷(334万亩),减少0.8%。其中谷物播种面积23728千公顷(3.56亿亩),比上年减少281千公顷(421万亩),减少1.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3149千公顷(3.47亿亩),比上年减少236千公顷(354万亩),减少1.0%。   夏粮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低产地块及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逐渐退出小麦生产,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往年有所增加。二是去年秋冬播期间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水稻不能及时收割腾茬,加上田间土壤湿度大,影响了小麦的适期播种,致使部分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下降。此外,得益于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的实施,新疆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提高,农户减麦扩棉。   二、单产增加   2017年全国夏粮单位面积产量5126公斤/公顷(342公斤/亩),比上年增加89公斤/公顷(6公斤/亩),增长1.8%。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457公斤/公顷(364公斤/亩),增加100公斤/公顷(7公斤/亩),增长1.9%;谷物中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501公斤/公顷(367公斤/亩),增加101公斤/公顷(7公斤/亩),增长1.9%。   夏粮单产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冬小麦播种后,麦区大部时段光照适宜,热量充足,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时空分布较为均匀,有利于小麦顺利出苗和安全越冬;在返青拔节和灌浆期间,大部分麦区降水接近或超过常年同期水平,也有利于小麦穗数的增加及灌浆结实;成熟及收获时节,大部麦区以晴好天气为主,光热充足,农田墒情适宜,不仅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更有助于小麦品质的提升。二是灾害同比较轻,病虫害发生率普遍低于上年。在冬小麦生长期间,虽然局部地区受较强降水和大风天气影响,部分地块出现倒伏,对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看,受灾情况轻于上年同期。" 88,"2017-09-12 08:58:46",国家统计局关于2017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2017-07-13,国家统计局,"2017-07-13 15:00","国家统计局关于2017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   根据对全国25个夏粮生产省(区、市)的调查,2017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如下:   一、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7410千公顷(41115万亩),比2016年减少223千公顷(334万亩),减少0.8%。其中谷物播种面积23728千公顷(35592万亩),比2016年减少281千公顷(421万亩),减少1.2%;谷物中小麦播种面积23149千公顷(34723万亩),比上年减少236千公顷(354万亩),减少1.0%。 2017年各地区夏粮产量   播种面积 (千公顷) 总产量 (万吨) 每公顷产量 (公斤) 全国总计 27409.8 14051.6 5126.5 北  京 11.4 6.2 5451.2 天  津 112.4 64.5 5737.7 河  北 2331.2 1474.7 6325.9 山  西 680.5 278.9 4097.9 内 蒙 古 辽  宁 吉  林 黑 龙 江 上  海 21.7 10.3 4765.7 江  苏 2400.0 1260.6 5252.7 浙  江 191.7 75.4 3932.1 安  徽 2404.1 1395.3 5803.9 福  建 94.7 39.4 4155.1 江  西 81.2 19.1 2348.7 山  东 3847.3 2350.1 6108.3 河  南 5491.7 3554.2 6472.0 湖  北 1420.6 501.7 3531.4 湖  南 182.1 61.5 3377.5 广  东 231.5 108.1 4669.4 广  西 103.5 31.8 3070.5 海  南 39.8 17.0 4281.0 重  庆 463.9 144.8 3122.5 四  川 1724.3 598.6 3471.6 贵  州 987.8 265.5 2687.6 云  南 1170.0 292.2 2497.3 西  藏 陕  西 1199.3 482.5 4023.1 甘  肃 871.1 303.9 3488.1 青  海 宁  夏 148.6 42.7 2871.2 新  疆 1199.6 672.8 5540.3   注:1、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地区小麦收获尚未完成,3省区的数据为预计数。   2、因计算机自动进位原因,分省合计数与全国数略有差异。   二、全国夏粮单位面积产量5126公斤/公顷(342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89公斤/公顷(6公斤/亩),增长1.8%。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457公斤/公顷(364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100公斤/公顷(7公斤/亩),增长1.9%;谷物中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501公斤/公顷(367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101公斤/公顷(7公斤/亩),增长1.9%。   三、全国夏粮总产量14052万吨(2810亿斤),比2016年增产131万吨(26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产量12948万吨(2590亿斤),比2016年增产87万吨(17亿斤),增长0.7%。谷物中小麦产量12735万吨(2547亿斤),增产107万吨(21亿斤),增长0.9%。   国家统计局   2017年7月13日 关于夏粮产量调查的说明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夏粮产量数据,由夏粮主产区开展以省为总体抽样调查和非主产区重点调查两种调查方式得出。   (一)夏粮口径   夏粮包括夏收的谷物、豆类和薯类。其中夏收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夏收豆类主要包括蚕豆、豌豆和胡豆;薯类包括马铃薯和甘薯。   (二)调查范围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7个省(区、市)的夏粮产量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组织在抽中的400多个国家调查县(市)开展抽样调查和实割实测调查,得出夏粮产量。   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8个省(区、市)的夏粮产量数据由各有关调查总队根据重点调查测算得出。   (三)调查样本   夏粮产量抽样调查由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抽样调查组成。   夏粮播种面积抽样调查在国家调查县(市)中开展,全国共抽取约8000个样本村、2万多个样方地块开展夏粮播种面积抽样调查,每个样方地块面积约60亩。省级调查总队根据调查基础数据推算得出省级夏粮播种面积。   夏粮单位面积产量抽样调查在国家调查县(市)抽取的面积调查地块中进行,全国共抽取4000多个测产样本点、1万多个测产地块,每个测产地块中再按照要求抽选3-5个10平方尺的小样方,通过对样方内小麦进行实割实测,推算得出全省小麦平均单产水平。   (四)测产方法   小麦产量实割实测是指基层调查员在小麦收获前,按照《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对小麦种植地块进行逐块踏田估产、排队,抽取一定数量调查地块做出标记,在收割期时由各县级调查队员或者辅助调查员对抽中地块进行放样、实际割取样本,再通过脱粒、晾晒、验水和称重等环节测量地块单产。省级调查总队根据各抽中地块数据推算全省平均单产。   夏粮产量数据是以抽样调查的播种面积与单产相乘得出。   (五)其他   甘肃、宁夏、新疆地区由于小麦成熟较晚,目前夏粮数据为初步预计数。" 89,"2017-09-12 08:58:56","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九",2017-07-11,国家统计局,"2017-07-11 09:02","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九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市分别有89个和124个,中部地区分别有80个和89个,西部地区分别有94个和92个,东北地区分别有34个和55个。2016年末,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20883个,比2012年末增加1002个。在地级以上城市中,按2015年末市辖区户籍人口[1]划分,100-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数量增长迅速,达到121个,比2012年增加15个;300-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13个,增加4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13个,增加1个。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73.3万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长11.6%。其中,建成区面积40941平方公里,增长13.3%。   城市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2015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0%的人口,创造了39.4%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东部地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东北地区的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较快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1.4个百分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部署,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不断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44639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432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3.5%,远高于同期全国5‰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二、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4283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33.0%,年均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54亿元,比2012年增长22.9%。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城市财力明显增强,用于民生的支出迅速增加。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公共财政收入49671亿元,比2012年增长43.8%;公共财政支出66851亿元,增长49.7%。其中,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5366亿元,增长14.4%;科教文卫支出18006亿元,增长42.7%。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99494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73.3%,比2012年增长50.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4807亿元,增长30.4%。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2708亿元,比2012年增加3508亿元,年均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187526亿元,增加28520亿元,年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8124亿元,增加68949亿元,年均增长12.7%,所占比重由48.6%上升到53.3%,提高了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成为新常态下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成为吸纳劳动力、稳定就业市场的主体。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55.0万人、5290万人和5499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2.1万人、908万人和1004万人,年均分别增长1.3%、6.5%和6.9%。   消费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6486亿元,比2012年增长49.9%,年均增长14.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71376亿元,增长36.0%,年均增长10.8%。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进出口总额(全市,包括市辖县,下同)39049亿美元,比2012年增加540亿美元,年均增长0.5%。其中,进口额16691亿美元,出口额22358亿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消费热点,降低流通企业和居民税赋等政策措施活跃消费市场,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城市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378亿元,比2012年增长45.7%,年均增长13.3%。   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公共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在政府公共财政持续支持下,城市道路建设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境内等级公路里程(全市)379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加28.5万公里,年均增长2.6%;境内高速公路里程(全市)10.8万公里,增加2.0万公里,年均增长7.1%。实有城市道路面积55.1亿平方米,比2012年末增长18.6%。轨道交通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截至2015 年末,有28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含地铁、轻轨、单轨、现代有轨电车、市域快轨、磁悬浮)线路,长度达3730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67.3%。   传统公共交通和新模式交通融合发展。传统交通继续稳定增长。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实有出租车92.9万辆,比2012年末增长7.8%;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47.6万辆,增长25.8%;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10.7辆,比2012年末增加1.3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突飞猛进,网约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新的出行方式不断涌现,用户规模大幅度增长。   基本生活资料供应充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水、电、气等基本生活资料在大部分城市得到充分保障。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供水总量473亿吨,比2012年增长6.5%。用电量26577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6.9%。其中,工业用电17367亿千瓦时,增长2.6%;居民生活用电3543亿千瓦时,增长11.0%。供气总量(人工煤气、天然气)934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31.7%。其中,家庭用量193亿立方米,增长22.2%。   网络设施发展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的部署和实施,各地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升4G网络和宽带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IPTV等新型信息服务健康发展。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电信业务收入(全市)13348亿元,比2012年增长22.1%。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增长迅速。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互联网用户数达25510万户,比2012年增长28.9%。   四、城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实力不断壮大   科技实力不断壮大。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科学技术支出2176亿元,比2012年增长53.5%。科研成果丰硕,专利申请受理量(全市)242万项,比2012年增长30.3%;专利申请授权量(全市)149万项,增长31.8%。其中,发明26万项,增长86.5%。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教育支出10077亿元,比2012年增长31.1%。各阶段教育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全市)2510所,比2012年末增加122所;在校学生(全市)2726万人,增加519万人。普通中学21322所,比2012年末增加1564所;在校学生2348万人,增加26.9万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548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44万人。   文化事业快速进步。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67亿元,比2012年增长43.1%。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拥有体育场馆43909个,剧场、影剧院2600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8亿册,比2012年末增加4710万册,增长8.9%;每百人拥有图书馆藏书129册,增加6册。   卫生体系更加健全。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医疗卫生支出4486亿元,比2012年增长70.5%,年均增长19.5%。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医院、卫生院23314个,比2012年末增加1683个,增长7.8%;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40万张,增加74.8万张,增长28.2%;医生165万人,增加31.8万人,增长19.3%;每万人拥有医生37.0人,增加4.0人;注册护士191万人,增加47.9万人。   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2012年增加9489元,年均实际增长6.5%。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食品消费所占比重下降。201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3%,比2012年下降2.1个百分点。消费层次已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保健、信息、小轿车和住房等高端消费发展,汽车等大件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全市)14008万辆,比2012年增加5020万辆,增长55.9%。   城市居民生活进一步得到保障。各级政府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城市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102亿元,比2012年增长51.4%。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住房保障支出2222亿元,比2012年增长41.9%。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失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8634万人、34995万人和11782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38.2%、37.8%和19.1%。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有效惠及困难群众。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655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了208万人,下降24.1%。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社区服务设施191392个,增加56876个,增长42.3%;社会福利院床位154万张,增加32.1万张,增长26.4%。   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规划和建设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按照绿色循环低碳要求,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节能环保支出2085亿元,比2012年增长72.5%。工业废水排放量(全市)191亿吨,比2012年下降8.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全市)1413万吨,下降17.5%。污水集中处理率(全市)为87.4%,比2012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城市建设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绿地面积215万公顷,比2012年末增长15.0%。其中,公园绿地面积49.6万公顷,增长15.7%;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6万公顷,增长8.0%。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注[1]:由于2016年城市统计数据尚未上报,文中大部分指标采用2015年的数据;指标的统计口径为市辖区,特别注明的除外。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 90,"2017-09-12 08:58:58",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17年6月份CPI、PPI数据,2017-07-10,国家统计局,"2017-07-10 09:30","­­2017年6月份CPI、PPI同比涨幅均与上月持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17年6月份CPI、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7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5%;P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5.5%。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进行了解读。   一、居民消费价格环比略降,同比涨幅与上月持平   从环比看,6月份C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1.0%,影响CPI下降0.20个百分点,主要是受部分鲜活食品价格下降影响。6月份,鲜果、猪肉和鲜菜供应相对充足,价格分别下降4.2%、3.4%和1.1%,合计影响CPI下降0.19个百分点;鸡蛋价格前期较为低迷,6月份受蛋鸡存栏减少及气温升高产蛋量下降影响,价格由降转升,上涨6.2%。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影响CPI上涨0.05个百分点。临近暑假,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5.2%和1.7%;住房租赁进入旺季,房租价格上涨0.3%;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中药和西药价格继续走高,分别上涨0.4%和0.6%;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汽、柴油价格分别下降2.1%和2.4%。   从同比看,6月份CPI上涨1.5%,涨幅与上月持平。非食品价格上涨2.2%,影响CPI上涨约1.73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5.7%,教育服务类价格上涨3.2%,居住类价格上涨2.5%。食品价格下降1.2%,影响CPI下降约0.2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和蛋价格下降较多,降幅分别为16.7%和9.3%,合计影响CPI下降0.56个百分点;鲜果和鲜菜因去年同月基数相对较低,价格分别上涨9.9%和5.8%,合计影响CPI上涨0.28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6月份1.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3个百分点。   6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降幅略有收窄,同比涨幅与上月持平   从环比看,6月份PPI继续下降,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加工工业价格由上月下降转为本月上涨0.1%;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从主要行业看,涨幅扩大的有造纸和纸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分别上涨0.9%和0.6%;由降转升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分别上涨0.4%和0.1%;降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业,分别下降2.3%、2.1%和2.0%。   从同比看,6月份PPI上涨5.5%,涨幅与上月持平。在主要工业行业中,涨幅回落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分别上涨33.2%、14.9%和13.8%;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上涨24.5%、13.9%和7.7%。上述六大行业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4.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0.0%。   据测算,在6月份5.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4.7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8个百分点。" 91,"2017-09-12 08:59:06",2017年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2017-07-10,国家统计局,"2017-07-10 09:30","  2017年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7.3%,环比下降0.4%。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7%。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5.4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8.3%,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0.0%,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4%。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5%,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1%,衣着价格上涨1.3%,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0%,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同比上涨14.1%,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3.7%,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2.5%,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8.6%。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降0.2%,   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1.7%,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7%,加工工业价格上涨0.1%。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下降0.1%。其中,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均下降0.2%,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持平(涨跌幅度为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价格环比下降1.2%,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1.1%;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0.5%,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3%。 2017年6月工业生产者价格主要数据   6月 上半年 同比涨跌幅 (%) 环比涨跌幅 (%) 同比涨跌幅 (%) 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0.2 5.5 6.6   生产资料 -0.2 7.3 8.8    采掘 -1.7 18.3 28.1    原材料 -0.7 10.0 12.9    加工 0.1 5.4 5.7   生活资料 -0.1 0.5 0.7    食品 -0.2 0.1 0.7    衣着 0.0 1.3 1.3    一般日用品 0.0 1.0 1.3    耐用消费品 -0.2 0.1 -0.2 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0.4 7.3 8.7   燃料、动力类 -1.2 12.5 16.3   黑色金属材料类 -1.1 13.7 17.8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0.3 14.1 15.4   化工原料类 -0.4 7.0 8.4   木材及纸浆类 0.3 5.3 4.4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0.5 8.6 7.0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0.0 2.4 2.6   农副产品类 -0.4 0.6 2.0   纺织原料类 0.0 4.8 4.4 三、工业生产者主要行业出厂价格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1 33.2 38.0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3 13.8 45.9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8 11.9 21.2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6 13.2 15.2 非金属矿采选业 0.8 4.7 3.3 农副食品加工业 -0.5 -0.4 1.2 食品制造业 -0.1 1.3 1.1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1 0.1 -0.3 烟草制品业 0.0 0.0 0.0 纺织业 0.1 3.8 3.4 纺织服装、服饰业 0.0 0.9 0.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1 0.4 0.4 造纸和纸制品业 0.9 7.5 6.5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2 1.2 0.9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 14.9 24.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4 7.6 9.5 医药制造业 0.1 1.4 1.1 化学纤维制造业 0.0 8.2 9.4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3 2.6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5 7.7 6.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4 24.5 29.3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0 13.9 16.2 金属制品业 0.0 4.9 4.9 通用设备制造业 0.1 0.6 0.5 汽车制造业 -0.1 -0.1 -0.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0 1.2 1.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3 0.2 0.2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2 -0.5 -1.1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2 0.3 1.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2 1.7 1.9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简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统计范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统计调查涵盖1638个基本分类的2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调查涵盖900多个基本分类的1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   3.调查方法   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的5万余家工业企业。   4.工业行业划分标准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 92,"2017-09-12 08:59:13",2017年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2017-07-10,国家统计局,"2017-07-10 09:30","  2017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1.0%;食品价格下降1.2%,非食品价格上涨2.2%;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价格上涨3.0%。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1.0%,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上涨0.3%。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6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2%,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下降10.5%,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16.7%,影响CPI下降约0.51个百分点);蛋价格下降9.3%,影响CPI下降约0.05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9.9%,影响CPI上涨约0.16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5.8%,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5.1%,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1.5%,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   6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医疗保健价格上涨5.7%,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8%,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均上涨2.5%,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上涨1.4%、1.1%和0.1%。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6月份,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下降0.7%,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9个百分点。其中,鲜果价格下降4.2%,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2.2%,影响CPI下降约0.10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3.4%,影响CPI下降约0.0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1.1%,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下降0.5%,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蛋价格上涨4.9%,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   6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五涨二降。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0.3%,居住价格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均上涨0.1%;交通和通信、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3%、0.2%。 2017年6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6月 上半年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涨跌幅(%) 居民消费价格 -0.2 1.5 1.4   其中:城市 -0.1 1.7 1.5      农村 -0.2 1.0 1.0   其中:食品 -1.0 -1.2 -2.1      非食品 0.1 2.2 2.3   其中:消费品 -0.4 0.6 0.6      服务 0.3 3.0 2.9   其中:不包括食品和能源 0.1 2.2 2.1   其中:不包括鲜菜和鲜果 -0.1 1.3 1.8 按类别分 一、食品烟酒 -0.7 -0.2 -0.8   粮  食 0.2 1.5 1.4   食 用 油 -0.3 -0.9 0.6   鲜  菜 -1.1 5.8 -14.7   畜 肉 类 -2.2 -10.5 -3.2    其中:猪  肉 -3.4 -16.7 -6.1       牛  肉 0.0 0.4 0.1       羊  肉 0.2 1.3 0.3   水 产 品 -0.5 5.1 5.2   蛋  类 4.9 -9.3 -11.8   奶  类 0.0 0.1 -0.1   鲜  果 -4.2 9.9 6.2   烟  草 0.0 -0.2 -0.2   酒  类 0.1 2.3 1.7 二、衣着 -0.2 1.4 1.3   服  装 -0.2 1.4 1.2   衣着加工服务费 0.1 4.0 4.3   鞋  类 -0.4 1.4 1.1 三、居住 0.2 2.5 2.4   租赁房房租 0.3 2.9 3.0   水电燃料 -0.3 1.6 1.7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0.1 1.1 0.8   家用器具 0.0 0.5 -0.3   家庭服务 0.4 4.3 4.2 五、交通和通信 -0.3 0.1 1.5   交通工具 -0.2 -1.6 -1.5   交通工具用燃料 -2.1 3.8 13.2   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 0.0 1.8 1.7   通信工具 -0.3 -3.6 -3.6   通信服务 -0.1 -0.2 -0.2   邮递服务 0.1 1.7 0.7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0.3 2.5 2.5   教育服务 0.0 3.2 3.3   旅  游 1.7 3.7 4.1 七、医疗保健 0.3 5.7 5.4   中  药 0.4 5.9 5.8   西  药 0.6 6.2 6.2   医疗服务 0.2 5.8 5.2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0.1 2.8 3.3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统计范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8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93,"2017-09-12 08:59:14","能源发展呈现新格局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八",2017-07-07,国家统计局,"2017-07-07 14:00","能源发展呈现新格局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五年来,随着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能源生产和消费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能源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源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增长向新能源增长转变,清洁低碳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得到有效控制,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一、传统能源生产下降,新能源生产快速增长,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高   十八大以来,随着能源生产革命的不断推进,煤炭等传统能源生产下降,新能源生产快速增长,清洁低碳化进程加快,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34.6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下降1.4%,年均下降0.4%,比2005年至2012年年均增幅低6.7个百分点。煤炭、原油等传统能源生产明显下降,原煤生产在2013年达到39.7亿吨之后,连续三年下降,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降至38.7亿吨、37.5亿吨和34.1亿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5%、3.3%和9.0%,降幅逐年加大;2016年原油生产19969万吨,比2012年下降3.8%;天然气生产1369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23.8%;电力生产61425亿千瓦时,增长23.2%,新型能源(核电、风电以及其他新型能源)发电快速增长达5120.5亿千瓦时,增长1.3倍,其中核电增长1.2倍,风电增长1.5倍。   在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2016年原煤占69.6%,比2012年下降6.6个百分点;原油占8.2%,下降0.3个百分点;天然气占5.3%,提高1.2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16.9%,提高5.7个百分点。煤炭生产比重的持续降低和清洁能源比重的不断提高,表明我国能源生产结构正朝着多元化的目标快速前进。   随着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进程加快。截至201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6.5亿千瓦,比2012年增长43.5%,其中,核电3364万千瓦,增长167.6%;并网风电14864万千瓦,增长142.0%;并网太阳能发电7742万千瓦,增长21.7倍,这三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幅分别比火电高139.0、113.4和2241.4个百分点。   二、能源进口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供应稳定、充足、多元   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油气进口能力稳步提高,初步形成了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电网、煤炭等领域国际合作全面拓展。能源进口较快增长,品种不断优化、多元,保障了能源的稳定供应。   2016年,全国能源进口(净进口,下同)8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30.4%,年均增长6.9%。其中,煤炭进口总量在2013年达到3.2亿吨之后明显下降,至2016年已经下降到2.5亿吨,下降21.9%;油、气保持了较快增长,2016年原油进口3.8亿吨,比2012年增长40.8%;天然气进口717亿立方米,增长82.9%。   2016年,全国能源供应量(生产量+净进口)42.6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3.3%,年均增长0.8%。各种能源进口占能源供应总量的比重为18.8%,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原油进口量占原油供应总量的比重为65%,提高9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量占天然气供应总量的比重为34%,提高8个百分点。   三、能源消费得到有效控制,煤炭消费显著下降,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十八大以来,能源消费革命进程不断加快,用能方式不断变革,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通过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实施热电联产改造、增加非化石能源投入、扩大天然气供应等措施,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小的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3.6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8.4%,年均增幅为2.0%,比2005年至2012年的年均增幅低4.3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消费自2013年之后连续三年下降,从2013年的42.4亿吨降至2016年的37.9亿吨,分别比上年下降3.0%、3.5%和4.7%。2016年,石油消费约5.7亿吨,比2012年增长19.3%;天然气消费2086亿立方米,增长39.3%;全社会用电5.9万亿千瓦时,增长19.4%。   从能源消费构成来看,2016年煤炭消费占62.0%,比2012年下降6.5个百分点;石油消费占18.3%,提高1.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占6.4%,提高1.6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占13.3%,提高3.6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为19.7%,提高5.2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高耗能行业生产回落、投资比重下降,有效抑制了能源消费的增长。2016年,占全部能源消费65%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仅增长0.2%,增速比2012年回落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1]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2%,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8个百分点,增速比2012年回落4.3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1%,占全部投资比重比2012年回落2.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回落,将对今后几年能源消费需求形成有效抑制。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能源消费弹性显著降低。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8%,下降5.5个百分点。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21,比2012年降低0.28,2013-2016年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29,比2005-2012年降低0.13。   四、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十八大以来,国家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大节能降耗投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广使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培育新动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极大地推动了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2012-2015年,全国在电力、煤炭、炼铁、炼钢等16个行业大力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共淘汰电力产能2108.4万千瓦,煤炭5.2亿吨,炼铁5897万吨,炼钢6640万吨,水泥5亿吨,平板玻璃1.4亿重量箱,焦炭7694万吨,铁合金925万吨,电石454万吨,电解铝141.2万吨,铜冶炼245.7万吨,铅冶炼315.3万吨,造纸2602万吨。   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改进工艺技术,更新改造用能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快技术进步使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2016年与2012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4.5%,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11.1%,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2%,电石生产综合能耗下降4.5%,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下降5.0%,水泥综合能耗下降5.7%,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9.6%,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3.3%。按照统计的25个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耗指标测算,四年来形成直接节能8500万吨标准煤,约占全部节能10%。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普遍提高。2016年与2012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提高1.2个百分点,供热提高3.4个百分点,煤制品加工提高4.8个百分点,原煤洗选提高1.8个百分点,炼焦与制气提高0.3个百分点,天然气液化提高1.8个百分点,炼油提高0.1个百分点。   余热余能的利用成效显著。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能源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余热、余压及放散气等能量回收利用成效显著。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回收利用率为2.5%,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4年累计回收利用量6.0亿吨标准煤,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回收利用率达到16.5%,提高2.6个百分点,回收利用量达到5.3亿吨标准煤。   五、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完善节能降耗各项政策,加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法制和能力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切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通过加快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推进节能型社会建设促进了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节能降耗不断取得新成效。   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201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17.9%,节约和少用能源8.6亿吨标准煤。按照三次产业和各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初步核算,2016年比2012年形成间接(结构)节能1.7亿吨标准煤,占全部节能的20%以上,经济结构变化带来明显节能成效。   工业节能对整个社会节能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4%,高于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6.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6.6%。按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计算,规模以上工业累计节能约7.9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绝大部分(90%以上),全国单位GDP能耗的降低主要是由工业贡献的。   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带来明显的节能成效。近年来,国家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高耗能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28.1%,比2012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四年累计节能5.9亿吨标准煤,约占全部节能量的69%。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22.2%,年均下降6.1%,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累计降低14.1%,年均下降3.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降低20.8%,年均下降5.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累计降低30.7%,年均下降8.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累计降低17%,年均下降4.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累计降低13.2%,年均下降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累计降低15.5%,年均下降4.1%。   各地区均较好完成国家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各地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节能工作部署,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强化节能目标责任。经考核,各地区均完成了国家“十二五”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其中,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东、贵州10个省(区、市)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20个省(区、市)考核结果为完成等级;新疆考核结果为基本完成等级。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源发展步入新阶段,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仍较突出,能源清洁替代任务艰巨,节能降耗仍面临很大压力,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要实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和完成“十三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的目标任务,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能源革命发力提速的关键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提升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加快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   (国家统计局能源司) 注:   [1] 六大高耗能行业是指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94,"2017-09-12 08:59:17","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2017-07-06,本网,"2017-07-06 09:30","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消费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转移收入和财产收入占比提高   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长[1]4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3%,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更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 图1 2013-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实际增速情况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0年相比实际增长62.6%,为2020年实现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在未来四年内,只要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在5.3%以上,到2020年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就可实现。   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占比提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2012年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着手,全力为居民增收注入新动力。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转移净收入4259元,比2012年增长56.2%,年均增长11.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16.5%提高到2016年的17.9%,提高1.4个百分点。人均财产净收入1889元,比2012年增长53.5%,年均增长11.3%,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7.5%提高到2016年的7.9%,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工资性收入13455元,比2012年增长43.5%,年均增长9.4%。人均经营净收入4218元,比2012年增长33.0%,年均增长7.4%。 图2 2012及2016年居民收入结构   二、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基尼系数有所下降   城乡差距持续缩小。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2012年增长39.3%,实际增长28.6%,年均实际增长6.5%。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2012年增长47.4%,实际增长36.3%,年均实际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2(农村居民收入=1),比2012年下降0.16。 表1 2012-2016年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人 年份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年均名义增速(%) 年均实际增速(%) 24127 26467 28844 31195 33616 8.7 6.5 8389 9430 10489 11422 12363 10.2 8.0 图3 2012-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1)   地区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10.3%,比中部地区高0.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0.9个百分点,比东北地区高1.8个百分点。2016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67(西部地区居民收入=1),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9,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21。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地区与西部收入相对差距分别比2012年缩小0.06、0.02、0.08。   基尼系数有所下降。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比2012年的0.474下降0.009,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在不断缩小。 图4  2012-2016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三、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消费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比2012年增长33.1%,年均增长7.4%。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79元,比2012年增长26.2%,年均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30元,比2012年增长43.4%,年均增长9.4%。   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5151元,比2012年增长21.2%,年均增长4.9%。食品烟酒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3.0%下降至2016年的30.1%,下降2.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6762元,比2012年增长17.6%,年均增长4.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1.4%下降至2016年的29.3%,下降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3266元,比2012年增长23.3%,年均增长5.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7.5%下降至2016年的32.2%,下降5.3个百分点。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标志着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图5  2012及2016年居民消费结构   服务消费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2338元,比2012年增长55.7%,年均增长11.7%,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4.3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7%,比2012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915元,比2012年增长41.7%,年均增长9.1%,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2%,比2012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307元,比2012年增长60.6%,年均增长12.6%,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6%,比2012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   四、消费质量不断优化,升级换代步伐加快   消费更趋营养型高品质。201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10.6公斤,比2012年增加1.4公斤,增长15.8%;人均牛羊肉消费4.3公斤,比2012年增加0.6公斤,增长15.3%;人均鲜奶消费16.5公斤,比2012年增加2.6公斤,增长18.6%。与2012年相比,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质量全面改善,肉、蛋、奶、水产品等较高质量的食品消费数量显著增加。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18.7公斤,比2012年增加4.3公斤,增长29.8%;人均蛋及制品消费8.5公斤,增加2.6公斤,增长44.6%;人均奶及制品消费6.6公斤,增加1.3公斤,增长25.4%;人均水产品消费7.5公斤,增加2.1公斤,增长39.7%。   消费不断升级换代。城乡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农村居民升级换代趋势更为明显。2016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7辆,比2012年增加11辆,增长164.1%,在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48台,比2012年增加22台,增长87.6%;热水器拥有量为60台,比2012年增加19台,增长46.3%;电冰箱拥有量为90台,比2012年增加22台,增长33.0%;计算机拥有量为28台,比2012年增加6.6台,增长30.8%;洗衣机拥有量为84台,比2012年增加17台,增长25.0%;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41部,比2012年增加43部,增长21.7%。   五、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再上台阶   居住面积和质量不断提高。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5.8平方米。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11.1%和23.3%,年均增长分别为2.7%和5.4%。2016年农村居民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或砖混材料结构住房的户比重为64.4%,比2013年提高8.8个百分点。   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地区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已接近全覆盖,农村地区“四通”覆盖面不断扩大。2016年农村地区有99.7%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公路,比2013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有99.7%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电,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有99.7%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电话,比2013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有97.1%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有线电视,比2013年提高7.9个百分点。   2016年城镇地区有94.2%的户所在社区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农村地区有53.6%的户所在自然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分别比2013年提高2.9和8.0个百分点。2016年城镇地区有97.7%的户所在社区垃圾能够做到集中处理,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2016年农村地区有66.9%的户所在自然村垃圾能够做到集中处理,比2013年提高18.2个百分点。   医疗文化教育服务水平提高。从医疗条件看,2016年城镇地区有83.6%的户所在社区有卫生站,农村地区有87.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分别比2013年提高3.9和5.8个百分点。城镇地区教育资源较丰富,农村地区有所改善。2016年城镇地区有97.8%的户所在社区可以便利地上幼儿园或学前班,比2013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有98.1%的户所在社区可以便利地上小学,比2013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6年农村地区有81.8%的户所在自然村可以便利地上幼儿园或学前班,比2013年提高6.1个百分点;有84.6%的户所在自然村可以便利地上小学,比2013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有目共睹,人民群众也有切身体会,切实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看到离2020年的时间只有三四年,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任务仍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进一步拓宽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挖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潜力,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注:   [1] 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名义增长。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95,"2017-09-12 08:59:27","精准脱贫成效卓著 小康短板加速补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六",2017-07-05,国家统计局,"2017-07-05 10:54","精准脱贫成效卓著小康短板加速补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六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抱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苦干实干,切实落实“五个一批”工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取得精准脱贫的卓著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消费水平质量大幅提高,生活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为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   全国农村减贫规模年均超过1300万人。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2010年价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测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图1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趋势   各地区[1]减贫幅度均超过50%。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367万人减少到2016年490万人,累计减少877万人,下降幅度为64.2%;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3446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1594万人,累计减少1852万人,下降幅度为53.7%;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5086万人减少到2016年2251万人,累计减少2835万人,下降幅度为55.7%。 图2 2012年和2016年东中西地区农村贫困状况   特困地区贫困状况明显缓解。贫困地区[2]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3.2%下降到2016年的10.1%,累计下降13.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3个百分点;贫困规模从2012年6039万人减少到2016年2654万人,累计减少3385万人,占全国农村减贫总规模的六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4.4%下降到2016年的10.5%,累计下降13.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3.5个百分点;贫困规模从2012年的5067万人减少到2182万人,累计减少2885万人,下降幅度为56.9%。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1.1%下降到2016年的 9.4%,累计下降11.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9个百分点。贫困规模从2012年的3121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1411万人,累计减少1710万人,下降幅度为54.8%。 图3 2012年和2016年不同区域农村贫困状况   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从1978年到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3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至2016年的4.5%。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极端贫困标准,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1981年至2013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8.5亿,占全球减贫总规模的69.3%,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中国精准扶贫的新理论、新实践也为全球减少贫困提供了中国范例。   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名义水平是2012年的1.6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水平是2012年的1.5倍。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名义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5元,是2012年的1.65倍;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水平是2012年的1.52倍,是2010年的2倍,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 图4 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7个百分点。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年均实际增长10.5%,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均实际增长11.1%,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差距不断缩小。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8.4%,比2012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7.5%,比2012年提高5.8个百分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7.6%,比2012年提高7.0个百分点。   持续增收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增多,工资性收入占比提高。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880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6.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4.1%,比2012年提高4.1个百分点。对传统农业依赖下降。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3443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8.3%,保持稳定增长,但一产经营净收入占比与2012年相比下降13.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是107元和2021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7.1%和16.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3%和23.9%。   三、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质量不断改善   消费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31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1.7%,且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6%。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73元,年均名义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7260元,年均名义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图5 2013-2016年贫困地区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吃饭穿衣支出占比下降。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567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7.6%;食品支出比重35%,比2013年下降3.2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人均42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8.2%;衣着支出比重5.8%,比2013年下降0.4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比提高。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80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16%,占比从2013年的9.5%提高到2016年的1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790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16.3%,占比从2013年的9.3%提高到2016年的10.8%。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户均住房面积为137.2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19.1平方米。居住在竹草土坯房的农户比重为4.5%,比2012年下降3.3个百分点;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比重为57.1%,比2012年上升17.9个百分点。饮水安全不断提高。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有困难的农户比重为12.1%,比2013年下降6.9个百分点;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比重为67.4%,比2013年提高13.8个百分点;使用经过净化处理自来水的农户比重为40.8%,比2013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居住设施不断改善。卫生设施方面,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独用厕所的农户比重为94.2%,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为31.0%,比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炊事用能源中,2016年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比重为32.3%,比2012年上升14.6个百分点。   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传统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提高。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彩电分别为75.3台、80.7台和108台,分别比2012年增加27.8台、28.4台和9.7台,和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反映现代生活的耐用消费品快速增长。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每百户汽车、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11.1辆、15.1台,分别是2012年的4.1倍和2.8倍。   四、贫困地区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教育文化医疗水平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截至2016年,贫困地区通电的自然村接近全覆盖;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达到98.2%,比2012年提高4.9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信号的自然村比重为81.3%,比2012年提高12.3个百分点;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为63.4%,比2012年提高25.1个百分点。2016年,贫困地区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为77.9%,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为49.9%,比2013年提高11.1个百分点。 表1 2012-2016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指标名称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 93.3 93.3 95.2 97.6 98.2 通有线电视信号的自然村比重(%) 69.0 70.7 75.0 79.3 81.3 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   38.3 41.5 48.0 56.3 63.4 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 - 59.9 64.7 73.0 77.9 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 - 38.8 42.7 47.8 49.9   教育文化状况明显改善。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16岁以上家庭成员均未完成初中教育的农户比重为16%,比2012年下降2.2个百分点;79.7%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84.9%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便利,分别比2013年提高12.1和6.9个百分点;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比重为86.5%,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表2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文化情况 指标名称 2012年 2016年 提高 (百分点) 16岁以上成员均未完成初中教育农户比(%) 18.2 16.0 -2.2 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的农户比重(%) — 79.7 12.1* 所在自然村上小学便利的农户比重 (%) — 84.9 6.9* 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比重(%) 74.5 86.5 12   注:带*是与2013年相比提高。   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为90.4%,比2012年提高7.0个百分点;91.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比2013年提高7.0个百分点;拥有畜禽集中饲养区的行政村比重为28%,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44.7%,比2013年提高17个百分点;50.9%的户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比2013年提高21.0个百分点。 表3 2012-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指标名称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 83.4 88.9 90.9 91.2 90.4 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的农户比重(%) -- 84.4 86.8 90.3 91.4 拥有畜禽集中饲养区的行政村比重(%) 16.0 23.9 26.7 26.9 28.0 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 -- 27.7 34.4 39.2 44.7 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的农户比重(%) -- 29.9 35.2 43.2 50.9   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不仅对世界减贫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每年仍需减贫1000万人以上,而且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脱贫任务仍十分艰巨而繁重。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众志成城,为确保实现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注:[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贫困地区,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832个县。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680个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59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含4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 96,"2017-09-12 08:59:32","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新动能引领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五",2017-07-04,国家统计局,"2017-07-04 10:50","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新动能引领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我国工业经济积极推动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呈现出生产运行平稳、结构转型加快、新动能加快孕育的新特点,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一、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领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政策措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稳定增长,为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影响力稳步增强。   (一)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至2016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增加值仍实现了年均6.7%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工业领域去产能、去杠杆、新旧动能转换效果显现,2017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较上年全年回升0.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二)我国工业继续担当世界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2013年至2016年,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在2%-4%区间徘徊,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仅在0%-2%区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经济体增速也多在4%-6%区间。而我国工业经济年均6.7%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是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工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继续扩大。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继续壮大,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2010年的18.6%提高到2013年的23.9%,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   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我国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一并成为全球五个最具工业竞争力的国家。另据德勤有限公司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的研究结果,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国家的前三位。   (三)工业经济规模实力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同步改善。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4.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3%,在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情况下,这一比重仍远高于多数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万亿元,实现利润6.9万亿元,资产总计达到107万亿元。2013年至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资产总计年均分别增长5.9%、5.3%和8.8%,各项主要效益指标保持了与生产增速的同步增长。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2016年,我国纱产量达到3733万吨,比2012年增长25.1%;化学纤维4944万吨,增长30.1%;液晶电视机15714万台,增长37.6%;房间空气调节器14342万台,增长8%;十种有色金属5310万吨,增长44.6%;汽车2812万辆,增长45.9%;大中型拖拉机63万台,增长36.1%;集成电路1318亿块,增长60.1%;移动通信手持机205819万台,增长74.2%;发电量61425亿千瓦小时,增长24.4%。   二、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引领下,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一)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2013年至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4%和11.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9和3.8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和采矿业增长放缓。2013年至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和采矿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3%和3.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0.2和4.4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提升。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2.9%和12.4%,比2012年提高4.7和3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和采矿业比重逐年下降。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和采矿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8.1%和7.2%,比2012年下降1.5和6.7个百分点。   (二)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驱动工业增长的主要行业力量发生积极变化。2016年,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比2012年提高22.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的贡献率达到21.6%,提高10.5个百分点。电子和汽车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6年两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7.9%,比2012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资源密集型行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4.7%,比2012年下降4.2个百分点;采矿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12年的13.4%转变为2016年的-1.3%。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行业增速看,传统产业中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细分行业增长较快,如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稀有稀土金属冶炼等细分行业,以及与居民生活和消费密切相关的医药类和消费品类行业大部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从产能调整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减量调整不断推进,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改观,盈利能力增强。从国际分工看,传统产业依靠创新驱动,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逐步提高,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状况逐步改善,高精尖特种钢材赋予了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四)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减弱、贸易壁垒加大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工业出口仍保持了一定增速,并呈现结构逐步优化的特点。2013年至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47万亿元,年均增长2.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1万亿元,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44.7%,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贡献率接近70%。据海关统计,2013年至201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6%,比我国货物出口总额高0.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由2012年的57.6%提高到2015年的57.7%。近几年,受外需疲软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影响,我国出口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出口结构优化的特征却更加明显。   三、工业新动能积极孕育,新兴产业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主动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积极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培育新动能,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设立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大众创业创新热情被激发,新设立企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工商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新登记企业553万户,其中新登记制造业企业44.6万户,比上年增长16.9%。据初步统计,2016年,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新建投产1万多户,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截至2015年末,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5.7%。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顺应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2013年至2016年,光电子器件产量年均增长27.1%,光缆年均增长19.1%,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年均增长33.1%,电工仪器仪表年均增长17.8%,太阳能电池年均增长22.1%,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年均增长45.7%,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年均增长12.7%。近两年,随着智能、绿色、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等新兴产品均实现了年均百分之几十的高速增长。   (三)工业经济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许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等产品顺利下线和试飞成功,国产钻井平台实现深海海上气田开发,载人深潜取得突破,国产高档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我国具备成熟的大型水电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行能力,风电关键零部件基本国产化,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在智能制造领域,我国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分布式控制系统、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等一批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项目实现突破。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外需总体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解决,需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国际分工体系正在调整,全球产业价值链正在深度重塑,为我国赶超发达国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宝贵机遇。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使工业经济实现更加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 97,"2017-09-12 08:59:37",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6月21日-30日),2017-07-04,国家统计局,"2017-07-04 09: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卓创资讯   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7年6月下旬,与6月中旬相比,21种产品价格上涨,24种下降,5种持平。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6月21日—30日)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 吨 3683.8 -2.9 -0.1 线材(Φ6.5mm,HPB300) 吨 3665.9 -2.8 -0.1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3456.4 63.4 1.9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 吨 3616.9 128.4 3.7 无缝钢管(219*6,20#) 吨 4405.8 86.8 2.0 角钢(5#) 吨 3802.7 57.7 1.5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46337.6 633.7 1.4 铝锭(A00) 吨 13742.4 183.5 1.4 铅锭(1#) 吨 17699.4 586.5 3.4 锌锭(0#) 吨 22728.8 98.9 0.4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193.8 -1.9 -1.0 烧碱(液碱,32%) 吨 955.4 -41.9 -4.2 甲醇(优等品) 吨 2186.6 -47.9 -2.1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6137.5 -241.1 -3.8 苯乙烯(一级品) 吨 9331.9 -146.7 -1.5 聚乙烯(LLDPE,7042) 吨 9137.1 -111.5 -1.2 聚丙烯(T30S) 吨 8192.9 -72.6 -0.9 聚氯乙烯(SG5) 吨 6047.5 115.8 2.0 顺丁胶(BR9000) 吨 11368.8 480.2 4.4 涤纶长丝(FDY150D/96F) 吨 8590.6 312.0 3.8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3104.8 -7.3 -0.2 液化石油气(LPG) 吨 3058.9 -230.7 -7.0 汽油(95#国Ⅴ) 吨 6472.5 -179.9 -2.7 汽油(92#国Ⅴ) 吨 6059.7 -160.7 -2.6 柴油(0#国Ⅴ) 吨 5200.9 -83.7 -1.6 石蜡(58#半) 吨 7645.5 -197.4 -2.5 五、煤炭       无烟煤(2号洗中块) 吨 949.2 -13.3 -1.4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465.0 6.4 1.4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526.9 18.3 3.6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576.9 11.9 2.1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605.0 6.4 1.1 焦煤(1/3焦煤) 吨 1000.0 0.0 0.0 焦炭(二级冶金焦) 吨 1542.9 18.9 1.2 六、非金属建材       复合硅酸盐水泥(P.C 32.5R袋装) 吨 310.7 -2.1 -0.7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330.4 -0.1 0.0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1527.7 -3.5 -0.2 七、农产品       稻米(粳稻米) 吨 4366.3 0.0 0.0 小麦(国标三等) 吨 2379.3 15.9 0.7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1672.4 33.0 2.0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5693.7 -10.4 -0.1 生猪(外三元) 千克 13.8 0.1 0.7 大豆(黄豆) 吨 4119.2 -22.2 -0.5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2701.7 -10.4 -0.4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6431.2 -406.9 -6.0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 吨 1708.4 12.2 0.7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 吨 2305.0 0.0 0.0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19601.6 -232.3 -1.2 九、林产品       人造板(1220*2440*15mm) 张 49.7 0.0 0.0 纸浆(漂白化学浆) 吨 4990.9 -11.5 -0.2 瓦楞纸(高强) 吨 3755.3 258.7 7.4 注:上期为2017年6月11日—20日。   附注   1.指标解释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2.监测内容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内容包括9大类50种产品的价格。类别与产品规格说明详见附表。   3.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交易市场的近1700家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经营企业。   4.监测方法   价格监测方法包括信息员现场采价,电话、QQ和电子邮件询价等。   5.平均价格计算方法   同一种规格品的平均价格根据各个监测价格平均计算。规格品的各旬价格根据旬初第一个工作日和旬末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均价平均计算。   6.发布日期   每月4日、14日、24日发布上一旬数据,节假日顺延。   7.涨跌个数的统计   文中产品价格涨跌个数按照产品价格的涨跌幅(%)进行统计。 附表: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产品规格说明表 序号 监测产品 规格型号 说明 一、黑色金属 1 螺纹钢 Φ16-25mm,HRB400 屈服强度≥400MPa 2 线材 Φ6.5mm,HPB300 屈服强度≥300MPa 3 普通中板 20mm,Q235 屈服强度≥225MPa 4 热轧普通薄板 3mm,Q235 屈服强度≥235MPa 5 无缝钢管 219*6,20# 20#钢材,屈服强度≥245MPa 6 角钢 5# 屈服强度≥235MPa 二、有色金属 7 电解铜 1# 铜与银质量分数≥99.95% 8 铝锭 A00 铝质量分数≥99.7% 9 铅锭 1# 铅质量分数≥99.994% 10 锌锭 0# 锌质量分数≥99.995% 三、化工产品 11 硫酸 98% H2SO4质量分数≥98% 12 烧碱(液碱) 32% NaOH质量分数≥32%的离子膜碱 13 甲醇 优等品 水质量含量≤0.10% 14 纯苯(石油苯) 工业级 苯纯度≥99.8% 15 苯乙烯 一级品 纯度≥99.5% 16 聚乙烯(LLDPE) 7042 熔指:2.0±0.5g/10min 17 聚丙烯 T30S 熔指:3.0±0.9g/10min 18 聚氯乙烯 SG5 K值:66-68 19 顺丁胶 BR9000 块状、乳白色,灰分≤0.20% 20 涤纶长丝 FDY150D/96F 150旦,AA级 四、石油天然气 21 液化天然气 LNG 甲烷含量≥75%,密度≥430kg/m3 22 液化石油气 LPG 饱和蒸汽压1380-1430kPa 23 汽油 95#国Ⅴ 国Ⅴ标准 24 汽油 92#国Ⅴ 国Ⅴ标准 25 柴油 0#国Ⅴ 国Ⅴ标准 26 石蜡 58#半 熔点不低于58℃ 五、煤炭 27 无烟煤 2号洗中块 挥发份为3.5—6.5%之间的无烟块煤 28 普通混煤 4500大卡 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 29 山西大混 5000大卡 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 30 山西优混 5500大卡 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 31 大同混煤 5800大卡 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 32 焦煤(1/3焦煤) 1/3焦煤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28—37% 33 焦炭 二级冶金焦 12.01%≤灰分≤13.50% 六、非金属建材 34 复合硅酸盐水泥 P.C 32.5R袋装 抗压强度32.5MPa 35 普通硅酸盐水泥 P.O 42.5散装 抗压强度42.5MPa 36 浮法平板玻璃 4.8-5mm 厚度为4.8-5mm的无色透明玻璃 七、农产品 37 稻米 粳稻米一级 杂质≤0.25%,水分≤15.5% 38 小麦 国标三等 杂质≤1.0%,水分≤12.5% 39 玉米 黄玉米二等 杂质≤1.0%,水分≤14.0% 40 棉花(皮棉) 白棉三级 纤维长度≥28mm,白或乳白色 41 生猪 外三元 三种外国猪杂交的肉食猪 42 大豆 黄豆 杂质≤1.0%,水分≤13.0% 43 豆粕 粗蛋白含量≥43% 粗蛋白≥43%,水分≤13.0% 44 花生 油料花生米 杂质≤1.0%,水分≤9.0% 八、农业生产资料 45 尿素 小颗料 总氮≥46%,水分≤1.0% 46 复合肥 硫酸钾复合肥 氮磷钾含量45% 47 农药(草甘膦) 95%原药 草甘膦质量分数≥95% 九、林产品 48 人造板 1220*2440*15mm 厚度为15mm,吸水膨胀率≤10% 49 纸浆 漂白化学浆 亮度≥80%,黏度≥600cm³/g 50 瓦楞纸 高强 80-160g/m2" 98,"2017-09-12 08:59:38",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6月21-30日),2017-07-04,国家统计局,"2017-07-04 09:30","商品名称 规格等级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大 米 粳米 千克 6.38 0.00 0.0 面 粉 富强粉 千克 6.28 0.01 0.2 面 粉 标准粉 千克 5.20 -0.01 -0.2 豆制品 豆腐 千克 4.81 -0.01 -0.2 花生油 压榨一级 升 27.99 0.02 0.1 大豆油 5L桶装 升 9.89 -0.01 -0.1 菜籽油 一级散装 升 13.98 0.05 0.4 猪 肉 猪肉后臀尖(后腿肉) 千克 26.08 -0.16 -0.6 猪 肉 五花肉 千克 27.73 -0.10 -0.4 牛 肉 腿肉 千克 67.26 -0.02 0.0 羊 肉 腿肉 千克 58.57 0.00 0.0 鸡 白条鸡 千克 21.30 -0.01 -0.1 鸡 鸡胸肉 千克 19.66 -0.04 -0.2 鸭 白条鸭 千克 17.43 -0.03 -0.2 鸡 蛋 散装鲜鸡蛋 千克 8.61 0.98 12.8 活鲤鱼 千克 15.96 0.03 0.2 活草鱼 千克 19.03 0.02 0.1 带 鱼 千克 39.08 -0.05 -0.1 大白菜 千克 3.12 0.18 6.1 油 菜 千克 5.36 0.23 4.5 芹 菜 千克 6.40 0.25 4.1 黄 瓜 千克 4.55 -0.10 -2.2 西红柿 千克 6.29 0.00 0.0 豆 角 千克 8.31 -0.03 -0.4 土 豆 千克 3.86 -0.09 -2.3 苹 果 富士苹果 千克 12.34 0.05 0.4 香 蕉 国产 千克 6.85 -0.33 -4.6 注:上期为2017年6月11-20日。" 99,"2017-09-12 08:59:38",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17年6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2017-06-30,国家统计局,"2017-06-30 09:00","2017年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提升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17年6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17年6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明显回升   2017年上半年制造业PMI均值为51.5%,高于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本月制造业PMI为51.7%,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为年内次高点,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总体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本月主要特点:一是供需增速加快,市场环境逐步改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4.4%和53.1%,分别比上月上升1.0和0.8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作用下,供需结构改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处于扩张区间,分别高于上月7.2和5.3个百分点。二是国内外需求回暖,进出口继续回稳向好。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2.0%和51.2%,分别高于上月1.3和1.2个百分点,均连续8个月位于临界点及以上,且为年内高点。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质量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3.0%和53.6%,分别高于上月0.9和1.0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PMI均位于54.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行业发展动力较强。四是企业采购意愿增强,价格指数有所回升。本月采购量指数为52.5%,高于上月1.0个百分点,企业采购活动有所加快。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三个月回落后止跌回升,本月为49.1%,比上月回升1.5个百分点。   尽管PMI整体回升,但一些传统行业生产经营还存在一定困难。调查显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PMI连续位于临界点以下,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此外,反映资金紧张企业的比重连续4个月超过四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增强。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7%,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扩张速度有所加快;中型企业PMI为50.5%,低于上月0.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一直处于扩张状态;小型企业PMI为50.1%,虽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之上。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上升   2017年上半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值为54.6%,高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本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9%,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非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扩张态势。   服务业保持上升走势。商务活动指数为53.8%,分别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0.3和1.6个百分点,服务业连续两个月加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稳定作用继续增强。受年中“6.18”等电商促销活动的影响,与网络消费相关的邮政快递和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的商务活动指数为72.2%和61.8%,分别高于上月7.5和3.0个百分点,业务总量快速增长。随着制造业增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物流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升至59.0%以上,环比分别上升6.0和7.0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运输、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表现出较强扩张态势。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0.7%和60.0%,分别高于上月0.4和0.8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需求预期积极,企业信心增强。   建筑业景气度升至年内高点。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活跃,本月商务活动指数为61.4%,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4%和67.6%,分别高于上月1.3和1.8个百分点,市场需求较强,企业对近期市场持续看好。" 100,"2017-09-12 08:59:42",2017年6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9%,2017-06-30,国家统计局,"2017-06-30 09:00","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17年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9%,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非制造业延续稳中有升的扩张态势。   分行业看,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服务业保持增长态势。从行业大类看,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快速增长。餐饮业、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及修理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业务总量有所回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1.4%,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企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   新订单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速继续加快。分行业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0.7%,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5.4%,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2%,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生产运营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涨幅微升。分行业看,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9.9%,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9.3%,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有所收窄。分行业看,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8.8%,比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0%,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9.6%,虽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减少,但收缩幅度收窄。分行业看,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2%,比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1.9%,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分行业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0%,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7.6%,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 表1 中国非制造业主要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投入品 价格 销售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16年6月 53.7 50.8 51.6 50.6 48.7 58.6 2016年7月 53.9 49.9 51.4 49.5 48.5 59.5 2016年8月 53.5 49.8 52.6 50.4 49.1 59.4 2016年9月 53.7 51.4 51.7 50.1 49.7 61.1 2016年10月 54.0 50.9 53.7 51.5 50.0 60.6 2016年11月 54.7 51.8 53.5 51.4 50.6 60.7 2016年12月 54.5 52.1 56.2 51.9 50.0 59.5 2017年1月 54.6 51.3 55.1 51.0 49.8 58.9 2017年2月 54.2 51.2 53.7 51.4 49.7 62.4 2017年3月 55.1 51.9 52.3 49.7 49.1 61.3 2017年4月 54.0 50.5 51.7 50.2 49.5 59.7 2017年5月 54.5 50.9 51.1 48.8 49.0 60.2 2017年6月 54.9 51.4 51.2 49.3 49.6 61.1 表2 中国非制造业其他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订单 在手订单 存货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6年6月 48.6 43.1 46.0 52.3 2016年7月 47.5 42.8 46.3 51.9 2016年8月 48.8 43.0 45.5 51.7 2016年9月 48.3 43.6 45.9 52.0 2016年10月 51.4 44.0 45.3 51.4 2016年11月 50.9 44.2 45.8 51.5 2016年12月 48.9 44.0 47.2 51.6 2017年1月 46.4 44.6 46.2 51.4 2017年2月 50.1 43.5 45.8 52.1 2017年3月 48.8 44.7 45.8 51.4 2017年4月 47.1 44.0 46.2 52.0 2017年5月 48.5 43.7 46.1 51.8 2017年6月 49.8 44.6 45.9 51.8   附注   1.指标解释   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投入品价格指数、销售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非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4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业务总量、新订单(业务需求)、出口、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非制造业PMI分类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